(原標題:混合雲成IT架構進化之路 青雲QingCloud勾勒混合雲未來圖景)
Gartner預測,到2020年,90%的組織將利用混合雲管理基礎設施。在混合雲已經成為IT架構進化必由之路的情況下,剩下的問題就是:企業以什麼樣的方式和路徑落地混合雲;作為雲計算服務商,又能為企業的雲化轉型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和幫助呢?
怎麼混?這樣混!
超級混合雲,並不是一個混合雲的名字,而是說用戶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可以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的、靈活的,能夠解決其業務問題的混合雲。只有這樣的混合雲才是最棒的,才稱得上Super!
雲計算發展初期,企業的上雲需求被簡單地「二分化」: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直接上公有雲,因為公有雲的應用簡單、擴展靈活、性價比高,正好彌補中小企業技術和資金上的「短板」;大型企業因為考慮到業務的穩定、數據的安全及合規,所以選擇了私有雲。
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並不是非黑即白這樣絕對。中小企業也會慢慢長大,有一天當企業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公有雲也許不再是最經濟的選擇;大型企業會頻繁地因為業務波峰波谷的出現,需要IT資源臨時性地擴張或收縮,私有雲這時就顯得捉襟見肘。
說到底,企業對混合雲的訴求主要來自於業務壓力和財務驅動:從業務的角度看,大多數企業需要兼顧穩態與敏捷業務,在合規和敏捷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更要滿足新業務的彈性伸縮需求;從財務的角度看,企業長期追求的目標是降低整體擁有成本。用更低的成本更好地完成業務支撐和運行要求,這是用戶的需求,也是混合雲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混合雲中的這個「混合」,一開始人們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公有雲+私有雲」。實際上,大多數用戶最初也是這樣「混」的。隨著各式各樣的企業加速上雲,以及相關技術和實踐的逐漸豐富,「混」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可以混合的不僅是公有雲和私有雲,還可以是雲與傳統IT混合,或者雲與虛擬化混合。廣義的混合雲其實可以理解為「混合IT」。
青雲QingCloud 解決方案與架構副總裁沈鷗描述了一個典型的混合雲場景:傳統的業務系統可以繼續運行在物理基礎設施上,新業務系統包括網際網路業務,全部放在私有雲和公有雲上。在這個混合雲的場景中,整個系統的建設周期、建設運維成本與傳統相比實現了大幅優化。
今天的混合雲市場可以說是百舸爭流。美國的三大公有雲廠商,包括AWS、微軟和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混合雲解決方案,其中人們耳熟能詳的有AWS Outposts、微軟Azure Stack等。無論是公有雲服務商,還是私有雲解決方案提供商,合作、協同、融合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單一的形態可以滿足企業複雜多樣的需求,多雲、混合雲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企業上雲會有一個從不信任到逐漸信任,再到完全信任的過程。企業在把其IT系統向雲平臺遷移的過程中,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將突破那些小型的、單純做私有雲的廠商的能力範疇,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會越來多。從公有雲切入的雲計算廠商,天然就能支持很大規模的雲,而且經過多年的歷練,對企業雲平臺的支撐遊刃有餘。」沈鷗表示,只有從公有雲發展過來的雲計算提供商,才能滿足現在乃至將來企業雲計算的要求。
以前,用戶談論最多的是IaaS如何建,最近幾年風向則轉變為PaaS怎麼做,中臺戰略成了時髦詞。單純的私有雲廠商通常很難擁有PaaS服務能力。而公有雲廠商則不同,以青雲QingCloud為例,它通過在公有雲上大量的客戶迭代、實踐,根據客戶反饋的需求不斷完善其產品,將應用能力、服務能力等抽象後,以一種標準的方式交付出去,PaaS服務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在公有雲的世界裡,我們不斷快速迭代、升級自己的能力,再將這種能力交付給私有雲客戶。」沈鷗表示,「青雲QingCloud在諸如銀行、保險、能源等行業客戶那裡落地時,基本不用擔心滿足不了客戶的要求。這是因為我們的私有雲與公有雲架構一致。當你的測試環境中只有100臺伺服器時,你永遠不會知道有200臺伺服器時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沒有應對大規模公有雲的經驗,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情況,對客戶來講可能就是一種災難。「
作為國內最早同時布局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雲服務商,青雲QingCloud早在2014年底就開始探索混合雲解決方案,得益於公有雲、私有雲和託管雲一致的底層架構優勢,青雲QingCloud混合雲解決方案可以無縫打通公有雲和私有雲,交付完全一致的功能和使用體驗,將公有雲的便捷性、經濟性與私有雲的安全性集於一身。
真正的混合雲
Super,即厲害,有過人之處!在混合雲方面,青雲QingCloud表現得非常自信。
從技術的角度看,混合雲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首先要實現「快速互聯」,快速構建業務節點的數據互聯通道,無論是多個私有節點還是公有雲VPC,在保證業務訪問順暢、管理方便性的同時,為客戶帶來更快的組網和更低的使用成本;其次要實現「統一管理」,混合雲通過一致的架構和一致的使用體驗,最大程度確保業務支撐能力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更容易地實現統一的運維管理;最後要保證「按需安置」,即提供一致的應用生命周期管理和交付管理,實現應用跨多雲的混合部署。
青雲QingCloud真正滿足了混合雲的要求嗎?
第一,青雲QingCloud混合雲基於SD-WAN打通公、私網絡;實現雲網一體,深度協同;擁有多種數據同步服務工具。無縫互聯、數據流動,沒問題。
第二,青雲QingCloud公有雲平臺可以實現無限擴展,私有雲平臺能夠輕量規模交付;公有雲與私有雲採用統一架構,提供一致使用體驗;公有雲與私有雲提供相同的API和功能;可以通過iFCLOUD提供統一多雲管理。統一架構、一致體驗,沒問題。
第三,青雲QingCloud混合雲可實現應用編排和快速遷移,擁有OpenPitrix應用管理平臺,可跨基礎設施實現全生命周期應用管理。業務負載、按需安置,沒問題。
鑑定完畢!
混合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渾然天成,「混」然天成。青雲QingCloud混合雲用一套架構提供完全一致的體驗。雲平臺基礎架構既可以無限擴展,又能以最小規模私有化交付,通過完全一致的功能與API交付公、私、混、託一致的體驗,實現業務負載按需安置,並通過智能廣域網服務實現公、私之間無縫互聯和數據流動。
這才是混合雲的未來
成立7年以來,青雲QingCloud只做了一件事,只打造了一個產品,那就是雲計算這一基石。在本次CIC大會上,青雲QingCloud CTO 甘泉表示,將基於全棧、全態和全域三個維度進行全方位布局,打造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中立可靠的全維雲平臺。青雲QingCloud混合雲就脫胎於全維雲平臺,繼承了全維雲平臺的全部優勢,「混」然天成,讓用戶工作在一個統一的雲環境中,不會再有傳統IT與雲之間的格格不入,也不會有因規模不同、負載不同、技術架構不同而產生隔膜,更不會有公、私、混、託之間的門戶之見。
從狹義的混合雲到廣義的混合IT,混合雲本身也在不斷演進之中。談到混合雲的走勢,沈鷗歸納了以下三點:
第一,混合雲從「以資源為核心」走向「以業務應用為核心」。容器的興起正好是最好的催化劑。憑藉KubeSphere容器平臺,屏蔽多雲異構環境的差異,完成混合雲從「面向資源」到「面向業務應用服務」的轉型,實現業務的自由遷移和無縫混合部署。
第二,混合雲從「中心」走向「邊緣」。藉助QingCloud IoT平臺和EdgeWize邊緣計算,青雲QingCloud混合雲將突破數據中心邊界,連接海量終端,實現雲、網、邊、端一體化能力,支撐物聯世界。
第三,支撐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混合路徑。因所處轉型階段不同、能力不同,不同企業的需求差異極大,因此在選擇轉型路徑時肯定不能千篇一律,或者某一種模式放之四海皆準。青雲QingCloud兼顧到了「大而全」與「小而美」,解耦雲平臺核心組件,交付「可分可合」的標準化全棧ICT產品,支撐企業按需靈活組合雲化路徑,讓客戶有選擇的自由。
企業在雲化轉型的過程中,也許都夢想擁有一種超能力,儘量少走彎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目前來看,混合雲也許是最貼近用戶需求的一種雲化模式,包羅萬象、選擇多樣,而且是條條大路通雲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