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坐在南京皇帝寶座上,提出遷都北京的計劃時,很多人都私下打著小算盤,南方籍的大臣當然更願意呆在氣候和環境都熟悉的南京,誰願意到北京受罪。聽說那邊冬天冷不說,離邊疆也非常近,元朝的打擊隨時可能逼近,有什麼好去的?
無奈朱棣主意已定,宣布南京為京師,北平為北京,然後派人甩開膀子大幹一番,居然建了九百九十九間,紫金城建成,天子即將駕臨北京。
其實六朝古都應天府南京,一直是明朝人心中的國都。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而朱棣拿下南京,奪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皇位並不是名正言順的,很多建文帝的大臣如方孝孺都成了犧牲品。
一想到即將回到北京,大約朱棣也無比的興奮,看著與自己同樣充滿期待的一些北京老臣部將,朱株自信地笑了,天子御國門有什麼奇怪嗎?我不就是在北呆了十六年嗎,蒙元不是也遠遁了,日月所照,天下萬民將同享太平,北京將成萬國首都……
永樂十九年春天,新建成的故宮內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被天雷擊中,烈火洶湧,這可是從雲南、四川、湖廣運來的金絲楠木建造的啊,太殘酷了一轉眼之間燒沒了,更可怕的是謠言四起,一向信奉天道感應的大臣乾脆跳出來說:皇上,剛要遷都就有大火燒三大殿,不吉利啊,這是老天不讓遷都啊……
朱棣當機立斷斬了這個妖言惑眾的大臣,命令大臣們討論朝政得失、遷都利弊。最後朱棣總結了一句:彼書生之見,烏足以達英雄之略哉!」
啥意思 ,朱棣說你們這些書生都是短視見解,根本無法領會我英雄的胸懷。
無法阻擋朱棣的銳氣與果決,他再次踏進北京城後甩開膀子開幹,五徵北漠打殘北元,開疆拓土東納朝鮮,西並吐番,南下安南,北臨大磧,七下西洋,南海也成為明的領海。各國使臣雲集北京,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由北京始,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秩序由中華輻射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