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亞洲四小龍之一"稱號的香港是許多人的嚮往,清晨時分的香港是被無數追夢人的腳步聲喚醒的,而夜幕籠罩之下的香港,霓虹閃爍,笙歌四起,這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國際大都市,可一直以國際大都市出現在大眾眼中的香港,是名副其實富人的"銷金窟",卻也是追夢人、底層人的"人間地獄"。
蝸居是香港普通人民生活最準確的註解
香港的歷史背景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的發展上升空間巨大,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遙遙領先。無論是求學者還是追夢人,都將香港視為天堂,但只有真正融入到香港社會的人才知道,這個"天堂"不是所有人的天堂,"蝸居"才是普通香港人民的真實現狀。
作為全球人口密度第三的香港,為了容納超七百萬的人口,只能夠修建高樓大廈,一些居民樓甚至修建了七十多層,即使是這樣也仍然無法緩解香港人民居住難的問題。樓房的供不應求讓房價水漲船高,有的家庭奮鬥一輩子只能夠擁有小小的一處落腳地,一家五口擠在一間房。
許多人眼中的香港是TVB裡穿著光鮮亮麗的律政佳人,或者是威武高大的制服阿sir,他們都有自己的公寓,有著老派港人的優雅和沉穩。但最真實的香港是在城中最貧困的地方,這裡容納下了近二十萬香港普通民眾,他們是被掩藏在繁華之下的隱痛。
很難想像,在香港,租金高昂之地不在隱於山野的半山別墅,而是香港嘈雜喧囂環境極惡劣之處。這裡佇立的高樓一眼望不到盡頭,許許多多的房間就像一個個黑洞洞的盒子,一些房間終年不見陽光。四平米的小房間要容納一家四口,不能用厚重的水泥進行隔斷,只能用布簾和木板,無法通風無法曬到陽光,衣服只能烘乾,甚至不能直立行走。
一座城市繁華的背後總有人默默為城市的發展承受著傷痛,TVB裡常說的那句臺詞"安啦!"或許能當做普通香港市民對現狀無能為力的自我寬慰,可能一家人窮盡一生最好的結果是"蝸居"在自己的房子裡,不用再承擔高昂的租金。
"蝸居"是為了夢想,是為了更好的將來
很多人會有疑問,香港買一套蝸居的錢,能夠在內地換到一套足夠好的房子,為什麼大部分的港人不願意呢?實際上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1842年軟弱的清政府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香港作為賠款割讓給了英國,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由英國管理的香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得以安定,並且隨著英國實行資本主義,香港經濟開始發展。
1997年香港重回祖國的懷抱,像一個離家多年的孩子,中國也給予了它極大的"關懷"。不僅有各項優惠政策,還擁有優先發展的權利,作為沿海城市,香港發展遠超大部分的內地城市。自然吸引了無數的才人,還有求學的學子,眾人都想香港承載起他們的夢。卻忘記了問,這些夢對它來說會不會太重。
在香港求學的孩子說,香港擁有多所世界高等學府,在這裡上初中和高中,升入這些學府的機會就能更大,而香港戶籍在內地入學也有諸多的便利。一些已經在香港蝸居的人,他們有固定的收入存款,經濟狀況也相對穩定,他們不願意離開香港的原因則更多的出於對未來的考慮。
"香港的社會福利持平發達國家,看一次病的治療費幾乎可以全報。"這是中年人不願離開香港的真實原因。
無論出於何種理由,大家不願離開香港的最終原因都可以概括為為了更好的將來。無論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還是將來年老後不用因擔心高昂的醫藥費而不敢看病,都是長遠地為以後考慮。所以就算放眼當下有多麼的難挨,日子過得再困苦,終日蜷縮在無法見陽光的小房間裡,想到將來可能會有撥開雲霧的日子,也會覺得充滿了力量。
香港人是樂觀的也是驕傲的,他們對生活從來都是持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他們是驕傲的,即使是"蝸居"一處,他們每天上班還是會畫精緻的妝容,踩著一雙合腳舒適的高跟鞋。即使外界有許多抨擊香港的聲音,他們依然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香港的"蝸居"現狀,是城市發展後的傷痛
如果將上海比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它如今的發展是最迅猛的時候,而香港則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它的發展已經趨向平穩,如今該做的是修補發展中的傷口,比如"蝸居"現狀。
城市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香港的發展得益於大量的資金湧入,大量的人才吸引,但其本身不具備容納如此大體量人口的客觀條件,兩相衝突最後犧牲的是大部分的追夢人。他們只能越住越高,蜷縮在一個個小小的格子間中。
有一位從到香港就居住在"棺材房"("蝸居"的一種形式)中的青年人說,"我還沒到死的年紀,就已經住上了棺材。"從上個世紀開始這種現象就開始出現,為了省下房租,租客寧願擠身在連腰的伸不直的房間裡,對他們更多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家,而是睡覺的地方,環境的好壞顯得沒那麼重要。他們或許是尋常飯店裡的服務員,或許是工地脖子上搭一條汗巾的工人,他們是別人的父母、孩子。
你問他們想改變現狀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遍地是黃金的香港已經沒有他們伸手的空間,發展趨於平穩的香港,底層人民想要實現階層的跨越已然不可能,可能窮其一生只能守在這小小的一方土地。
曾經有位攝影師花費了整整四年拍攝香港底層人民的真實照片,當他第一天拍攝完畢後回到落腳的地方大哭了一場,他根本無法想像狹窄陰暗的小房間三代同堂,陪伴他們的除了骯髒病痛就是無數的木蝨。他們都是真實香港的一角,但在媒體上他們卻被完全地忽略了。
香港"蝸居"是畸形的社會,是不健康的城市現狀,他們想改變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可僅靠他們的努力幾乎不可能對抗整個香港社會大環境。
改變蝸居現狀,推動香港穩定發展
儘管為解決"蝸居"這一困擾許久的問題,早在1950年香港政府就開始建立公共房屋,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底層人民的住房問題,可幾十年過去,如今看來,住房問題依然是困擾香港的大問題。
原因有二,一是香港的人口基數太大了,即使有政府保障提供住房依然有相當部分的人無法申請上。二是香港公共房屋的申請十分的嚴格,流程的繁瑣導致排隊申請住房的人積壓,平均一人要等待三到四年才能申請上。
香港的公屋政策相當的人性化,為促進社會公平,房屋的租金根據個人收入制定,不過公屋只有使用權不可以出售和另外轉租。香港一直在出各項舉措改善此類問題。
尤其是今年,香港"蝸居"的人們更是舉步維艱,高人口密度和高感染率,未來的香港何去何從,還需要政府給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香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直是"港獨"們煽動的焦點,那些被煽動的香港民眾不知道的是,香港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經歷過迅猛發展後的國家和城市都會經歷的問題。上世紀的美國芝加哥就也曾被劇烈增長的人口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困擾過,這是一個階段,是城市發展必須經歷的過渡階段。
貧富差距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現代社會貧富差距的突出問題就是住房問題,香港存在這個問題,內陸的其他城市同樣存在,發展已經趨於完善的香港根本不需要恐慌。民眾現在能做的就是相信我們的國家,不要被有不良居心的人蠱惑,香港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蝸居"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這一突出的社會現象其實也是一種警示。它警示香港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急需處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然威脅到了社會的穩定,找準問題的關鍵點,然後乾脆利落地解決掉它才是現今應該做的事。
香港人民是中國的一份子,無論他們是願意告別家鄉,去感受一下祖國其他的大好河山,還是留在原地,努力奮鬥搏一個能看得見陽光的明天,祖國都是大力支持並且竭盡所能急需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