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抖落滿身塵埃 綻放轉型異彩 ——峰峰老工礦區開啟生態修復綠色發展「逆襲」之旅
響堂水鎮已成為峰峰當地旅遊新地標。 王健方 攝
長城網訊(記者 吳新光 通訊員 杜王義 張坤)「這要在兩年前,我們肯定不敢承辦馬拉松賽事。」在5月26日舉辦的中國峰峰·企業家馬拉松暨品牌體育高峰論壇上,邯鄲市峰峰礦區區委書記牛穎建說,一個資源枯竭型老工礦區如今敢於承辦戶外大型體育運動,代表的是一種自信,而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綠色轉型發展。如今的峰峰礦區,天藍了、山綠了、水淨了、景美了。
近年來,峰峰礦區一直奔跑在老工礦區生態轉型的跑道上。通過生態修復、產業轉型進行生態轉型,使得這裡「礦山變青山、濁水變綠水、礦區變景區」。
產業轉型 「四舊」嬗變為「三新」
峰峰礦區是有著百年礦業開採歷史的資源型城區,是全國第二大主焦煤產地,以前的支柱產業是煤炭、電力、陶瓷、建材,而且「一煤獨大」,產業結構偏重。
「峰峰礦區的工業增長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數量擴張,發展難以為繼。」牛穎建表示,在發展方式上必須轉、儘快轉、轉到位。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降低煤耗、降低排放。
煤炭、煤焦化、鋼鐵產能持續壓減。2013年,全區煤焦化產能是1650萬噸,到目前產能壓減為四五百萬噸。峰峰礦區幾家鋼鐵企業聯合在一起,成立了華信特鋼。日前,河北華信特鋼與武安裕華鋼鐵就華信特種鋼鐵整合進園減量升級項目,達成合作協議。該項目定位於多品種、高精尖的精品鋼材,建設高性能不鏽鋼裝備製造基地。
峰峰礦區緊緊圍繞「1231」發展戰略,即扭住老工礦區轉型升級這一條主線,驅動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北部新區兩個引擎,做強新材料、新型裝備製造、新興服務業三大產業集群,通過引進和組織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帶動全區產業轉型升級,接續培育新興產業。華北地區首條利用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國內最大的充電樁製造基地開合科技充電樁項目、鑫寶高分子材料項目、新能源環衛車項目以及以響堂山風景區、藥王谷、張家樓、響堂水鎮等為代表的旅遊項目……新材料、新型裝備製造、新興服務業逐步向中高端、綠色化邁進。
「高分子材料聚苯醚(PPO)是世界公認的五大工程塑料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子信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峰峰鑫寶新材料產業園區目前一期年產1萬噸聚苯醚(PPO)項目已經投產,二期年產4萬噸聚苯醚(PPO)項目進入建設階段,預計2018年底建成投產。」牛穎建告訴記者,全世界只有5家PPO工廠,峰峰是第五家,科技含量高,成本每噸1萬多元,市場售價近5萬元,並且產品供不應求。
採煤沉陷區上崛起的溼地公園——清泉公園。 張坤 攝
生態修復 採煤沉陷區變身大公園
錯落有致的亭臺樓榭、安靜佇立的俏麗拱橋、多種多樣的親水平臺……走進清泉公園漫步賞景,成了峰峰人的一大快事。
2017年10月1日,佔地600餘畝的清泉公園正式開園,被當地人稱為「生活氧吧」。「我在峰峰工作生活了70餘年,沒想到在昔日採煤沉陷區上建起了一座溼地公園,我們這些老礦工別提多高興了!」5月27日,在清泉公園散步的老礦工李明成感慨地說。
作為資源型老工礦區,峰峰礦區採煤沉陷區面積達到118.14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33.5%,極大擠壓了城市發展空間。借力國家獨立工礦區相關政策,峰峰礦區從2014年開始,對採煤沉陷區土地進行綜合治理,累計投入資金約6.5億元,完成各類土地治理項目26個,總面積達6萬餘畝。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實施分類治理、多措並舉,科學規劃田、水、路、林,復墾農田2000多畝,增加林地7000畝。
通過科學規劃,峰峰礦區對北部採煤沉陷區(北部新區)進行治理。今年7月,該區將啟動建設佔地600畝的城市運動公園,為峰峰人提供更好的運動場所。而城市運動公園,就是在採煤沉陷區基礎上建設的。
峰峰礦區的山地石質多為石灰巖,植被覆蓋本就稀疏,生態非常脆弱,多年來對山體植被保護不夠,再加上發展水泥等建材產業,導致山體破損嚴重,巖石裸露,嚴重影響了城區景觀和生態。
「一塊塊裸露的山體,就像是城市的疤痕,我們要用綠色將其永久癒合。」牛穎建說,山是生態之基,只有做好了「山」這篇大文章,山城、水鄉、瓷都才能有序發展。
「南響堂山、元寶山曾經是廢棄礦山,如今生態修復後已然成為城市生態公園。」峰峰礦區區長陳珍禮介紹,近年來峰峰投入7.6億元啟動裸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計劃,採挖多年的礦山重披綠裝變身山體公園。如今修復完成的北響堂森林公園晉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響堂森林公園、響堂生態谷、西山生態園等一大批山體森林公園建成開放。他們用綠色治癒了城市發展硬傷。
峰峰礦區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去年,該區拆除了大量的違章和老舊建築,拆出來246萬平方米全部用於城市綠地、遊園、廣場、停車場、星級公廁等建設。峰峰的面貌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推開窗戶就能望見綠色、走出家門就能親近自然」,在峰峰礦區變為現實。
峰峰礦區新修建的旅遊路。 張坤 攝
旅遊+文化 叫響峰峰旅遊「新名片」
響堂水鎮位於峰峰礦區響堂山下東和村,滏陽河穿村而過,流水潺潺,碧波蕩漾。這裡早在明、清時期已成為冀南大地「商賈重鎮」,不過在開發之前這段滏陽河已成了臭水溝,兩側的房屋也基本人去屋空。
從2017年3月份開始建設,僅用半年時間,響堂水鎮就建成投入運營。集合了「古街、水街、美食街」元素的響堂水鎮,迅速成為峰峰當地旅遊新地標。
如今,許多遊客都要來響堂水鎮遊玩。今年的清明節、五一節,響堂水鎮日均接待遊客5.5萬人,叫響了響堂水鎮文化旅遊品牌。
峰峰礦區「有山有水有文化」,為啥不做「旅遊+文化」大文章?陳珍禮表示,坐擁響堂山石窟造像、磁州窯遺址,峰峰歷史文化遺產豐厚、文化底蘊深厚,還是滏陽河的發源地,發展旅遊業大有可為。一座城市因產業而興旺,因文化而厚重。依託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遊業,把峰峰的自然之美、山水之美、文化之美轉化為開啟轉型發展的強大支撐,打造一個以「滏源福地、瓷韻響堂」為名片的全域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
憑著這樣的眼界和魄力,峰峰礦區區委、區政府2017年開始在這張白紙上描繪老工礦區的「旅遊」夢想。響堂山風景區引進申氏集團投資40多億元,對景區進行保護性開發,石窟博物館、集賢山莊、佛學研究院等旅遊接待場所拔地而起;過去的「空心村」張家樓,在當地文化名人趙立春的引領下,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藝術集聚區;東和村在國家美麗鄉村和溼地公園政策資金的支持下,變身為「全國十大最美鄉村」響堂水鎮……
2017年,峰峰礦區成功承辦第二屆邯鄲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年度投資60億元,大手筆打造了29個景區景點,建成一條60公裡的旅遊觀光環線,串聯起19個精品景區、10個精品旅遊村,形成了龍頭帶動、多點開花的全域旅遊新格局。2017年全區接待遊客9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45%和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