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金窟」香港的背後:4平米住4人,是底層人的「人間地獄」

2020-12-08 清諾晗history

有著"亞洲四小龍之一"稱號的香港是許多人的嚮往,清晨時分的香港是被無數追夢人的腳步聲喚醒的,而夜幕籠罩之下的香港,霓虹閃爍,笙歌四起,這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國際大都市,可一直以國際大都市出現在大眾眼中的香港,是名副其實富人的"銷金窟",卻也是追夢人、底層人的"人間地獄"。

蝸居是香港普通人民生活最準確的註解

香港的歷史背景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的發展上升空間巨大,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遙遙領先。無論是求學者還是追夢人,都將香港視為天堂,但只有真正融入到香港社會的人才知道,這個"天堂"不是所有人的天堂,"蝸居"才是普通香港人民的真實現狀。

作為全球人口密度第三的香港,為了容納超七百萬的人口,只能夠修建高樓大廈,一些居民樓甚至修建了七十多層,即使是這樣也仍然無法緩解香港人民居住難的問題。樓房的供不應求讓房價水漲船高,有的家庭奮鬥一輩子只能夠擁有小小的一處落腳地,一家五口擠在一間房。

許多人眼中的香港是TVB裡穿著光鮮亮麗的律政佳人,或者是威武高大的制服阿sir,他們都有自己的公寓,有著老派港人的優雅和沉穩。但最真實的香港是在城中最貧困的地方,這裡容納下了近二十萬香港普通民眾,他們是被掩藏在繁華之下的隱痛。

很難想像,在香港,租金高昂之地不在隱於山野的半山別墅,而是香港嘈雜喧囂環境極惡劣之處。這裡佇立的高樓一眼望不到盡頭,許許多多的房間就像一個個黑洞洞的盒子,一些房間終年不見陽光。四平米的小房間要容納一家四口,不能用厚重的水泥進行隔斷,只能用布簾和木板,無法通風無法曬到陽光,衣服只能烘乾,甚至不能直立行走。

一座城市繁華的背後總有人默默為城市的發展承受著傷痛,TVB裡常說的那句臺詞"安啦!"或許能當做普通香港市民對現狀無能為力的自我寬慰,可能一家人窮盡一生最好的結果是"蝸居"在自己的房子裡,不用再承擔高昂的租金。

"蝸居"是為了夢想,是為了更好的將來

很多人會有疑問,香港買一套蝸居的錢,能夠在內地換到一套足夠好的房子,為什麼大部分的港人不願意呢?實際上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1842年軟弱的清政府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香港作為賠款割讓給了英國,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由英國管理的香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得以安定,並且隨著英國實行資本主義,香港經濟開始發展。

1997年香港重回祖國的懷抱,像一個離家多年的孩子,中國也給予了它極大的"關懷"。不僅有各項優惠政策,還擁有優先發展的權利,作為沿海城市,香港發展遠超大部分的內地城市。自然吸引了無數的才人,還有求學的學子,眾人都想香港承載起他們的夢。卻忘記了問,這些夢對它來說會不會太重。

在香港求學的孩子說,香港擁有多所世界高等學府,在這裡上初中和高中,升入這些學府的機會就能更大,而香港戶籍在內地入學也有諸多的便利。一些已經在香港蝸居的人,他們有固定的收入存款,經濟狀況也相對穩定,他們不願意離開香港的原因則更多的出於對未來的考慮。

"香港的社會福利持平發達國家,看一次病的治療費幾乎可以全報。"這是中年人不願離開香港的真實原因。

無論出於何種理由,大家不願離開香港的最終原因都可以概括為為了更好的將來。無論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還是將來年老後不用因擔心高昂的醫藥費而不敢看病,都是長遠地為以後考慮。所以就算放眼當下有多麼的難挨,日子過得再困苦,終日蜷縮在無法見陽光的小房間裡,想到將來可能會有撥開雲霧的日子,也會覺得充滿了力量。

香港人是樂觀的也是驕傲的,他們對生活從來都是持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他們是驕傲的,即使是"蝸居"一處,他們每天上班還是會畫精緻的妝容,踩著一雙合腳舒適的高跟鞋。即使外界有許多抨擊香港的聲音,他們依然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香港的"蝸居"現狀,是城市發展後的傷痛

如果將上海比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它如今的發展是最迅猛的時候,而香港則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它的發展已經趨向平穩,如今該做的是修補發展中的傷口,比如"蝸居"現狀。

城市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香港的發展得益於大量的資金湧入,大量的人才吸引,但其本身不具備容納如此大體量人口的客觀條件,兩相衝突最後犧牲的是大部分的追夢人。他們只能越住越高,蜷縮在一個個小小的格子間中。

有一位從到香港就居住在"棺材房"("蝸居"的一種形式)中的青年人說,"我還沒到死的年紀,就已經住上了棺材。"從上個世紀開始這種現象就開始出現,為了省下房租,租客寧願擠身在連腰的伸不直的房間裡,對他們更多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家,而是睡覺的地方,環境的好壞顯得沒那麼重要。他們或許是尋常飯店裡的服務員,或許是工地脖子上搭一條汗巾的工人,他們是別人的父母、孩子。

你問他們想改變現狀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遍地是黃金的香港已經沒有他們伸手的空間,發展趨於平穩的香港,底層人民想要實現階層的跨越已然不可能,可能窮其一生只能守在這小小的一方土地。

曾經有位攝影師花費了整整四年拍攝香港底層人民的真實照片,當他第一天拍攝完畢後回到落腳的地方大哭了一場,他根本無法想像狹窄陰暗的小房間三代同堂,陪伴他們的除了骯髒病痛就是無數的木蝨。他們都是真實香港的一角,但在媒體上他們卻被完全地忽略了。

香港"蝸居"是畸形的社會,是不健康的城市現狀,他們想改變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可僅靠他們的努力幾乎不可能對抗整個香港社會大環境。

改變蝸居現狀,推動香港穩定發展

儘管為解決"蝸居"這一困擾許久的問題,早在1950年香港政府就開始建立公共房屋,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底層人民的住房問題,可幾十年過去,如今看來,住房問題依然是困擾香港的大問題。

原因有二,一是香港的人口基數太大了,即使有政府保障提供住房依然有相當部分的人無法申請上。二是香港公共房屋的申請十分的嚴格,流程的繁瑣導致排隊申請住房的人積壓,平均一人要等待三到四年才能申請上。

香港的公屋政策相當的人性化,為促進社會公平,房屋的租金根據個人收入制定,不過公屋只有使用權不可以出售和另外轉租。香港一直在出各項舉措改善此類問題。

尤其是今年,香港"蝸居"的人們更是舉步維艱,高人口密度和高感染率,未來的香港何去何從,還需要政府給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香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直是"港獨"們煽動的焦點,那些被煽動的香港民眾不知道的是,香港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經歷過迅猛發展後的國家和城市都會經歷的問題。上世紀的美國芝加哥就也曾被劇烈增長的人口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困擾過,這是一個階段,是城市發展必須經歷的過渡階段。

貧富差距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現代社會貧富差距的突出問題就是住房問題,香港存在這個問題,內陸的其他城市同樣存在,發展已經趨於完善的香港根本不需要恐慌。民眾現在能做的就是相信我們的國家,不要被有不良居心的人蠱惑,香港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蝸居"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這一突出的社會現象其實也是一種警示。它警示香港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急需處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然威脅到了社會的穩定,找準問題的關鍵點,然後乾脆利落地解決掉它才是現今應該做的事。

香港人民是中國的一份子,無論他們是願意告別家鄉,去感受一下祖國其他的大好河山,還是留在原地,努力奮鬥搏一個能看得見陽光的明天,祖國都是大力支持並且竭盡所能急需幫助的。

相關焦點

  • 繁華背後的辛酸:香港20萬人住「棺材房」,4平米空間擠下一家人
    繁華背後的辛酸:「棺材房」只放的下一張床,4平米空間擠下一家人海德格爾曾說:「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然而在表面上看起來無比繁華的香港,「詩意地棲居」對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住房問題一直困擾著底層老百姓,對於房子:價高買不起、房租貴也租不起,於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住房需求,香港出現了各種你意想不到的房屋構造,比如劏房 、籠屋、太空艙、陽臺屋、貨櫃屋等,沒住過香港這些奇葩的房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 香港一家三口僅住8平米,4平米房屋比比皆是,看後令人沉默
    導語:香港一家三口僅住8平米,4平米房屋比比皆是,看後令人沉默說到我國的一線城市,很多人都會想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確實,這幾個城市都是經濟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今天我們把目光轉另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看看繁榮的大都市背後,底層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
  • 香港高房價下的底層人民:住在3平不到的房子裡,廚房廁所在一起
    香港的房價貴,這已經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了。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下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了現在眾人眼裡紙醉金迷的銷金窟。香港固然有很多上流社會的成功人士,但同樣也有成千上萬的底層人民在生活的重負下苦苦掙扎,咬牙支撐。
  • 神木町地圖的兩個魔界深淵分別是【銷金窟】和什麼? 侍魂手遊2019...
    神木町地圖的兩個魔界深淵分別是【銷金窟】和什麼?(回答格式為:SH+答案,如答案是莉姆醬,則回復SH莉姆醬)這是侍魂手遊2019年4月4日微信問答試煉每日一題題目。答對侍魂手遊的問答試煉可以獲取兌換永久道具哦,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今日答案吧。
  • 香港怪獸大廈,住進一萬底層人,懷舊攝影師密集
    說起香港,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發達,有錢。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到處都是車水馬龍,但實際上香港地少人多,房價是全球第一高,很多買不起房的人只能住在「狹窄」的空間裡,俗稱「蝸居」。多年前,一部《蝸居》電視劇,形象地描述了這裡的底層人。
  • 在香港的豬居住4.6平方,多數人住4平方,8平方豪宅住一家四口
    據統計,香港的「豬」 都有5到9個平米的居住面積,居然比人住的地方都要寬敞許多。在香港,許多底層居民的收入僅有5000到7000港幣,迫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只能被迫居住幾千元的劏房,即便是這樣,房租也佔據著他們收入的一大半。
  • 真實的香港蝸居房 4平米住下一家4口!
    真實的香港蝸居房 4平米住下一家4口!
  • 香港貧民窟「棺材屋」,10平米住著3口人,光鮮亮麗背後盡顯心酸
    文/用腳步探索世界 (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可能不少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身邊朋友在北京上海或者香港等,這種大城市或者是國際化城市上班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但是,其實其中的心酸只有親身體會過的「打工者」才能夠明白,地下室不同層都分著價格,每天三頓的泡麵,上下班都不敢打車,全靠地鐵公交,光鮮亮麗的背後盡顯心酸。其實北京和香港比起來都不算什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看過香港的「棺材屋」可能你就找到答案了。可能很多人對這個稱呼有誤會,畢竟棺材這個詞是與悲哀相關聯的。
  • 看過澳門的酒店才知道什麼是「奢靡銷金窟」
    澳門,一個把拉斯維加斯複製過來的城市,「賭博」是這個城市的命脈,源源不斷的賭資為這所「銷金窟」供養了一大批驚豔世人的酒店,什麼時候內地也能開幾個這樣的酒店就好了。看到威尼斯人這幾個字想必大家都明白了,這是去澳門必逛的地標性景點,頂級的度假村之一,耗資約200億元,總佔地1050萬平方米。
  • 一組香港 底層人 居住環境的照片 令人瞠目結舌
    七百萬港人有兩百萬有美英澳加國籍,是不是覺得香港人很牛,很有錢,生活很幸福?但我告訴你,那也不是香港的全部,在香港住鴿子樓,筒子樓的人數不勝數,你還別不信!香港的筒子樓可是香港的著名奇景!屁大的房子,住一家好幾口人,有多擠想也想得到了。
  • 12平米被裝修成4室1廳 教香港人如何舒適「蝸居」
    香港的生活成本居於世界最高之列,對處於收入底層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且日益增加的負擔。對於香港眾生而言,如何讓自己的蝸居生涯變得舒適就成為了他們迫在眉睫的問題。據觀察者網2013年9月30日報導,據政府指派評估居住狀況的研究機構——政策二十一(Policy 21)——透露,在香港,至少有17萬人居住異常狹小的隔間公寓裡。
  • 香港「棺材房」,一家只住4平,馬桶在廚房裡,讓人大跌眼鏡
    香港是一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陸地面積1100平方公裡,總人口726萬,人口密度排全世界第三位。在這個大都市裡,寸土寸金,很多人沒有房子住,很多一家三代同住幾平方的小屋,相對而言,我們大陸的居住空間要大得多。
  • 親測 | 在香港花1千多元,能住4、50平米酒店?【291集】
    香港和日本差不多,基本房間13平米到18平米是酒店的常態,狹窄如麻雀肚,打不開箱子,且貴价。若不要太奢靡的預算,想要在香港,享受海風陽光泳池、闊大的觀景平臺酒吧、東南亞般舒坦的度假酒店,離熱鬧的核心鬧市區不算遠,有嗎?有,今年4月新開的一家,香港嘉裡酒店(香格裡拉酒店集團旗下品牌)。
  • 觸目驚心:20萬香港人住《一念無明》同款棺材房
    看過《一念無明》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阿東和父親住的那間屋子:那是一間很是狹窄逼仄的小房間,目測只有六七平米大小。三分之一的空間擺一張上下鋪,三分之一擺放生活用品,剩下三分之一不到兩平米的空間則是日常生活、吃飯時放小桌子的狹窄過道。
  • 1949年7月的澳門老照片,繁華且紙醉金迷的「銷金窟」
    作為澳門經濟支柱的賭%博%業的興旺,同時帶動了旅遊、餐飲、娛樂、房地產和投資業的發展,從而成為全球知名的「銷金窟」。 本組照片由攝影師Jack拍攝,圖片刊登在《生活》雜誌上。展示了1949年中國澳門的社會眾生百態,和建築風貌。 圖片閱覽:
  • 摩天大樓將成歷史,「限高令」背後是怎樣的邏輯?
    多層住宅為4-6層的住宅這就意味著,「高樓大廈就是經濟發達」的理念要過時了。一棟35層高的百米住宅樓要比一棟6層的住宅樓要多住多少人是無需多說的。因為「摩天大樓」實際上並沒有能有效地多住人。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練馬區的這個住宅區的密度是非常大的,這種密度對於高層住宅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我國對於樓間距是這樣規定的:1、左右間距多層(4-6層)與多層建築間距為6米;多層與高層(12層及以上)為9米;高層與高層之間為13米。
  • 人均居住面積不到14平米的香港,過去玩要怎麼住?
    雖然內地的房價是一直蹭蹭蹭地往上在漲,有的人上了車,有的人還沒上車,沒上車的人,有的已經站著不想動了,有的還在努力地跟著車在跑。買房也好租房也好,不管怎麼樣,總得要有個地方住。而中國人呢,凡事都講究格局,格局還得要大,買房子也好租房子也好,都不會想委屈自己擠在一個難以翻身的小屋子裡。
  • 為什麼香港人寧願住「籠屋」,也不願到內地發展,原因讓人無奈
    近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像是香港,如今已經被列為國際5大城市之一,跟美國的紐約,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城市齊名,但城市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今的香港人均佔地面積非常的少,住房非常的少,所以出現了一種叫做「籠屋」的房子,很多買不起房子的人就只能擠在幾平米大的地方,那麼為什麼有的香港人寧願住「籠屋」,都不來內地發展呢
  • 為何香港人寧願住8平米「棺材房」,也不去內地買房?原因很無奈
    香港面積狹小,居民居住成難題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當地的發展能與我們所熟知的北上廣深所媲美,正因為如此香港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雖然當地人口僅有不到800萬,但是由於面積僅有1106平方公裡,倒是讓香港成為了世界上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 繁華香港的背後,一家四口住8平米籠屋,看了惹人心酸!
    繁華是香港的標籤。香港,作為金融帝國,在這裡常有股市風雲,作為奢侈品王國,這裡是人們購物的天堂。可是拋開這些亂花漸入迷人眼繁華的背後,卻看到了不為人知的心酸。  在深圳工作的小夥伴,在高樓大廈裡眺望遠方,就可以看到香港的大樓。人們嚮往這個地方,這裡像是可以淘金的模樣,每年選擇去到香港旅遊的人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