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作畫、鑑賞書法。觀眾朋友,書畫家張洪潛心於山水畫創作,足跡遍遊大好河山,寫生作品以數千計。今天的節目就向您介紹書畫家的張洪的繪畫藝術,並邀請他用繪畫的形式,為我們表現宋代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意賞析: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岭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藝術家簡介:張洪,字下溪,安徽壽縣人,淮北市美協主席,安徽美協會員、安徽書協會員。曾先後舉辦並參加《張洪書畫展》《江淮四子書展》《淮北十人國畫展》《安徽青年畫家提名展》《第三屆安徽青年畫家雙年展》《漢風徽韻—李雷 楊劍鳴 張洪書畫展》,作品多家專業報刊雜誌刊登,名錄收入《中國書畫家大辭典》,《安徽省文藝家藝術檔案》。
作 品 賞 析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陳明哲評價道:張洪的山水畫筆墨醇厚溫雅,逸筆草草,澹墨楚楚,極富書卷氣,蓋因其習畫門徑正,取法高,初得黃賓虹「內美」 之旨,繼藉大滌子放縱之妙,復取倪高士古淡之雅,又上追宋室諸家,集鬱蒼渾厚之氣,逐漸形之 「清且敦" 的筆墨風格。
張洪山水得益黃賓虹尤多,然他卻繞開黃賓虹的筆墨樣式於宋元大家中做文章,取其精神內旨,他筆下既有蒙繁瓚簡,亦有董潤荊蒼,而醇厚溫雅、衝淡含蓄是他筆墨之總基調,這種基調是一種特殊的畫面氣息,讓張洪的畫在當代紛雜、多元的山水畫壇易於識辨,一望而知。他的案頭小品率真融徹,尤見本心,勾皴無論定則,點染不計成法,從心所欲書寫心性,戲翰弄墨怡養性情,人品畫格俱臻其美,讀其畫直令人心曠神怡,如與高人語焉。
擊
張洪的山水畫風格閒淡而內容充實,筆妙墨精卻不著痕跡,他以文人的浪漫情懷和畫家的秉性氣質,造化與心源合一, 筆墨與天工俱化,抱質而懷文,化百鍊鋼成繞指柔,隨性而生,以醇厚溫雅之筆墨造平淡天真之畫境,格高思逸,清敦古雅,為人所喜。
本期責任編輯:武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