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朱棣遷都北京想法由來已久 將北平改為「順天府」

2020-12-16 江蘇頻道

永樂大帝朱棣

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營建北京,並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詔告天下,將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朱棣雖是在永樂十四年商議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正式宣布定都北京,但其遷都的想法,至少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或者說是永樂元年(1403年)就有了。

朱棣即位廢建文年號

朱元璋於1368年農曆正月初四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取國號「明」,建元「洪武」。當時,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等許多地方尚未完全受其控制。經過半年多的徵戰,上述地區均已平定。於是朱元璋參照漢、唐時期的「兩京制」,在洪武元年(1368年)農曆「八月己巳,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之後,隨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九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當時年僅十周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赴北平(今北京)就藩鎮守。

朱棣在北平期間,為抵抗元朝殘餘勢力的不斷騷擾,常常率軍外出徵戰並取得勝利,因此其實力也越來越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並將1399年改為「建文元年」。

由於洪武后期各地藩王的實力日漸壯大,所以建文帝上臺伊始,便開始「削藩」。由此,引發起叔侄倆一個為捍衛皇權、一個為奪取皇權、且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歷經三年時間的激烈爭奪,燕王朱棣終於將侄兒趕下了臺。

朱棣於1402年7月17日於南京故宮(今明故宮)奉天殿即位稱帝,但其聲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故廢除建文年號。並在登基後不出半個月便下詔:「今年(建文四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

朱棣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

朱允炆是由其爺爺、太祖朱元璋親自立的皇太孫,也是親自圈定的接班人。因此,當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將其推翻,並取而代之時,其合法性自然受到許多人、尤其是洪武時期的老臣們的質疑。

當時,建文的老師方孝孺就批駁朱棣篡位,並嚴詞拒絕為朱棣書寫即位詔書,寧死不屈,以至於被誅滅十族,共有870多人為此喪命,另有千餘人獲罪充軍。

不僅如此,朱棣還誅殺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舊部。朱棣的殺戮暫時封了人們的口,但「倒行逆施、奪位篡權」,始終是不少人對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評價和印象,就連朱棣自己有時也感到心虛,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殺朱棣,使得朱棣總認為有許多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覺得南京對其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地。

朱棣在與侄兒三年的大戰中,北方元朝殘餘勢力也常常南下襲擾,而朱棣那時卻無暇顧及。於是,當朱棣掌權後,便有時間和精力北上徵戰。

而北上抗元,從客觀的角度看,北京作為大本營,的確比南京更為合適。

再加上北京本身就是朱棣原來的封地,也是其龍興之地;同時,歷史上又做過遼、金、元的都城。幾種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朱棣更喜歡北京。

於是,朱棣在南京的近二十年間,不時前往北京。有時還親自率兵北上,抗擊北元的騷擾。

在此期間,朱棣還不斷加強北京的建設。據《明史·本紀·卷七·成祖三》記載: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宮。十一月,詔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

朱棣還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丁亥,詔自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即:將北京作為國都,而南京作為留都。

朱棣遷都的想法由來已久

其實,朱棣遷都北京的想法,可說是由來已久。

據《明史·本紀·卷六·成祖二》記載:朱棣於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營山陵(今北京長陵)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

歷代皇帝建造自己的陵墓,幾乎都是在國都周邊選一塊風水寶地。

作為當朝皇帝的朱棣,當時的國都仍是南京,且其父皇、太祖朱元璋就葬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按理,朱棣選擇修建陵墓的地址,應該也是在紫金山或是南京周邊,可其對南京紫金山以及南郊雨花臺、牛首山一帶這麼好的風水寶地似乎不屑一顧,卻千裡迢迢地到北京擇地建陵。

而且當四年後、即永樂十一年(1413年),長陵建成時,朱棣又將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去世的夫人仁孝皇后從南京遷葬長陵。

至於北京皇宮(今故宮),也是朱棣仿照南京皇宮的式樣,於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的。

可見,至少在永樂四年(1406年)建造北京皇宮時,朱棣就已打算將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了。

更何況朱棣於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後只過了半年時間,於永樂元年(1403年)農曆正月,朱棣就將北平改為「順天府」,以與南京的「應天府」對應。並將其父朱元璋定的開封為「北京」,改成北平為「北京」,只是在前面加了「行在」兩字。意為:「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以示與當時的國都南京之區別。

由此不難看出,實際上朱棣於1402年7月在南京即位後的這半年時間裡,就已有了將明朝國都由南京遷至北京的想法。加上「行在」兩字,只不過是一種過渡的方法,以便讓臣屬部下以及黎民百姓有一個漸漸適應、逐步接受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皇帝搬家記之——「永樂遷都」
    導言:永樂年間(1402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應天府(今南京)遷至順天府(今北京),史稱「永樂遷都」。此後六百餘年,北京成為中國權力爭奪的焦點,更是經濟文化的中心,超一線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動。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驚天動地
    當朱棣坐在南京皇帝寶座上,提出遷都北京的計劃時,很多人都私下打著小算盤,南方籍的大臣當然更願意呆在氣候和環境都熟悉的南京,誰願意到北京受罪。聽說那邊冬天冷不說,離邊疆也非常近,元朝的打擊隨時可能逼近,有什麼好去的?
  • 永樂大帝朱棣何時遷都北京?又為何遷都北京?網友:被低估的皇帝
    而今天北京能夠如此繁華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們的首都,因此各方面的資源都會往上面傾斜,那麼它自然就會發展得非常迅速。那麼為何中國會選擇北京作為我們的首都呢?其實這一點源於最初確定遷都北京的一位明朝的皇帝——明成祖朱棣!
  • 朱棣遷都北京,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靖難之後,朱棣登位,不久便遷都北京,南京是中國有史以來風水最好的城市,龍盤虎踞,成四象之勢,諸葛亮曾言「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為什麼朱棣要放棄這麼好的城市而選擇當時尚未發展起來的北京呢?朱棣發動靖難,逼死朱允文,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而他在南京稱帝之後,將朱允文一族、朱允文的親信,甚至這些人的同鄉之人都弄死了,這是最為殘忍的「瓜蔓抄」,而朱允文雖然不行,但他是合法的,南方人想來重禮教,他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朱棣在南方是很難站穩腳跟的,他得回到自己的地盤。
  •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什麼立即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呢?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樂天子在萬眾注視之下做出了遷都的的決意,自此往後北京成了明清兩朝的首都,奠定了其汗青職位,但是本來的首都南京,仍舊保存「都城」名號,提及遷都由來已久,朱元璋確立明朝往後建都南京,廣封朱氏子孫,北京作為大明界限地位,時常就會受到朔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比起平穩富庶的南京要差良多
  • 燕王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朱棣的皇位並不是正規手續得來的,而是通過軍事政變得來,他本來大本營就是北平,南京方面不少都依舊反對朱棣,北平就不一樣了,人民支持他,愛戴他,北京適合統治,在加上北方不穩定性,朱棣認為北平比南京更適合自己統治,朱棣選擇北遷。
  • 朱棣為遷都北京?除了怕老爹朱元璋之外,他也想當一個開拓之君
    明成祖朱棣為了建造紫禁城,徵用了23萬工匠,上百萬的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投入到營建工程中。這一工程前後持續了18年的時間,終於在永樂19年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北京修建氣勢磅礴的紫禁城,其實就是為了證明一件事兒。他要告訴他的父親朱元璋,他要告訴世人,他朱棣要比朱允炆更適合繼承皇位。
  • 在明朝遷都北京前,北京是個什麼建制,屬於哪個省管?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階段,一開始是在南京(應天府),但永樂年間後來遷都北京(當時叫北平),但由於特殊原因,南京還保留了陪都的地位。而中國古代有個傳統:首都周邊的地區受到中央政府直轄,元朝的時候首都大都(北京)周圍的地方就沒有設置行省,而是歸中書省直管,稱為「腹裡」;而明朝則設置為「直隸」。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歷時二十載終於遷都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花費20年時間,處心積慮醞釀遷都,最終將大明王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作為當年燕王的封地,朱棣對北京一往情深。同時,北京又是他出兵漠北、打擊蒙元殘餘勢力的軍事基地,無論是個人情感,還是家國情懷,遷都北京都是他的一個心結。
  • 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為什麼沒有瓦解南京的官署六部系統呢?
    首先朱棣遷都北京後就沒打算瓦解南京的官署六部系統,其次是政治需要南京繼續保留官署六部系統,第三是為逃難著想,一旦北京失陷,便可在南京繼續組織戰鬥。南京是明朝的龍興之地,明初作了五十四年京都,從感情上講得繼續保留朱元璋於1356年攻佔集慶路後,將集慶改為應天,從此便以應天為根據地向四周擴張,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最後北伐滅掉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可以說南京(應天)就是朱元璋的福地,是明朝的龍興之地。
  • 他力勸朱棣造反,主持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為何被移出明太廟
    1382年,姚廣孝就以北京慶壽寺住持的身份為掩護,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謀士。在建文帝朱允炆著手削藩之際就力勸朱棣起兵,是靖難之役的主要推手。姚廣孝在軍事上多次給予朱棣正確的建議。朱棣在外作戰時,他輔佐世子朱高熾成功守衛了北平。
  • 永樂皇帝遷都的真正原因是?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就藩北平的朱棣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造成的後果,是北方地區的人口再度下 降。據史書統計,戰後「順天八府所屬在人戶十八萬九千三百有奇」。「順天八府」管轄的區域,大致與今天的河北省相當,並包含了北京與天津。
  • 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其長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史稱「靖難之役」,並於建文四年(1402)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 明成祖朱棣剛死,明仁宗為何就想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做了一件影響明朝國運的大事,他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紫禁城。然而,許多人卻並不知道,朱棣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明仁宗就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計劃將都城重新遷回南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淺析永樂遷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遂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亡。 也就是說朱棣從南京正式遷都到北京,不到4年就死了,可以說朱棣大半的時間都待在南京,那麼,為什麼要在生命的後半段折騰自己,搬去北京呢?
  • 從古到今,首都北京竟有過20多個名稱,全世界絕無僅有
    金貞元年間(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稱中都; 9.大興:金朝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立了大興府,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北京東南一帶,包括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 10.大都:元朝滅金以後,在今天的北海公園一帶建造了一座新城,1272年改稱為大都;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比如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將山西沒有田地的百姓遷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將犯了流罪以下的犯人去北京開墾田地,九月又下令將直隸蘇州等十個郡以及浙江等九省的富戶遷往北京;1404年和1405年,連續兩年,每年將山西的一萬戶遷往北京。
  • 朱棣如果不遷都北京,明朝會多延續幾百年?專家:沒幾年就會丟掉
    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不少政權都將其作為都城,而以此定都的王朝有遼、金、元、明朝、清,有意思的是,不難看出這些王朝除了明之外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這是因為北京在古代中原的眼裡,雖然交通便利是兵家重鎮,但還是太過於危險且偏遠,即便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遷都的時候也頗費周折,
  • 攝影: 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