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國,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席捲中國大陸,天津、南京、武漢、杭州,上海都是著名的大城市,北京(當時還稱為北平)成為最終的選擇。當時領導人為何選擇北京作首都,而不是其他城市呢?這確實是很具體的歷史問題,需要查閱當時的決策過程。我們只能談一談,當時北京被選中成為首都,有哪些優勢。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又是民國首都,經濟發達,又有很多前政府僱員可以利用,這些都是它的優勢;劣勢在於國統區人民對新政權的支持力度成疑,歷史上以南京為首都的朝代又多是分裂小朝廷,關鍵是下場又不太好。排除。
從歷史原因來分析,北京是明清兩代的古都,在人們眼裡作為首都,名正言順,很容易被接受。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經濟、文化,北京都十分繁榮,所以,當初就把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然後說說西安,西安基本位於目前版圖正中間,背靠大秦嶺,又有四個關隘可守,八百裡秦川,在古代人口少的時候,整個關中平原就可以養活都城裡的人口,故才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到了唐朝中期,整個關中已經養活不起龐大的都城人口,只能從江南運來大量的糧食,但漕運最遠只能到洛陽,從洛陽到長安就只能走陸運,陸運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同時我國西部人口密度明顯小於東部,西安正好位於胡煥庸人口線的邊緣,故從經濟上和人口結構上來講就有些偏了,種種原因導致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西安都喪失了競爭力。
哈爾濱從抗日戰爭結束後基本上就在中共掌控之中,若在此定都,因離蘇聯較近,若出現意外可及時得到蘇聯的援助和幫助。但位置太靠北,與全國各地相連動不是很方便。
試想新中國建都西安,估計對海洋的渴望遠遠達不到今天的地步。正是因為北京即強大又有危機,所以鼓勵中國要在陸上、海上都要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都有擴張的衝動,符合現代中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