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都是哪裡呢?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階段,一開始是在南京(應天府),但永樂年間後來遷都北京(當時叫北平),但由於特殊原因,南京還保留了陪都的地位。
而中國古代有個傳統:首都周邊的地區受到中央政府直轄,元朝的時候首都大都(北京)周圍的地方就沒有設置行省,而是歸中書省直管,稱為「腹裡」;而明朝則設置為「直隸」。
一開始的直隸自然是南京周圍的地方(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全省加上上海一個市),後來遷都到北京了,北京周圍的河北,天津等地也設置成了直隸。
這樣,明朝就有了兩個直隸了,加上在全國其它地區設置的十三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集權廢除了行省制,改為布政使司,但民間還是習慣稱為行省),所以明朝核心地區有個叫法——兩京十三省!
但是,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遷都北京前,北京附近的北直隸是什麼建制呢?北京歸哪個省管。
那個時候北京既然不是首都,那它附近自然也屬於普通行省(布政使司)了,那叫什麼呢?是不是和現在一樣叫「河北」?
那不是,這個名字叫「北平」,這名字怎麼這麼耳熟?這個北平其實就是北京,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攻克元大都,在古代「京」,「都」這些字政治含義很濃,不能亂用,所以就把「北平」改為了「北平」。
洪武二年(1369年),專設北平行中書省。行省制廢除後,洪武九年,改設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這個時候全國的承宣布政使司有十四個。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因燕京是永樂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永樂帝於是大力擢升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同年,裁北平布政使司,所轄直屬北京行部,同時北平府更名順天府。
這個時候的北京附近地區既不是行省,名義上也不屬於「直隸」地區,但事實上就是「直隸」的,由中央朝廷北京分部管理。
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部,所轄各府直屬六部,俗稱北直隸。
那麼,在「行省」和「布政使司」的時候,北平布政使司的首府是哪裡呢?當然是北平府了!除此之外,它還管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永平府和延慶,保安兩個直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