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與外交本為一體,當一個國家日益強盛起來,外交便成了推動發展的第二隻手。
俗語有言:「弱國無外交」,老革命家們豈能不懂這個道理。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安邦固本,軍委決定組建一支以軍隊幹部為骨幹的外交隊伍。
這些走馬上任的外交官,脫下軍裝搞外交,武仗不打打文仗,身上的將軍風採絲毫未減,同樣揚了我國國威。
國內第一批的將軍大使選用了兵團級的幹部,共計11位,分別是黃鎮、耿飈、袁仲賢、韓念龍、王幼平、姬鵬飛、彭明治、倪志亮、譚希林、曹祥仁以及馮銥。
客觀來說,「將軍大使」的名諱只是統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並未參加1955年的解放軍授銜儀式。
倘若要較真的話,建國伊始,不論批次,開國將軍中的駐外大使,其實是彭明治、倪志亮、譚希林三位中將,以及謝甫生、劉新權、仲曦東、劉春、王若傑、李耀文、劉振華、柴成文八位少將。
將領太多,為避免大家弄混,就不挨個細說了。我們著重挑彭明治、倪志亮、譚希林來聊一聊。
做外交官得膽量過人
彭明治和譚希林是湖南人,分別來自常寧和長沙。
彭明治出生於1905年,20歲時入黨,參加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長徵;平型關戰役及廣陽、呂梁、淮陰、淮安、保安山戰役;秀水河子殲滅戰、四平保衛戰以及平津、衡寶、廣西、湘桂邊等戰役。
這些戰役懂軍事的人都知道分量,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也略有耳聞。
剛開始革命時,彭明治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擔任排長,1930年正式加入紅軍隊伍後,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從連長升為了師參謀長。
在此期間的大小戰役他都參加了,因表現突出才被上級賞識。
參謀長並非誰都能當,得有勇有謀者才能勝任。
一般情況下,參謀長得整理戰鬥信息,為首長提供資料與相關建議,最終經首長授意,向下方布置具體的戰鬥任務。
長徵前後,彭明治積攢了當參謀長的些許經驗,所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也多次被任命為參謀長,膽量方面不用再過多的誇讚。
譚希林出生於1908年,父母是制陶工人。
早在17歲時,他就有了投身革命的想法,不僅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還在同年參加了「五卅」反帝運動的罷工鬥爭,並於第二年的一月份轉入中國共產黨。
他和彭明治一樣,都是紅一方面軍的將領。
只不過在蘇區時,他慘遭構陷,被開除了黨籍,所以歷次反圍剿和長徵時,他的職務都不是很高。
這盆髒水一直到陝北會師後才得以洗淨,恢復黨籍的他在投入抗日戰場時,也基本上是參謀長、政委和司令員等職務。
長徵途中,他身為工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抗日戰場上,他率部積極反掃蕩,解放戰爭中成功解放青島。
遇到誤會他沒有埋怨,而是繼續為黨和人民效忠,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他的膽量也過硬。
倪志亮出生於1900年,是開國將帥中唯一的北京人,加入的是紅四方面軍。
26歲時他被黨組織接納,成為共產黨。
土地革命時期,實戰方面他擅長遊擊,理論方面,他擔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及紅軍大學校長,教出了不少英雄豪傑。
紅軍長徵前,紅四方面軍在四川一帶名聲響亮。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開闢,有倪志亮的一份功勞。
抗戰爆發後,知名的晉冀豫軍區是他一手組建的,解放戰爭時,他率部解放了齊齊哈爾。
三位將領一身虎膽,威名赫赫,這便滿足了委任外交官的第一個條件——膽識過人。
做外交官得腦子好用
半生戎馬的這幾位將軍,是經過軍委們層層篩選才挑出來的外交官。
他們在軍事和政治上的策略與經驗都十分豐富,自身的談吐、禮節也到位,是不置可否的門面擔當。
那麼,上級在當時是如何評估出他們具備以上提到的素養的?這也與他們過往的經歷有關。
總結下來,雖然是常常上戰場的硬漢,但是腦子得好用,必須善於周旋、巧舌如簧,才能出任駐外大使。
在數以千計的開國將帥中,黃埔軍校畢業的只有33名,其中元帥兩名,大將三名,上將八名,中將十名,少將十名。
彭明治、倪志亮、譚希林佔了裡頭的三個名額。
在當時,黃埔軍校是國內較為出名的軍官院校,國民黨的大多數將領都在裡面學習過,除此之外就是各地的講武堂,也有不少軍事奇才出身於此。
能考進黃埔去,或是經人介紹進去的,都有一定的本領。
從1924年3月27日開始,每期共七個月,內部學子學習理論與實操,畢業後便可以按照待遇,分配工作,在國民革命軍中大放異彩,參加北伐等戰鬥。
彭明治是黃埔一期生,倪志亮是黃埔四期生,入步兵科進行學習,譚希林是黃埔五期生,入工兵營學習。
有句話說得好,一期和四期出人才,其實不假。
第一期的學子由於是直接在廣州招收,且是頭一次招收,所以標準定得很嚴,只錄取了將近500名學生。
這些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以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佔絕大多數,極少有地主、劣紳與軍閥後代。
四期生中,出身無產階級的佔百分之二十八,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佔百分之五十四,民族資產階級佔百分之十八。
因此,倪志亮結交的大多數都是同一階層的朋友,志向也趨於一致。
彭明治兒時有沒有入過學堂,我暫時沒有查到具體的資料,但倪志亮小時候讀過四年的私塾,有點讀書識字的底子,還當過陝軍第一混成旅炮兵營的文書。
譚希林的文化水平更高一些,6歲起入長沙縣立第4小學讀書,畢業之後,先後考入湖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附屬乙種工業學校、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學習,18歲棄筆從戎,成功考取黃埔軍校。
他們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稱得上是儒將。
而且,革命之後,組織上經常空出時間讓他們去學習。
長徵快要結束時,彭明治就被要求,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深造。
因他們都是黃埔出身,再加上肚子裡多多少少有些墨水,與人說話時才能氣定神閒,不至於露怯。這便成就了委任外交官的第二個條件——腦子好用。
黨將光榮的任務交到了他們的身上,並在出發前開辦了學習班,幫助將領們學習外語。
最終,四野13兵團副司令員彭明治出使波蘭,四野中南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倪志亮出使朝鮮,三野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譚希林出使捷克斯洛伐克。
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將軍大使。
雖然,文章開頭提到的部分將領,因外交事業未能評定軍隊級別,影響了授予軍銜,但是不論有沒有軍銜,他們都是中國早期的外交官,對祖國所做的貢獻不容置疑。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