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把都城遷到北京,軍事上恐怕會更被動,原因在於,明朝建立後,並沒有對北方大敵蒙元完全的趕盡殺絕,徐達有意放跑元順帝不說,藍玉、朱棣等先後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驅逐的作用,沒有能夠徹底消滅掉蒙元的威脅。
這樣,就形成了長城內外,一直到明末的拉鋸戰,不像唐朝時,唐初李世民是徹底打垮了東突厥,唐高宗時期的李勣又徹底打垮了高句麗,即使唐朝的都城在長安,北方邊界也保證了百餘年的基本安定,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明朝沒有徹底打垮蒙元勢力,形成拉鋸戰後,如果明成祖朱棣不把都城遷往北京,而是始終在南京的話,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很有可能出現不受控的軍閥勢力。
要防備蒙古人,就需要設立軍鎮,就像後來明朝設立的九邊,遷都北京,九邊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比較好控制,但如果不遷都的話,和南京相隔數千裡,天高皇帝遠,邊關的軍將會不會聯手矇騙遠在數千裡外的高官和皇帝?
距離隔這麼遠,為了方便戰事,就需要授予邊關守將部分特權,比如臨機專斷或錢糧分配權力之類的,權力給出去,想要收回來就難,即使有可能打垮長城外的敵人,邊關守將也可能為了保住權力養寇自重,比如明末的李成梁和關寧軍。
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北魏要抵禦柔然,在邊境設立了六個軍鎮,結果發展出來了關隴貴族集團,再比如唐朝的安祿山集團也差不多是這種性質,北宋時期的西軍也類似。
就拿明朝的大敵蒙古來說,他們的老祖宗成吉思汗為什麼設立四大汗國?就是因為距離遠了不好管,所以才各搞各的。
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想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讓皇子戍邊,皇家人自己守邊關,他把除皇太子朱標之外的幾個年長的兒子全部封在了陝西、山西、燕京等幾個邊關重鎮,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杜絕外人掌權作亂,還能有效防禦外敵,結果他一死,就出來個「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麼起家的,他當然不可能延續朱元璋搞的那一套,明朝削藩削得最狠的就是他,還很乾脆的遷都到北京去,全力發展北方,就近指揮前線軍隊不說,還能拉近後勤補給的距離,遷都後,皇帝在北京,長城沿線都距離不遠,誰想矇騙皇帝,也沒那麼容易。
明朝的最主要戰略對手是在長城之外,所以遷都北京有一定效果,如果主要戰略敵人在南方,就沒必要遷都北京了。
在古代,受限於交通條件,信息傳輸的緩慢以及軍隊長距離運送的不便,國土面積大了其實管起來很麻煩,漢唐經營西域,所以南方基本不開發,明朝國都在北京,所以徹底放棄西域,都是因現實條件造成的,重心始終只能在一處。
明朝遷都北京後,為什麼還要在南京完整的準備一套執政班子?也是為了方便南方能快速的處理政務,省的信息來回傳遞耽誤事,但有了這套班子後,北方就一直對南方的掌控不是那麼嚴密,到了晚明,崇禎皇帝甚至都無法控制南京,那裡變成了土著東林黨的地盤。
所以,崇禎皇帝多次有南遷的機會,他都不願意去,最後寧願殉國也不去南方。反過來看,明朝不遷都北京的話,南京也會出現對北方控制不嚴的情況,這是沒辦法的事,古代的各種條件都限制了遠距離管理的不便,王朝盛世時還好說,稍微有點衰敗,離首都遠的地方總是最先出事。
因此,在明朝的主要戰略對手始終是長城外的敵人,且無意或不能用漢唐時的方式徹底擊垮對手,消除掉這個威脅的話,遷都北京比維持在南京更合適。
國防的主要軍力部署在哪,皇帝和朝廷的眼睛就要盯在哪,手要能伸過去,就不能隔太遠,現實條件和環境造成的,不能因明朝最後的亡國來一味否定遷都北京的正確性。要是有現代的條件,飛機和高鐵能迅速的把軍隊運往四面八方,首都不管在哪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