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

2020-12-24 小高先生的愛

從我認為,如果大明繼續以南京為都,會亡得更快。朱棣遷都北京,其實是有如下考量的:第一,南京是南方舊世族的大本營,也就是文官集團的老巢,勢力盤根錯節。遷都北京,也就是回到了朱棣的地盤,朱棣在那經營多年,到了那就等於是削弱了文官集團在朝廷中央的影響力;

第二,北方蒙古邊境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日子裡,會是大明的主要威脅。朱棣做藩王的時候就是在北京,現在遷都北京,由天子守國門,能夠起到實邊的效果,同時能讓子孫後代始終有危機感;

第三,朱棣喜歡恢弘氣象,南京的明宮在規制上確實小了一些。同時朱棣也更適應北方的氣候和生活方式。大概知道朱棣的遷都動機,我們就可以從以上來分析遷都的利弊,特別是第一點和第二點。

從第一點來說,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封建歷史上,歷朝歷代最後都是走向文官治國的歷史趨勢,這點幾乎是不可逆的。而文官集團和皇權之間,始終存在著話語權的競爭。朱元璋裁撤相位,也是出於皇帝集權的考慮。

而皇帝經過幾代以後,大概率會被儒家化。說白了,皇帝的繼承者會被文官集團所同化。不是說文官治國不好,而是封建統治者必須要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帝國的文化和政治。對封建統治者來說,文化只是一種統治方式,可以是文官集團的治國理念,卻不是帝皇的施政綱領。不知道我這麼說大家能不能理解。

明代中期以後,國勢的日益下滑,除了內外矛盾,天災人禍以外,與文官集團的內部分裂和持續動蕩有關。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皇帝對文官集團控制力下降的表現。如果皇帝能夠有足夠的實力掌控文官集團,怎麼會有黨爭?怎麼會需要扶持宦官來抗衡文官?

如果沒有黨爭,明代後期很多事情就不會處理得這麼糟糕,這麼被動,大量的資源和精力被損耗在內鬥中。

朱棣遷都北京,事實上和朱元璋集權的動機是一樣的,延緩了文官集團的做大做強的歷史進程。而「靖難之役」中的新晉武將功勳,也天然地承擔起幫助皇帝制衡文官的歷史使命。

如果繼續待在南京,我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建文帝。這種儒家式皇帝其實是會出大問題的。我們再說第二點,應對蒙古的威脅。朱棣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其實是會弱化統治層的進取之心,而沉迷在風雅的享樂生活中。皇帝的居所設在靠近對蒙作戰的前線,實際上是讓皇帝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打個很簡單的例子,「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人進攻北京城,如果不是祖宗陵墓和朝廷中樞設在北京,試問當時大明有哪個城市能夠如此輕易地調動所有資源來布防?

同樣的道理,嘉靖時期的蒙古韃靼部進犯京畿,雖然一直在京郊劫掠,卻始終沒有勇氣向北京發起堅決的進攻,還不是因為有皇帝在那?而嘉靖在意識到京軍戰力退化之後,馬上就開始了軍政的改革,如果皇帝當時是在南京,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嗎?

北京一旦失守,必將重演宋代的悲劇,我們對北方蒙古就失去了戰略主動。說得難聽一點,如果大明一直把都城設在南京,也許不用270年,可能不到一百年,北方大片領土就會落入遊牧民族之手,重新出現南北分化的局面。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朱棣建都北京,其實是延緩了大明的滅亡。

相關焦點

  • 朱棣拿下南京後,如果不遷都的話,未來明朝可以保住半壁江山麼
    這會子他兒子朱瞻基上臺做了皇帝,他也崇拜自己的爺爺,既然是爺爺朱棣選擇遷都,那麼他也就沒有理由反駁這件事了。所以就將北京定為都城。兩百多年以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其後又被多爾袞佔領,明朝宣告滅亡。那麼遷都這件事有沒有做錯呢?
  • 明朝建都:朱元璋鍾意開封卻只能選南京,朱棣天子守國門定都北京
    元朝舊都大都(今北京)卻一直不入朱元璋的法眼,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朱元璋的眼光仍然只盯著江淮和江南,而沒有把經營北方作為重點。因此,洪武八年(1375),他又把注意力轉向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罷北京(開封),以南京為京師,而以鳳陽作為陪都。北方建都事宜最終由朱棣完成。靖難之役朱棣率兵打到南京,用武力奪取了皇位。
  • 假如歷史上的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會不會存續更久?
    如上圖所示,幽雲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地勢險峻,是拱衛華北要地的關鍵。幽雲十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由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於936年獻給了契丹人。此後,草原的騎兵無山川阻攔,一旦入侵就像是入無人之地。後周、宋朝都嘗試收復幽雲十六州,著名的楊令公就死於北宋攻幽雲之戰中。
  • 朱棣才是大明朝第一罪人,他不遷都就沒有清朝了?
    都城陷落,這等於一把就扼住了本來就苟延殘喘的明朝咽喉。滿清在此建都後,再用二十年時間,佔領關內全境。 個人認為,滿清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僥倖成分,或所謂天助,簡直是李自成變相地幫了他們的大忙。要不,不足二十萬人的軍隊怎麼能佔據了明朝的整座江山?
  • 明朝朱棣奪權登基後遷都,為何史學家還是稱其為明朝,而不是北明
    朱棣為何國號會加前綴呢?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國號是不會有前綴的,有前綴的一般都是後世史學家為了區分歷史上國號相同的朝代才加的。比如齊,春秋戰國時期有個齊,南北朝時期也有齊,所以在後者前面加前綴,稱為「北齊」,這樣便可以區分開來了。還有一種情況,便是一個朝代滅亡了,但不久之後又有這個朝代的宗親重新建立了政權,這樣一來,我會有一些東西會發生改變,比如國都。為了區分,人們就會加前綴。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並且考慮自己在南京沒什麼太多的經營,加上朱棣的想法發生了變化:那就是藩王起兵造反起家的朱棣,擔心有人也會利用這個模式來奪取他後代的皇位,於是朱棣準備取消實權藩王這個群體。如果這樣,北方邊境的防務就會產生巨大不便,於是,朱棣經過綜合考量,於是遷都北京。從此,直到明朝崇禎帝去世為止,明朝的都城都在北京。從定都的不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父子觀念的差距。
  •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什麼立即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呢?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樂天子在萬眾注視之下做出了遷都的的決意,自此往後北京成了明清兩朝的首都,奠定了其汗青職位,但是本來的首都南京,仍舊保存「都城」名號,提及遷都由來已久,朱元璋確立明朝往後建都南京,廣封朱氏子孫,北京作為大明界限地位,時常就會受到朔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比起平穩富庶的南京要差良多
  • 朱棣為何遷都北京?意義如何?對明朝又有什麼戰略性的意義?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同時他自明朝開始就成為了都城,至今已經有了600年的歷史。今年是故宮600歲的生日,仔細想一想,這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已經默默的在那裡守望了600年之久。自明成祖將明朝的都城遷到北京之後,一直到現在還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北京已經成為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麼朱棣最早遷都到北京的原因與目的是什麼呢?
  • 首善之地何在:北京建都的歷史變遷(下)
    景山,是明朝建都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明太祖死後,其第四子、鎮守北平府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役」。經過4 年的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朱允炆取得政權,改年號為永樂。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國都的選擇上做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決定。他基於政治、經濟、軍事等多重原因,決定遷都北京。在永樂元年(1403),朱棣便下令將北平府改成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比如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將山西沒有田地的百姓遷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將犯了流罪以下的犯人去北京開墾田地,九月又下令將直隸蘇州等十個郡以及浙江等九省的富戶遷往北京;1404年和1405年,連續兩年,每年將山西的一萬戶遷往北京。
  • 明朝不是被後金終結的,明朝是自己內部矛盾,從而導致滅亡
    明朝不是被後金終結的,明朝是自己內部矛盾從而導致滅亡;雖然明朝後期後金不斷的壯大,對邊境也極具威脅,但是國內矛盾如果沒有這麼多的話,我相信肯定還是可以往後拖的,最後也有可能被攻破山海關,導致滅亡;被李自成滅亡大明也是極具戲劇性,李自成本意就是想做個土財主,皇帝給他封塊地就夠了,怪只怪崇禎,到最後只能上吊以顧皇家尊嚴
  • 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史學家對此有研究
    趣談答案:大明帝國絕對不會滅亡,恰恰相反,或許明帝國會走向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明朝歷史上很少有皇帝帶軍出徵,也很少有皇帝能夠把蒙元追得滿地跑,也很少有皇帝能夠開創太平盛世,也很少有皇帝能夠修纂永樂大典這樣大的工程。但是如果我們單純的憑藉這些就認定朱棣很優秀的話,恰恰還沒有到極限,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朱棣還完成了一件連他父親都不敢完成的事情:遷都。
  • 金庸先生曾說:明朝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朝代,明朝應該滅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明朝當然應該亡。——金庸《袁崇煥評傳》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歷時276年,共有16位皇帝。
  • 如果朱元璋時期就選擇遷都北京,燕王朱棣還有機會造反嗎
    明代的都城先後經歷過兩次變遷,第一次定都是在南京,朱元璋統一南方之後,便建都於南京,之後歷經了朱元璋和朱允炆兩代。等到了朱棣靖難之役之後,便遷都到了北京,而北京也開始成為了大明的政治、軍事中心。如果說在朱元璋的時候就將京城遷都到了西安或者北京,那麼燕王朱棣還有機會造反嗎,還有機會從朱允炆的手中奪取皇權嗎。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朱元璋遷都北京之後的政治形勢分析一下朱棣是否還有機會造反。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導語: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文|小堅說歷史說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死後爆發土木堡之變,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丘福出徵前,朱棣都說不要輕敵,不要浪戰。戰爭就是這樣,一步錯,步步錯,被蒙古引入圈套,最終全軍覆沒。而古代這種士氣戰爭,看一個軍隊的素質就是看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這裡明軍和蒙古相差無幾。從丘福被滅以來,蒙古野戰明軍只要明軍不是幾倍以上的絕對人多,總是蒙古打明軍滿地找牙。
  • 明朝如果不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軍事上是否就不會那麼被動了?
    明朝如果不把都城遷到北京,軍事上恐怕會更被動,原因在於,明朝建立後,並沒有對北方大敵蒙元完全的趕盡殺絕,徐達有意放跑元順帝不說,藍玉、朱棣等先後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驅逐的作用,沒有能夠徹底消滅掉蒙元的威脅。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化不深的元朝,皇族亂國的事情不多。比較嚴重的有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前者被中央政權鎮壓下去,後者則導致西晉政權的滅亡。
  • 大明王朝滅亡,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
    導語: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真是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的威望,朱棣的能力,後任皇帝:我們差遠了,還有它;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大明王朝是歷史值得濃墨重彩讚賞的朝代,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比較英明神武,因此,明朝前期也是社會國家極為穩定的時代;但自我宮廷之亂,亂在內部,亂在朝綱
  • 古代王朝建都於北京有哪些風水依據?新中國為何也選北京為首都?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被古代多個封建王朝定為都城,從春秋的薊國,到戰國的燕國,再到遼金時期的陪都,最後又是元、明、清三朝,以及現在的新中國,都選擇建都在北京。我國古人崇尚動土定居前看風水,在選擇都城時,恐怕會更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