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朱棣何時遷都北京?又為何遷都北京?網友:被低估的皇帝

2020-12-16 老梁聊歷史

引言

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可是說是全國最為繁華和發達的城市之一,但是其實北京的各方面環境因素的話並不是說非常的舒適,甚至來講在古代都是算得上是「苦寒之地」。

而今天北京能夠如此繁華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們的首都,因此各方面的資源都會往上面傾斜,那麼它自然就會發展得非常迅速。

那麼為何中國會選擇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呢?其實這一點源於最初確定遷都北京的一位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朱棣戎馬一生,文治武功,開創了「永樂盛世」的局面,可以說他是一位比較英明的皇帝(縱然後世有很多黑他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英明的朱棣為何會放棄了當初繁華的南京,而選擇了遷都北京這「苦寒之地」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永樂大帝朱棣

自從漢獻帝之後,中國皇帝的年號便開始了固定使用,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基本上大明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只使用一個年號,而朱棣唯一的一個年號便是「永樂」,意圖也很明顯,希望自己下的大明王朝能夠一直繁榮下去。

不知是年號用對了,還是朱棣的確才能不凡,「永樂」年間可以說整個大明王朝天下太平,生機勃勃。對外,與各國交往聯繫密切,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對內,南糧北調,經濟恢復;同時鞏固邊防,抵禦外敵;於文學,修著《永樂大典》,流傳於世,造福人民。

總結來講,明成祖朱棣被稱之「永樂大帝」,絕對稱得上名副其實,其人品咱暫且不論,其他他的確做得很不錯了。

遷都北京

要說朱棣在位期間做的一件能夠影響後世幾百年格局的重大的事情,那麼絕對是「遷都北京」了。

朱棣遷都的原因其實我之前也有過一篇專門的文章說這個事。首先是龍興之地風水好,朱棣自然覺得地方不錯,畢竟北京曾經是朱棣的封地,完全可以說是他的發家之地,最後能夠當上皇帝,自然而然會覺得是自己的封地不錯。

其次是北京這邊的規章制度、官員認定以及種種措施全部都是朱棣的團體任命的,在這邊朱棣才會覺得更安全更放心,同時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面他也會更舒心,畢竟都是自己人,有自己的政治基礎。

最後,北京這個位置很特殊,之前是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故這裡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交通順暢,人口眾多,進可北伐討逆賊,退可守京城,四方萬國,道裡適均,是「金湯之固」的地方,地理位置頗佳!

後來也的確是證實了這件事情,朱棣在位期間曾五次北伐,出徵草原,每次皆以北京作為出發地與根據地,可見其對於北京的重視程度!

朱棣的遷都之旅

要知道南京乃是江南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名,太平盛世,經濟發達;而當時的北京可以說時刻面臨著蒙古的威脅,同時環境也是明顯不如南京好。

朱棣多番考慮之下,決定了遷都南京,鎮守邊境!這也是著名的大明皇帝「天子守國門」之說。

此後十多年,朱棣想盡一切辦法,疏通運河、南北調糧、加強南北兩地的百姓交流,並且遷徙部分富裕的老百姓們到了北京那邊,帶動發展。

直到1412年,遷都才算是基本完成。北京皇城的建設比之南京更加的輝煌,分為內城、皇城和紫禁城,這也因此成為了後世所有帝皇們的都城。

此後,朱棣沒有放棄南京,而是將南京設立為「留都」,與北京乃是「南北兩直隸」,可以說是南北各自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從遷都這就事情便可以看出,朱棣的魄力和勇氣,同時還有他的手段和謀略,這是一般皇帝所不具有的,這也是朱棣自身獨特的魅力所在,對此,大家以為呢?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導語: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文|小堅說歷史說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永樂朱棣遷都北京想法由來已久 將北平改為「順天府」
    永樂大帝朱棣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營建北京,並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詔告天下,將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朱棣雖是在永樂十四年商議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遷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或者說是永樂元年(1403年)就有了。朱棣即位廢建文年號朱元璋於1368年農曆正月初四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取國號「明」,建元「洪武」。當時,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許多地方尚未完全受其控制。
  • 淺析永樂遷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遂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亡。 也就是說朱棣從南京正式遷都到北京,不到4年就死了,可以說朱棣大半的時間都待在南京,那麼,為什麼要在生命的後半段折騰自己,搬去北京呢?
  •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驚天動地
    當朱棣坐在南京皇帝寶座上,提出遷都北京的計劃時,很多人都私下打著小算盤,南方籍的大臣當然更願意呆在氣候和環境都熟悉的南京,誰願意到北京受罪。聽說那邊冬天冷不說,離邊疆也非常近,元朝的打擊隨時可能逼近,有什麼好去的?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朱棣在取得「靖難之役」後,終於登上了皇位。他在稱帝的第二年就宣布改北平為北京,又在永樂四年下詔修建北京城。為此,朱棣承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但他毅然決定遷都北京,甚至不惜殺死反對遷都的大臣。與此同時,朱棣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將政務逐漸轉移到北京。自永樂七年後,朱棣長期住在北京,將皇太子朱高熾留在南京。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皇帝搬家記之——「永樂遷都」
    導言:永樂年間(1402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應天府(今南京)遷至順天府(今北京),史稱「永樂遷都」。此後六百餘年,北京成為中國權力爭奪的焦點,更是經濟文化的中心,超一線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動。
  • 燕王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朱棣作為一個十分厲害的皇帝,可以說他的文治武功完全不亞於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論皇帝能力,朱棣完全可以排上前幾名,他發動靖難之役推翻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定都南京大明王朝為什麼會進行遷都,這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呢?
  • 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為什麼沒有瓦解南京的官署六部系統呢?
    首先朱棣遷都北京後就沒打算瓦解南京的官署六部系統,其次是政治需要南京繼續保留官署六部系統,第三是為逃難著想,一旦北京失陷,便可在南京繼續組織戰鬥。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執政三十一年,到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時,南京共作了明朝五十四年首都,相當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裡明朝從無到有,從弱小到興旺發達,因此從感情講南京都要保留官六部。明初的官員除了開國功勳是淮西派外,大部分文官都是江南的,他們對南京的感情很深,本位主義思想很重,這也是朱棣非要遷都的一個重要原因。
  • 永樂皇帝遷都的真正原因是?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等。隨後,幾乎與營建北京同步,成祖於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 年、1424年五次親徵漠北,深入沙漠,終至馬革裹屍榆木川。明成祖用兵北方的用意,是寄望於一朝掃平漠北,不遺子孫禍害。從而使得遷都北京不再受軍事上 的威脅。明弘冶年間的大學士丘也從軍事角度論述成祖遷都北京的用意,丘說:「文皇帝遷都金臺,天下萬世之大勢也。
  • 朱棣遷都北京,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靖難之後,朱棣登位,不久便遷都北京,南京是中國有史以來風水最好的城市,龍盤虎踞,成四象之勢,諸葛亮曾言「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為什麼朱棣要放棄這麼好的城市而選擇當時尚未發展起來的北京呢?朱棣駐守北京,本就是為了防守北方蒙古的進犯,他南下作戰,蒙古民族怎麼能不虎視眈眈,背後下手,這樣北方的防守就出現了空洞,朱棣必須回到北京。這樣做也符合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
  •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和清朝康熙,誰更加優秀?
    昨天咱們對比了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啥也不是的清朝開國酋長努爾哈赤之間的一個對比,結果朱元璋碾壓努爾哈赤。今天咱們再來對比一下了不起的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和啥也不是的清朝所謂的清聖祖康熙誰更優秀。
  • 他力勸朱棣造反,主持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為何被移出明太廟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從未有一名出家人能像他一樣做出如此巨大的功績,  這個人就是永樂年間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1382年,姚廣孝就以北京慶壽寺住持的身份為掩護,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謀士。在建文帝朱允炆著手削藩之際就力勸朱棣起兵,是靖難之役的主要推手。姚廣孝在軍事上多次給予朱棣正確的建議。朱棣在外作戰時,他輔佐世子朱高熾成功守衛了北平。
  • 朱棣執意要遷都北京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我們都知道朱棣在靖難之役之後就一直想要把京師遷到北京去,但這又是為什麼呢?朱棣劇照朱棣在靖難之前的封號是燕王,「燕」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在北方,更別說朱棣以前的燕王府就在北京了。而且自從朱棣攻進南京城後,朱棣便認為南京城的帝皇風水被破了,出於這種心態,朱棣就更加想要把京師搬回自己以前的封地順天。再有朱棣自從做了皇帝之後就非常熱衷於北徵,幾次北徵把蒙古人打的屁滾尿流,一路逃向大漠深處。為了北徵的方便,而且明朝有天子守國門的傳統,這也使得朱棣要遷都去北京。
  • 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他的長子坐標十分懦弱,但因為出生的時間早一點,所以被他膩味了太子其他的兒子之中有許多人都不服,其中最牛逼的包括第四個兒子朱棣。朱棣的性格比較像朱元璋,他能文能武和在北方長期和蒙古人打仗,擁有一生檔次。在朱允炆繼位後沒有幾年,朱棣就消滅了朱允炆自己當上了皇帝,然後遷都北京,那遷都北京之後的南京皇宮還有人住嗎?
  • 朱棣為何遷都北京?意義如何?對明朝又有什麼戰略性的意義?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同時他自明朝開始就成為了都城,至今已經有了600年的歷史。今年是故宮600歲的生日,仔細想一想,這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已經默默的在那裡守望了600年之久。自明成祖將明朝的都城遷到北京之後,一直到現在還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北京已經成為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麼朱棣最早遷都到北京的原因與目的是什麼呢?
  • 朱棣為遷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當一個開拓之君
    明成祖朱棣為了建造紫禁城,徵用了23萬工匠,上百萬的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投入到營建工程中。這一工程前後持續了18年的時間,終於在永樂19年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北京修建氣勢磅礴的紫禁城,其實就是為了證明一件事兒。他要告訴他的父親朱元璋,他要告訴世人,他朱棣要比朱允炆更適合繼承皇位。
  • 燕王朱棣生活在北京,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利大於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駕崩後,將皇位傳給了他最喜愛的孫子朱允炆。然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朱允炆而憤憤不滿,一直計劃著取而代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起兵造反。明朝建文元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起兵謀反,將朱允炆拉下皇位而後登上皇帝寶座,史稱靖難之役。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明成祖朱棣的傳奇故事並不少。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這兩位高人,一個是朱棣,一個是姚廣孝。駐守燕地終成霸業雄才大略的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即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經濟文化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而且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大大拓展了海外交流空間。他所創造的大明帝國的鼎盛時代,史稱「永樂盛世」。
  • 朱棣遷都北京後,六朝古都南京皇宮怎麼處理的?只有宮女太監留守
    公元1403年1月23日,從這一天開始,明王朝建文這個年號就成為了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大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他將自己的國號定為永樂。這個時候明朝的首都還在北京,而是在應天,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改國號之後不久,就有朝臣提出來將首都遷往北京,朱棣聽了之後很是高興,於是就在朝堂之上提出了這個事情,但是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既然大臣反對,朱棣也不能大張旗鼓的開始遷都,他就開始隱秘地進行遷都的事宜,隨後在一個合適的契機之下,朱棣將首都遷往北京。那麼,朱元璋定都的南京在之後怎麼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