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蒙古騎兵會不會從北方打進,重掌中原?

2020-12-24 百家號

眾所周知,朱元璋憑藉著超凡的才能和毅力,推翻了元朝,建立大明。大明建立之初,本來是定都南京的。但是等到老朱一死,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搶走了自己親侄子的江山,大明的國度發生變化了。

朱棣坐上皇位以後,就一直在想著把國度從南京遷到北京。經過多年的準備和謀劃,最終他成功的完成了這件事。

多年以來,人們在分析朱棣遷都的原因時,總會說到「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大明的皇帝,將首度遷往北京,為的就是守護國門,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當時是以蒙古族為主)對中原政權的威脅。

那麼我們不禁就要問了:「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那麼蒙古族有沒有可能從北方打進來,重掌中原政權呢?」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大明王朝有一個神人,他叫王陽明。這個神人說過一句話:「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他說的這四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河北宣化、山西大同、河北薊縣和遼寧省。

從戰略上來看,這四個地方確實是大明王朝最為重要的幾個地方。因為,只要這四個地方還在,便可以練成一條防線,依靠著陰山—燕山,從而阻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蒙古族經過戰爭之後,還有沒有實力再一次入侵大明。實際上,在大明王朝立國之戰中,元軍傷亡有限,不過四十萬左右。這個數字,相對於當時人口過億的蒙古來說,是傷不到元氣的。所以說,蒙古當時是完全具備卷土再來的實力的。

那麼這樣看來,朱棣遷都似乎是必然的選擇。其實不然,即使朱棣不遷都,我想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的。朱棣之時,明朝開國不久,國力強盛,且當時蒙古雖然人多,但分裂成很多部分,很難再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可以威脅到大明。

朱棣遷都,最為主要的還是因為他的根基在北京。只有到了北京,他的皇位才能坐得安穩,他也能夠將本該交給別人的軍權,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關焦點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總之,這種想法只能說腦洞很大,但卻不可能實現。因為,即便是明朝始終沒遷都到北京,明朝也熬不過崇禎末年。1、 朱元璋父子的差異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大明朝只有南京這麼一個京城。傳統的歷史學者認為,明軍攻佔元大都以後,元朝就已經滅亡了。
  • 假如歷史上的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會不會存續更久?
    兩宋屢屢求和,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庇護,草原騎兵可數日內直接包圍宋的首都。幽雲十六州在中原王朝丟失455年後,由明朝大將徐達收回。此後幽雲一帶成了明朝防備蒙古人的軍事重地。朱元璋定都南京,這個選擇不可謂不好。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定都南方的王朝,一般是兩種,一是中原分裂,偏安南方的政權,比如南北朝的宋齊梁陳。
  • 朱棣如果不遷都北京,明朝會多延續幾百年?專家:沒幾年就會丟掉
    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不少政權都將其作為都城,而以此定都的王朝有遼、金、元、明朝、清,有意思的是,不難看出這些王朝除了明之外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這是因為北京在古代中原的眼裡,雖然交通便利是兵家重鎮,但還是太過於危險且偏遠,即便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遷都的時候也頗費周折,
  • 蒙古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堪稱無敵,但要碰到明朝或唐朝,能打過嗎?
    只有明朝有機會,因為時代在進步,明朝有火器火炮專屬軍隊,冷兵器時代騎兵本身就是最強大的,發展到蒙古時期幾乎把騎兵戰術開發的極致,尤其弓騎兵的開發,輕裝上陣,這是漢唐都沒有的,當時蒙古的戰術就是弓輕騎兵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的迂迴牽制對方軍隊,待敵方陣型散亂後重騎兵正面衝擊,弓騎兵再繞到側面夾擊,在冷兵器時代沒有比蒙古更強大的騎兵更沒有如此先進的戰術,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而朱棣接手的就是北方,北京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防範蒙古軍隊的進攻。朱棣手中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夠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公元1399年,朱棣與他的侄子朱允炆正面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在南京登基之後,稱為永樂皇帝。
  • 明朝遷都,究竟利大弊大,真相原來如此
    幽雲地區自從後晉失去到明朝回歸中央漢人政權已經快要有500年了,不定都北京,依靠首都的作用去凝聚北方的人心,北方很容易就失去。北方一旦失去,南方也不保。只能說明軍戰鬥力由於衛所制敗壞一代不如一代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沒有強有力的武力保障,定都在哪裡都是沒用的。
  • 朱棣為何遷都北京?意義如何?對明朝又有什麼戰略性的意義?
    明朝遷都的兩個原因:一,南京支持者少,需要重整旗鼓朱棣覺得南京這個城市裡人支持他的人少,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因為朱棣這個皇帝來得並不正義,他是發動靖難之役後,趕走侄子建文帝後,自己在原有的都市南京之中登上了皇位。
  • 明朝如果不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軍事上是否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明朝如果不把都城遷到北京,軍事上恐怕會更被動,原因在於,明朝建立後,並沒有對北方大敵蒙元完全的趕盡殺絕,徐達有意放跑元順帝不說,藍玉、朱棣等先後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驅逐的作用,沒有能夠徹底消滅掉蒙元的威脅。
  •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現在把朱棣遷都與明朝的終結放在一起說,想討論的問題是,遷都是否弊大於利?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滿清很難一把就控制了中樞,靠他的十幾萬人馬掃平全中國可能性不大。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僅僅是心虛嗎? 1421年,經過十數載的準備,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當年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那麼步兵對上騎兵可否有勝算了?一般而言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從歷史上的眾多戰爭來看,騎兵對步兵都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例外。
  • 明朝為何要遷都北京,背後原因驚人:換你你也得遷
    這不,沒過多長時間,燕王朱棣起兵了,歷史上把這次起兵稱為「靖難之役」。再後來,朱棣起兵成功,朱允炆不知所蹤,這大明王朝的主人換人了。朱棣獲得大明江山之後,做了一件事,這件事影響了中國此後幾百年的時間,那就是將大明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那麼朱棣在南京待的好好的,為啥還要遷都北京呢?在這背後,到底是怎麼樣的原因呢?其實朱棣遷都北京,是不得已而為之。
  • 明朝對抗蒙古騎兵最厲害的將領不是常遇春,更不是李成梁,而是他
    明朝北部邊境常受北漠(蒙古)騎兵的襲擾,危及大明江山社稷。因此,在明朝的二百七十餘年中,曾多次與北漠發生大規模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明朝也的確湧現過許多令北漠騎兵聞風喪膽的將領。如果我問你誰才是明朝對抗蒙古騎兵最厲害的將領?你或許會說是開疆拓土的常遇春,或許會說是直搗黃龍的藍玉,或許還會說是戰功累累的李成梁,但是我覺得「他」才是明朝對抗蒙古騎兵最厲害的將領。
  • 朱棣拿下南京後,如果不遷都的話,未來明朝可以保住半壁江山麼
    兩百多年以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其後又被多爾袞佔領,明朝宣告滅亡。那麼遷都這件事有沒有做錯呢?如果不遷都,繼續把都城留在南京,會不會改變歷史?繼續把都城留在南京,或許半壁江山就沒了。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沒有長命的。
  • 燕王遷都北京,是他對北京有感情,還是京杭運河貫通能興盛經濟?
    一、明成祖遷都北京的政治原因(一)北京更適合作為都城遷都並非朱棣率先提起的,朱元璋在位時期就產生了遷都的想法,南京雖然經濟發達,但從地理因素上來說並不處於中心地帶,當時明朝剛剛建立,邊境地區並不安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採用了「兩京制」。
  • 朱棣遷都北京,這幾個原因很重要
    其實朱元璋之時就想過要遷都了,南京皇城是填海早起來的,地表下沉,造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勢,也就意味著北攻南易,南攻北難,南京是難得的易攻難守的城市,且又地處東南一角,不利於王朝對中原的控制,朱元璋雖然設置北三藩控制,但終不是長久之計,他先後考差過鳳陽、關中、洛陽、開封,但都以為風水還有其它問題擱置了,朱標的去世更是讓朱元璋不再有遷都設兩都之想。但朱棣就不一樣了,他一定要遷都。
  • 在明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也為明朝奠定了和平的基礎
    文/旋律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你都知道嗎?在明朝的歷史上有過這麼一段,那就是明成祖朱棣遠徵蒙古,而且還去了五次,朱棣的皇位是從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後來他又遷都北京,這一輩子幹的事情還真不少,那麼朱棣在坐穩皇帝的寶座之後,五次北伐蒙古都是什麼樣的過程那?咱們今天就來揭秘一下。
  • 明朝兩百多年都無法降服的蒙古,為何被清朝很快降服?原因不簡單
    但從此北伐遊牧民族,又開始虎視中原。直至最終大明朝滅亡——其實,還是被北方遊牧民族:女真族,當然那時已經叫滿清,給取代了。可見,哪怕是從明成祖去世之後算起,到崇禎吊死煤山,北方的蒙古,都堪稱是困擾明朝200年,一直都沒有被降服,反而成了心腹大患。可讓人奇怪的是,當清朝建立後,卻為何就能解決了這個問題,降服了蒙古呢?原因並不簡單,其中最關鍵的,有三條!
  •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做過放牛娃當過雲遊僧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後來在好友湯和的邀請下加入到了郭子興的反元起義軍,憑藉自己謀略、果敢和擔當逐漸成為了一方勢力,在元末群雄割據中日漸崛起。在相繼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三方割據勢力後,1367年八月,命徐達與常遇春率軍25萬北伐中原,1368年八月,北伐軍攻陷了元朝的都城元大都(北京)後改稱北平府,一舉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區)。
  • 如果朱元璋時期就選擇遷都北京,燕王朱棣還有機會造反嗎
    等到了朱棣靖難之役之後,便遷都到了北京,而北京也開始成為了大明的政治、軍事中心。如果說在朱元璋的時候就將京城遷都到了西安或者北京,那麼燕王朱棣還有機會造反嗎,還有機會從朱允炆的手中奪取皇權嗎。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朱元璋遷都北京之後的政治形勢分析一下朱棣是否還有機會造反。
  • 明朝著名三大營都有多牛?第二打敗蒙古騎兵 第三收復越南
    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