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它被古代多個封建王朝定為都城,從春秋的薊國,到戰國的燕國,再到遼金時期的陪都,最後又是元、明、清三朝,以及現在的新中國,都選擇建都在北京。
我國古人崇尚動土定居前看風水,在選擇都城時,恐怕會更加重視。這樣看來,北京一定是極佳的風水寶地。
那麼,歷史上的北京城被那些封建王朝選為都城,都有哪些風水依據呢?
從地理上來看,北京西部是太行山脈,西北是燕山山脈,東北有山海關,這些山脈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東有渤海,南有黃河,中間是河北平原。這樣一來,北京就是背有靠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格局。
從戰略意義上講,北京可以憑居庸關、山海關北控漠北,向南可以虎視江淮。
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詩云: 「燕山如長蛇,千裡限夷漢。首衝西山麓,尾掛東海岸。」(《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
女真金人認為,北京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視庭宇。
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為中原北方門戶,是中國的「龍眼」所在。它面平陸,負重山,南通江準,北連朔漠,可稱得上是「財貨駢集,天塹地利」,為開封、洛陽、西安、南京一帶所不及。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時,巴圖魯建議: 「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華之所,非燕不可。」
忽必烈非常認可這個說法,他也認為北京「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從而定都於北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時,本來也想建都於北京,但又忌諱元朝的亡國之氣,而將都城定在了應天府(今南京市)。
但是,後來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王位後,認為還是北京的風水最好,所以於1604年定都北京。
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擊敗闖王李自成後,仍然以北京為都城統治天下268年。
新中國建立前,當時在選擇首都的時候除了北京外,像南京、西安、洛陽等歷史上的古都也是作為新中國首都的熱門城市,但最終還是選定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北京自金朝到清朝800年來一直是王朝的建都之地,這裡有著寶貴的文化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也是近代新文化思潮的發源地。這種新文化思想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第二,毛澤東早在1948年的西柏坡會議上就明確地提出,以後革命的各項制度和各級政府都要體現出「人民」二字。既然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人民政府,那麼,我們就要把人民政府建立在北京,以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權體系。
第三,像西安、洛陽、開封等古城因當時經濟形勢趨於落後,而且這些地方都位於黃河流域內,水患多發,交通不便,所以也不適合選為首都。
第四,從國際上的地理位置來看,北京離當時社會主義盟友蘇聯比較近,而且三面環山,雖然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
因此,新中國最終也將北京定為首都。
本文參考自:《老北京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