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是一個國家絕對的核心城市,而首都的選擇也是對國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民國時候,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對首都應該建立在哪裡有過非常詳細的論述,當時孫中山是這麼說的:
「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看好的首都地點有三個,分別是南京、蘭州還有新疆的伊犁。不過這三個城市要求的國力不一樣,南京是其中所需實力最低的,接下來是蘭州,最後則是伊犁。而民國時期的都城選擇也正是聽取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在了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這十一個城市能夠進入首都的候選名單,說明它們不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因素上面都有著非常高的內涵。那麼既然有著這麼多城市可供選擇,為什麼最終新中國確立了北京市作為首都呢?
首先我們先可以來看看哈爾濱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哈爾濱重工業非常發達,這座城市的工業基礎要遠超其他區域。而且在1949年的時候,可以說整個中國的重工業產區基本都放置在東北,如果哈爾濱能成為首都,那麼就可以讓首都隨時獲得強力的工業支持。
再說說上海,眾所周知,上海自古以來經濟就非常發達,如果首都確立在上海,那麼可以說首都的經濟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美解決。
這兩個城市落選的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它們的地理位置太危險。哈爾濱地處蘇聯、日本、朝鮮之間,而上海乾脆就直接暴露在海洋上面,所以這也就是它們落選的原因。
廣州落選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因素,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如果將這裡選擇為首都那麼就無法輻射到中國北方地區。
至於延安、西安、洛陽、開封等城市則是因為經濟因素導致,這幾個城市的經濟水平相對較弱。再加上在抗日戰爭時期,像開封洛陽這樣的城市都被戰爭破壞的非常嚴重,想要重建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所以最終落選。
而成都和重慶則是看在歷史因素方面,因為歷史中大一統的朝代從未有過在這兩個城市定都的先例,貿然在此確立首都實有不妥,所以落選。
那麼最後就只剩下了北京和南京兩座城市。(還有一說是西安以一票之差落後於北京,但是小編不這麼認同,因為在我看來南京要比西安優勢太多,所以最終的兩個城市應該是北京和南京,而不是西安)
南京在歷史上曾多次作為都城存在,但是一個國家最終首都的確立,一定要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對不能因為看歷史上哪個城市做首都次數多。
誠然,如果定都南京,那麼這是南方政權的最佳選擇,但是定都北京,則是全國政權的最佳選擇。
首都所在之地,必須是軍事中心,簡單點來說就是哪裡駐紮的軍隊最多,哪裡就是首都。就好像在封建社會時期,為什麼洛陽經常作為首都?因為洛陽地處中原中心,而得中原者得天下。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當中國實現大一統的時候,定都中原的意義就不大了。再加上新時代工業的生產力要遠遠大於古時候的農業社會,而小編在前文中提到過,新中國的工業重心是在東北,其次是在華北。那麼如果各位看官能找到一張中國1949年的鐵路地圖,就可以看出北京,恰好就是在東北和華北的中間。
還有一點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國人的海軍力量太強大了,南京從軍事角度上來看實在過於危險。再加上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北京市和平解放的,裡面的設施保存的都非常完好,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可以省掉很大一筆建設費用。
綜上所述,定都北京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一切也都是用最小的經濟成本,來最大化地保護中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