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
一言難盡的2020年快要到頭了,上觀新聞一年一度的「品區」時間也到了。
這一年的上海16個區,受到過衝擊,遭遇過挫折,也創造了不少奇蹟。這一年還為過去的五年劃上一個句號。「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來了,新的徵程開始了,每個區都有它的跑道,這個節骨眼上,每個區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品區」,我們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為了往前看。老規矩,一個區,一個關鍵詞,我們不怕一言難盡。
一
在閔行區,有一條光華路,三十多年前曾匯集了數百家企業和商鋪,一度被稱為「顓橋鎮工業經濟的發祥地」。但進入新世紀,這裡只留下了近50萬平方米的閒置廠房、破舊商鋪,「髒亂差」嚴重。2016年,1.5公裡長的光華路走上「蝶變」之路,如今已成為滬上最長文化創意街。
兩年前,與光華路隔著一條六磊塘,顓橋老街還是靜悄悄的。到了上個月,顓橋老街舊改籤約率達到100%,1500多戶居民從上世紀六七十年造的老屋中搬出來。未來,這裡將被建成具有上海獨特風貌的高品質住宅區和商業街區。
六磊塘兩岸的變化,集中體現了顓橋地區關於「產城融合」的努力。而這只是閔行推動成片轉型、產城融合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作為一個經濟大區,閔行區成績斐然。在上海16個區裡,閔行的區級財政收入長年穩坐第二把交椅(第一位是浦東新區)。2019年,閔行區級財政收入達297.7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萬元,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全市是6.9萬元)。
不過,此前,每到年終盤點時,不管是記者還是當地幹部都有點困惑,閔行的各領域工作全面發力,各街鎮、各園區也不缺漂亮成績,但很難找到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詞」來概括,大家都說不出全區最突出的亮點在哪兒。說好聽點是「樣樣好」,但潛臺詞也可能是「重點不突出」,缺乏一根引領發展的主線。
到了「十三五」期末,記者發現,閔行已經把「樣樣好」聚焦到了「解決一個主要矛盾」上,那就是——以「深度產城融合」為引領,重點圍繞職住平衡、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補短板、提品質、強內涵。地處城郊結合部地區,擁有多個國家級和市級產業園區,又是一個人口導入大區,同時也是上海唯一的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閔行要解決的最大課題是「產業和城市的深度融合」,這也是其目前和未來最大的發力點。
收縮戰線,聚焦發力,重點突破。回望這五年,記者把「聚力」這個關鍵詞送給閔行。
二
今年以來,「四大金剛」在閔行幹部中再次成為熱詞。在一次次「四史」教育活動中,當地人紛紛把尋訪「四大金剛」作為主題,從中汲取新的智慧和力量。
閔行幹部口中的「四大金剛」,並不是上海人熟知的大餅、油條、豆漿、餈飯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屹立在黃浦江上遊閔行的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機廠、上海鍋爐廠、上海重型機器廠,被人們譽為「四大金剛」。當時,老閔行地區曾集結了10萬產業大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工業衛星城。
幾十年裡,「四大金剛」所在的閔行南部地區,曾經輝煌,後來清冷,一度艱難,轉型「亞歷山大」。多年前,上海交大、華師大等高校在附近建設新校區,因為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配套不足,師生們一直自嘲身處「閔大荒」。
但最近幾年來,這片土地上湧現了一個個新故事——
作為唯一以民營企業為開發主體的國家級高新區,紫竹高新區目前已集聚創業和就業人員近4萬名,去年在國家級高新區的綜合實力排名中創下連續「七連跳」的突出表現,在國家隊中已躍升到了第12位。
去年9月,在紫竹高新區的地界上,佔地600畝的蘭香湖正式開挖。不久的將來,這座被稱為「閔行第一湖」的周邊,不僅將為商務技術人員提供高端綠色的辦公環境,也將為青年家庭帶來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令人嚮往、充滿活力的「生態矽谷」。
今年前4個月,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吳涇鎮新增註冊企業610家,同比增幅達到40%;到5月,該鎮又新增213家註冊企業,環比增幅超過100%……從化工區轉型為科技時尚特色小鎮,吳涇鎮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近悅遠來。
……
在產業發展的戰略空間布局上,閔行有過多種提法,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大紅大紫大綠」三大板塊,分別是「大虹橋」現代服務功能區、「大紫竹」科技創新功能區、「大浦江」城鄉統籌功能區,嘗試多點布局、組合發展。到了去年底,閔行確立了「一南一北」兩大發展戰略,進一步收縮戰線,聚力發展,南部聚焦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建設,北部聚焦虹橋商務區建設,推進位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
「一南一北」戰略,綜合考慮到了產業基礎和國家戰略,指向清晰,有利於整合資源,聚焦發力。
其實,對於閔行南部地區,外界一直看好,並期待早日形成「環交大經濟圈」。而閔行不少幹部也感嘆,交大系科技企業確實是個不容小覷的群體,但其中大部分都早早飛出了閔行。如今,在市裡推動下,閔行區與上海交大、華師大等高校的合作日趨緊密,將在南部區域打造「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目標是要建設國際科技成果的轉化地、「硬科技」創業的首選地、高品質生活的示範區。
而對於北部的大虹橋地區,閔行幹部也曾一邊稱讚青浦叫響了「西虹橋」,一邊遺憾閔行「南虹橋」的過於低調。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在閔行北部地區,出現了虹橋基金小鎮、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東航金控等亮點板塊,進一步打響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名片。
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對地區發展戰略這樣描繪:「十四五」期間,閔行將重點在「提升核心優勢,深度產城融合」上做文章。「提升核心優勢」,就是要把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把科技創新做實做精;「深度產城融合」,重點要圍繞職住平衡、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補短板、提品質、強內涵。
三
除了 「一南一北」兩大發展戰略,閔行區還將以虹橋、莘莊兩大城市副中心輻射帶動全區城市功能提升。
今年進博會期間,閔行對外發布虹橋、莘莊兩大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方案,吸引了各方關注。
在虹橋城市副中心方案中,虹橋主城前灣地區值得期待,它位於虹橋商務區北部,面積約30平方公裡,定位為「長三角總部經濟首選地、國家產城融合示範標杆和綠色開放共享的國際主城」。
莘莊主城副中心規劃總面積7.3平方公裡,立志要成為上海主城區西南城市客廳、G60科創走廊的主城區橋頭堡,實現從區級地區中心發展成為市級乃至「長三角」的區域核心。
藍圖是美好豐滿的,但現實總有點「骨感」。
以虹橋地區為例,人們吐槽,「在虹橋地區步行了20多分鐘,發現這附近只有樓,只有路」,「這個地區的『最後一公裡』交通還沒打通,不是很方便」。記者還記得,此前新虹街道就曾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出短駁班車,解決虹橋北部區域2000多名白領的通勤難題,因為,他們的公司距離虹橋火車站大約2公裡,這段路上公交班次少、打車不划算、走路有些遠,十分尷尬。
不管是南部科創中心,還是虹橋城市副中心,「優質教育供給不足」也是人們擔心的問題。比如南虹橋地區,未來除了鱗次櫛比的商務樓,還將建成200多萬平方米的住宅,導入人口之多可想而知。但眼下,那裡的優質學校卻很不足。今年初,華東師範大學、閔行區教育局、華漕鎮共同籤約協議,將一口氣新增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和九年一貫制在內的7所優質學校,就是希望能儘快補上短板。
一份面向閔行青年做的問卷調查顯示,有54%的青年第一個需求是「高品質生活」。有年輕人表示,自己在虹橋地區逛了一圈,卻很難找到休憩休閒的場所,可以坐下來看看書,或是看一場文藝演出……總體來看,文化項目的供給還是嚴重不足。
區領導表示,對於文化藝術類「軟」服務的供給,閔行將在產城融合中進一步增加密度。但其實,閔行也有自己的尷尬之處。相對於市中心區「精巧」的面積,閔行方圓372平方公裡,從南到北開車需要一個小時,比如城市劇院放在莘莊,只是附近百姓有感覺,寶龍美術館放在七寶,也只能輻射周邊地區……公共服務資源優質均衡供給,需要持續不斷努力改善。
這些年,閔行的努力老百姓也是看在眼裡,有切身感受的。其中,最讓外界津津樂道的是,這五年來,閔行「購物中心幾乎開一家紅一家」,迄今已打造了仲盛、龍之夢、七寶萬科、中庚漫遊城、萬象城、愛琴海等30餘個商業綜合體,布局建設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新建了100家左右集養老、醫療、文體等功能於一體的鄰裡中心,實現了城市化地區「一公裡」服務半徑全覆蓋。
四
5年前,閔行區開展全區大討論,列出了地區發展的一系列短板和問題。在幾大短板中,交通短板排在第一位。閔行地處上海中心城區西南,與浦東、松江、徐匯、長寧等7個區接壤,承擔了50%左右的過境交通,每日上下班高峰期擁堵是常態,莘莊更是全上海最堵區域之一。
前不久,「上海發布」徵集網友意見,閔行市民提得最多的意見是什麼?還是交通問題。比如,莘莊立交的擁堵問題,與四年前相比,好像好了一點,一是因為虹梅高架開通了,另一方面是嘉閔高架開通了,東西兩條高架的開通對車輛有分流作用,但擁堵問題還是沒有根本性解決。
據透露,對於莘莊立交的擁堵問題,閔行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其中一個設想,是準備把S4抬上來,就在梅隴那一塊,從而把東西向的道路打通。
「十三五」期間,為了補短板,閔行專門制定了《閔行區綜合交通管理補短板三年行動計劃》,動用多方面力量繪出了一張全區堵點地圖,並研究制訂了10多種辦法進行針對性破解。2017年,虹梅高架、嘉閔高架兩條快速道的開通,大大緩解了S4、滬閔路、中春路等道路擁堵狀況。2018年,在全面打通58條「斷頭路」的基礎上,閔行又及時啟動了新三年28條「斷頭路」建設計劃……
到去年底,閔行區全路網密度已達到3.7公裡/平方公裡,公交站點500米範圍覆蓋率達89.5%。下一步,閔行還將強化骨幹交通、公共運輸建設,努力實現「對外雙向支撐(40分鐘對接中心城及核心區、60分鐘對接長三角)、對內融合一體(30分鐘東西貫通,45分鐘南北通達)」,更好承擔起全市樞紐和門戶的功能作用。
在一些專家看來,如果「職住平衡」能做得更好,交通的壓力也可以有所減輕。
記者發現,這幾年,閔行在規劃編制中始終堅持以「職住平衡」為導向,以人口結構和規模優化為基礎,著力於促進人與就業、人與城市、產業與城市的匹配,科學配置住宅、產業、交通、生態和公共設施,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的短板。例如,該區構建了與職住平衡相適應的住房供給體系,「十三五」期間新增各類租賃房源11.7萬套,力求解決各類人才、產業工人、公共服務從業人員的安居問題。
一個地區以問題為導向,單刀直入,快速補短板,也是一種聚力發展。閔行是上海唯一的「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通過聚焦主要矛盾,推動產業、城市、人文之間的活力互動、融合滲透,閔行需要在「產城深度融合」之路上鑄造核心競爭力。
很多年前,記者採訪閔行區一位領導,問閔行的發展目標是什麼?區領導笑言:「成為上海的『中心』」。此話有玩笑成分,卻也暗藏雄心壯志。從對上海GDP的貢獻來看,閔行在各區中絕對是領先的。372平方公裡的大閔行,在雄厚經濟和產業基礎上,抓住新的發展機遇,乘勢而上,民生方面扎紮實實補上短板,畫好「工筆畫」,那麼成為上海的「中心」或許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