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軍事上是否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2020-12-24 孤寡老人講歷史

明朝如果不把都城遷到北京,軍事上恐怕會更被動,原因在於,明朝建立後,並沒有對北方大敵蒙元完全的趕盡殺絕,徐達有意放跑元順帝不說,藍玉、朱棣等先後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驅逐的作用,沒有能夠徹底消滅掉蒙元的威脅。

這樣,就形成了長城內外,一直到明末的拉鋸戰,不像唐朝時,唐初李世民是徹底打垮了東突厥,唐高宗時期的李勣又徹底打垮了高句麗,即使唐朝的都城在長安,北方邊界也保證了百餘年的基本安定,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明朝沒有徹底打垮蒙元勢力,形成拉鋸戰後,如果明成祖朱棣不把都城遷往北京,而是始終在南京的話,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很有可能出現不受控的軍閥勢力。

要防備蒙古人,就需要設立軍鎮,就像後來明朝設立的九邊,遷都北京,九邊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比較好控制,但如果不遷都的話,和南京相隔數千裡,天高皇帝遠,邊關的軍將會不會聯手矇騙遠在數千裡外的高官和皇帝?

距離隔這麼遠,為了方便戰事,就需要授予邊關守將部分特權,比如臨機專斷或錢糧分配權力之類的,權力給出去,想要收回來就難,即使有可能打垮長城外的敵人,邊關守將也可能為了保住權力養寇自重,比如明末的李成梁和關寧軍。

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北魏要抵禦柔然,在邊境設立了六個軍鎮,結果發展出來了關隴貴族集團,再比如唐朝的安祿山集團也差不多是這種性質,北宋時期的西軍也類似。

就拿明朝的大敵蒙古來說,他們的老祖宗成吉思汗為什麼設立四大汗國?就是因為距離遠了不好管,所以才各搞各的。

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想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讓皇子戍邊,皇家人自己守邊關,他把除皇太子朱標之外的幾個年長的兒子全部封在了陝西、山西、燕京等幾個邊關重鎮,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杜絕外人掌權作亂,還能有效防禦外敵,結果他一死,就出來個「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麼起家的,他當然不可能延續朱元璋搞的那一套,明朝削藩削得最狠的就是他,還很乾脆的遷都到北京去,全力發展北方,就近指揮前線軍隊不說,還能拉近後勤補給的距離,遷都後,皇帝在北京,長城沿線都距離不遠,誰想矇騙皇帝,也沒那麼容易。

明朝的最主要戰略對手是在長城之外,所以遷都北京有一定效果,如果主要戰略敵人在南方,就沒必要遷都北京了。

在古代,受限於交通條件,信息傳輸的緩慢以及軍隊長距離運送的不便,國土面積大了其實管起來很麻煩,漢唐經營西域,所以南方基本不開發,明朝國都在北京,所以徹底放棄西域,都是因現實條件造成的,重心始終只能在一處。

明朝遷都北京後,為什麼還要在南京完整的準備一套執政班子?也是為了方便南方能快速的處理政務,省的信息來回傳遞耽誤事,但有了這套班子後,北方就一直對南方的掌控不是那麼嚴密,到了晚明,崇禎皇帝甚至都無法控制南京,那裡變成了土著東林黨的地盤。

所以,崇禎皇帝多次有南遷的機會,他都不願意去,最後寧願殉國也不去南方。反過來看,明朝不遷都北京的話,南京也會出現對北方控制不嚴的情況,這是沒辦法的事,古代的各種條件都限制了遠距離管理的不便,王朝盛世時還好說,稍微有點衰敗,離首都遠的地方總是最先出事。

因此,在明朝的主要戰略對手始終是長城外的敵人,且無意或不能用漢唐時的方式徹底擊垮對手,消除掉這個威脅的話,遷都北京比維持在南京更合適。

國防的主要軍力部署在哪,皇帝和朝廷的眼睛就要盯在哪,手要能伸過去,就不能隔太遠,現實條件和環境造成的,不能因明朝最後的亡國來一味否定遷都北京的正確性。要是有現代的條件,飛機和高鐵能迅速的把軍隊運往四面八方,首都不管在哪都沒問題。

相關焦點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前言:本世紀以來,由於《明朝那些事》的影響,很多人將明朝視為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時代,甚至很多人惋惜:認為如果崇禎帝把文官集團殺光,而後遷都南京,那麼,明朝就會滅亡,甚至將來明朝還會進行大規模反攻,將整個北亞和東南亞都納入明朝的勢力範圍。
  • 朱棣為何遷都北京?意義如何?對明朝又有什麼戰略性的意義?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同時他自明朝開始就成為了都城,至今已經有了600年的歷史。今年是故宮600歲的生日,仔細想一想,這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已經默默的在那裡守望了600年之久。自明成祖將明朝的都城遷到北京之後,一直到現在還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北京已經成為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麼朱棣最早遷都到北京的原因與目的是什麼呢?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蒙古騎兵會不會從北方打進,重掌中原?
    大明建立之初,本來是定都南京的。但是等到老朱一死,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搶走了自己親侄子的江山,大明的國度發生變化了。朱棣坐上皇位以後,就一直在想著把國度從南京遷到北京。經過多年的準備和謀劃,最終他成功的完成了這件事。多年以來,人們在分析朱棣遷都的原因時,總會說到「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假如歷史上的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會不會存續更久?
    了解這個問題需要熟知中國的地理知識,從地圖上看,中國北方是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沃野千裡,是無險可守的。故中原王朝佔據一旦佔領華北平原,都會力圖佔領華北平原的北面的戰略要地,即幽雲十六州,這樣才能在燕山山脈依據地勢形成一道穩固的防線。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唐朝首都在西安,明朝首都在北京、南京,元朝首都在哪?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國,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每個朝代都有一個以上的首都。比如唐朝首都在長安(西安),明朝首都在南京、北京,而元朝首都在哪,有的人並不是很清楚。
  • 朱棣如果不遷都北京,明朝會多延續幾百年?專家:沒幾年就會丟掉
    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不少政權都將其作為都城,而以此定都的王朝有遼、金、元、明朝、清,有意思的是,不難看出這些王朝除了明之外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這是因為北京在古代中原的眼裡,雖然交通便利是兵家重鎮,但還是太過於危險且偏遠,即便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遷都的時候也頗費周折,
  • 明朝一線城市,除了北京,你很難猜到!
    如果同意所謂的一線城市,意味著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產業基礎豐富,經濟活力充沛,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放射性,那麼明朝也會有一線城市。但是明朝的一線城市名單可能會讓你驚訝。其次,明朝移居北京對南京當然是一個打擊,但也是一個重大的機會。以前作為政治中心的南京,到處都集中在官方需求上,現在要為民間消費和娛樂服務。後者的經濟推進不是前者。
  • 明朝為什麼把故宮建在北京?
    北京,袁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他在元朝時,為元大都,清朝時是紫禁城,而明朝將其作為都城,還得從明成祖朱棣說起。當時明朝的首都其實是在今天的南京,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朱棣遷都於北京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一下。
  • 朱棣拿下南京後,如果不遷都的話,未來明朝可以保住半壁江山麼
    兩百多年以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其後又被多爾袞佔領,明朝宣告滅亡。那麼遷都這件事有沒有做錯呢?如果不遷都,繼續把都城留在南京,會不會改變歷史?繼續把都城留在南京,或許半壁江山就沒了。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沒有長命的。
  • 明朝原先定都南京,為何後來遷都北京?
    對於明朝遷都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洪武時期就一直困擾著朱元璋,但因為各種原因所阻擾,遷都變成了朱元璋未完成的遺願,而這個遺願最終由他的兒子朱棣完成了。朱棣奪得政權後,不惜朝中大臣的反對,堅決遷都北京,以奠定大明皇朝向榮發展的基礎。而朱棣遷都北京的唯一目的肯定就是:穩固自身皇權!
  • 假如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
    從我認為,如果大明繼續以南京為都,會亡得更快。朱棣遷都北京,其實是有如下考量的:第一,南京是南方舊世族的大本營,也就是文官集團的老巢,勢力盤根錯節。朱棣做藩王的時候就是在北京,現在遷都北京,由天子守國門,能夠起到實邊的效果,同時能讓子孫後代始終有危機感;第三,朱棣喜歡恢弘氣象,南京的明宮在規制上確實小了一些。同時朱棣也更適應北方的氣候和生活方式。大概知道朱棣的遷都動機,我們就可以從以上來分析遷都的利弊,特別是第一點和第二點。
  • 明朝諸多皇帝中,為何有葬在南京的,還有葬在北京的
    今天為大家講解一下明朝皇帝死後下葬的事情。明朝存活了267年,產生了16位皇帝。除了十三陵之外,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惠宗朱允炆和明景帝朱祁鈺都沒有葬在十三陵。由於不同的原因,這三位明朝皇帝沒有葬在十三陵。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摧毀了元朝,建立了明朝,開啟了一個新的王朝。
  • 明朝最後為什麼不遷都南京,或者送太子去南京繼續維持政權?
    到了明朝最後,為什麼崇禎不遷都南京或者將太子送去南京,這個其實多方面的理由造成的。首先明朝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一向強硬,並不是說可以說走就走的,而且遷都並不是小事,當年遷都北京就是大麻煩,南京雖然以前都是首都,但真要遷都也不是說走就走的,而且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這麼太平。
  •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放在南京的六部衙門每天都在幹什麼?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從南京遷都北京。遷都北京的明朝繼續實行「兩京制」,南京依然保留了包括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在內的所有中央機構。那麼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六部衙門每天都在幹什麼呢?
  • 巴基斯坦為何要把首都從沿海的喀拉蚩遷到內陸的伊斯蘭瑪巴德
    喀拉蚩南瀕臨阿拉伯海,居萊裡河與瑪利爾河之間的平原上,不管是自然條件還是經濟條件都非常的優越。喀拉蚩聚集了約2000萬人口,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也是巴基斯坦的經濟和商業中心。在建國初期,喀拉蚩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有趣的是,喀拉蚩條件那麼好,但在上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卻把首都搬到了東北部的內陸地區。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喀拉蚩條件那麼好,為何巴基斯坦卻要把首都遷到內陸的伊斯蘭瑪巴德?
  • 明朝為何要遷都北京,背後原因驚人:換你你也得遷
    這不,沒過多長時間,燕王朱棣起兵了,歷史上把這次起兵稱為「靖難之役」。再後來,朱棣起兵成功,朱允炆不知所蹤,這大明王朝的主人換人了。朱棣獲得大明江山之後,做了一件事,這件事影響了中國此後幾百年的時間,那就是將大明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那麼朱棣在南京待的好好的,為啥還要遷都北京呢?在這背後,到底是怎麼樣的原因呢?其實朱棣遷都北京,是不得已而為之。
  • 杭州與南京的GDP接近,兩地特產中的小籠包與鹽水鴨你喜歡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對各地特產都非常感興趣,而南京與杭州這兩座城市的GDP接近,那麼兩地的小籠包與鹽水鴨都有哪些典故和特色呢?上圖為杭州,下圖為杭州小籠包首先我們來看看小籠包,其實大家都知道杭州被譽為江南的魚米之鄉,主食都是米飯的,而在宋朝年間,由於大金國的長驅直入,北宋皇帝無奈從開封遷到了臨安,當時的臨安就是我們如今美麗的杭州,而到了臨安之後,除了皇帝來了,他愛吃的美食也一併帶了過來,而當時開封最著名的就是灌湯包了,而到了杭州之後,開封的灌湯包逐漸通過改良和加工
  •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現在把朱棣遷都與明朝的終結放在一起說,想討論的問題是,遷都是否弊大於利?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滿清很難一把就控制了中樞,靠他的十幾萬人馬掃平全中國可能性不大。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僅僅是心虛嗎? 1421年,經過十數載的準備,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
  • 為什麼北京是首都?競爭對手不下十個,南京差點成功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擺在領導人面前,選擇哪座城市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定都是一項關乎國本的事情,不可草率,當時紙面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洛陽、西安等等城市都曾成為過候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