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2020-12-14 聊文談史

首都是一個國家絕對的核心城市,而首都的選擇也是對國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民國時候,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對首都應該建立在哪裡有過非常詳細的論述,當時孫中山是這麼說的:

「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看好的首都地點有三個,分別是南京、蘭州還有新疆的伊犁。不過這三個城市要求的國力不一樣,南京是其中所需實力最低的,接下來是蘭州,最後則是伊犁。而民國時期的都城選擇也正是聽取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在了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這十一個城市能夠進入首都的候選名單,說明它們不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因素上面都有著非常高的內涵。那麼既然有著這麼多城市可供選擇,為什麼最終新中國確立了北京市作為首都呢?

首先我們先可以來看看哈爾濱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哈爾濱重工業非常發達,這座城市的工業基礎要遠超其他區域。而且在1949年的時候,可以說整個中國的重工業產區基本都放置在東北,如果哈爾濱能成為首都,那麼就可以讓首都隨時獲得強力的工業支持。

再說說上海,眾所周知,上海自古以來經濟就非常發達,如果首都確立在上海,那麼可以說首都的經濟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美解決。

這兩個城市落選的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它們的地理位置太危險。哈爾濱地處蘇聯、日本、朝鮮之間,而上海乾脆就直接暴露在海洋上面,所以這也就是它們落選的原因。

廣州落選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因素,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如果將這裡選擇為首都那麼就無法輻射到中國北方地區。

至於延安、西安、洛陽、開封等城市則是因為經濟因素導致,這幾個城市的經濟水平相對較弱。再加上在抗日戰爭時期,像開封洛陽這樣的城市都被戰爭破壞的非常嚴重,想要重建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所以最終落選。

而成都和重慶則是看在歷史因素方面,因為歷史中大一統的朝代從未有過在這兩個城市定都的先例,貿然在此確立首都實有不妥,所以落選。

那麼最後就只剩下了北京和南京兩座城市。(還有一說是西安以一票之差落後於北京,但是小編不這麼認同,因為在我看來南京要比西安優勢太多,所以最終的兩個城市應該是北京和南京,而不是西安)

南京在歷史上曾多次作為都城存在,但是一個國家最終首都的確立,一定要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對不能因為看歷史上哪個城市做首都次數多。

誠然,如果定都南京,那麼這是南方政權的最佳選擇,但是定都北京,則是全國政權的最佳選擇。

首都所在之地,必須是軍事中心,簡單點來說就是哪裡駐紮的軍隊最多,哪裡就是首都。就好像在封建社會時期,為什麼洛陽經常作為首都?因為洛陽地處中原中心,而得中原者得天下。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當中國實現大一統的時候,定都中原的意義就不大了。再加上新時代工業的生產力要遠遠大於古時候的農業社會,而小編在前文中提到過,新中國的工業重心是在東北,其次是在華北。那麼如果各位看官能找到一張中國1949年的鐵路地圖,就可以看出北京,恰好就是在東北和華北的中間。

還有一點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國人的海軍力量太強大了,南京從軍事角度上來看實在過於危險。再加上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北京市和平解放的,裡面的設施保存的都非常完好,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可以省掉很大一筆建設費用。

綜上所述,定都北京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一切也都是用最小的經濟成本,來最大化地保護中國的安全。

相關焦點

  • 新中國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候選城市,但為何最後選擇了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與門面,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如今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首都在北京,可實際上在1949年選擇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比如哈爾濱,南京和洛陽等,北京只是其中之一。那麼,為何領導最終會選擇北京呢?
  • 1949年選首都時,候選城市有11個,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從古至今,對每一個國家而言,首都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新國家的地位,而且還與未來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極其重視國都的設定,似乎這關乎著國運的昌盛與人民的幸福。過去的中國若要建立一國,為了彰顯新勢力,統治者必定將權力作為挑選國都的第一準則。
  • 1949年篩選首都之時,總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偏偏就定了北京?
    02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篩選首都同樣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參選,但是最後卻偏偏就定了北京,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11個候選城市分別是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以及北京,其實這些城市每個都有獨特的魅力,其中很多還是歷朝歷代選定過的都城。那麼,他們究竟都有什麼優勢呢?
  • 1949年,共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首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尤為重要。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成年人,那麼首都就是大腦,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作為首都的城市並非一個,夏都在陽翟(今許昌禹州),後遷陽城(今鄭州登封)。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新中國選首都時,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呢?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在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選擇首都,首都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各種因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有11個城市,為什麼最後選擇北京呢?
  • 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定在了北京?
    北京,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心嚮往之的首都,而北京這個城市也因為共和國首都的身份而更加熠熠發光。 在1949年建國時,一共有11個城市是首都的候選,分別是北京,哈爾濱、西安、延安、開封、洛陽、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而最後之所以選擇北京,是有全面的考慮的。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候選城市,北京脫穎而出是因為歷史?
    一個朝代或國家建立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首都,古代稱為「國都」,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比如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長安。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成為首都候選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每一個王朝在新生之後都會建立都城對於我們新中國而言也是一樣的,就在1927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所選擇的都城在南京。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新中國選首都,6大備選城市都很強勁,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新朝建立伊始,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 1949年建國時選首都,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需要通過對城市未來發展進行規劃之後,選定更適宜長期發展的城市作為首都,這樣一來選取哪個城市作為首都需要滿足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首都通常作為國家行政中心,屬於政府所在地,在行政方面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機器能夠有效運轉。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如今,北京繼續扮演著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的角色,承擔著國家向前發展的重任,是許多國人魂牽夢繞都想要到的地方。而在開國之初,北京尚未成為新中國的首都,與其共同競爭的還有其他10個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實力非凡,極有可能分分鐘就將北京擠掉。
  • 49年新中國定都時,北京憑什麼擊敗另外10個候選城市,成為首都?
    ——鬱達夫《故都的秋》 這是著名作家鬱達夫先生筆下的北京的秋天,北京在古代被叫做燕京還有一個名字是北平,當年朱棣在這裡起兵最終把侄子的天下奪了過來,之後朱棣選擇遷都,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建國後也是最終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它的優勢在哪裡?
    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特別是新中國海軍和空軍力量幾乎為零,而當時敵對的國家美國海軍和空軍力量太過強大,如果在沿海建國立都,實在是危險太大,後面也證明美國飛機經常光臨沿海進行破壞,而且這兩地的在解放初級政治環境還很複雜,敵特尚待肅清,最終沒有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首都。
  • 1949年建國時,我國11個城市競爭首都,為何最後會定都北京
    首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很多城市,都想成為國家的首都。1949年,我國建國時,選擇了11個城市為首都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為何到最後北平能脫穎而出,成為首都?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許多城市都建立過國都,比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建都;洛陽是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和後唐在洛陽建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
  • 新中國選首都時,11座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北京?
    而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從很多方面去考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等多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最後選定了現在的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其實,但是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廣州、上海、哈爾濱、西安、延安、成都、洛陽、開封、南京、重慶這十座城市。而他們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刷下來,北京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新中國的首都原本選在哈爾濱,為何後來變成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 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