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首都在哪兒?
很顯然,這是一個只有「白痴」才會問的問題,因為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
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將北京定為都城的也只有中華民國北方政府,至於後來的「中華民國」,其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
那麼問題來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何要將北京定為首都呢?
實際上,在1949年選擇首都的時候,並非只有北京是唯一選項,而是有11個城市候選,即哈爾濱、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北平、開封、洛陽、重慶、廣州、南京。
而在當時最早定都成立新中國的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南京,更不是西安、成都,而是哈爾濱。為何呢?
1945年8月15日,蘇聯紅軍和我東北抗日聯軍一同解放了哈爾濱,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
然而不久之後,國民黨軍開始大舉進犯,東北民主聯軍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自衛反擊。哈爾濱成為了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且一直以來都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是當時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因此,中央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且距離蘇聯又近,定都於此便於得到蘇聯老大哥的支援和幫助,因此毛澤東和中央便特地批准哈爾濱為「特別城市」,並準備在這裡宣布建立新中國。
可以說,在當時,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已經算是板上釘釘的了。此外,為了方便轉移過去,還選定了河北承德為黨中央的臨時所在地。
遼瀋戰役前夕,時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和羅榮桓還曾就黨中央遷往東北的相關事宜去電請示。然而考慮到當時的情況,毛澤東並未立即給予同意,而是回電說:「中央必須留在關內,我亦暫不能離開。」
雖然毛澤東和黨中央遷往哈爾濱之事暫時放下,但是黨中央遷往哈爾濱的相關準備工作卻仍然在加緊進行中。
為此,周恩來還將中央警備團一分為二:一部分留下來保衛黨中央,其名稱仍為「中央警備團」;另一部分,則改名為「中央先行警備團」,從原來的中央警備團中抽調兩個連隊,加上從陝北公學中抽調出的一個連隊,總計400多人,於1945年10月2日,從延安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承德,準備繼續趕往哈爾濱。
所以你看,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央就已經決定將哈爾濱定為新中國的都城了。然而歷史總是那麼地奇妙,原本已經看似板上釘釘的事情,竟隨著東北戰局的改變而改變了。
當時,國民黨軍開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佔交通要道。這時,毛澤東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承德。此外,中央先行警備團就地改編,隸屬冀察熱遼軍區,歸程子華司令員領導。
直到「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新中國該定都何處的問題,才又被重新拿出來討論。
而北京之所以被定為新中國的首都,還得歸功於「九月會議」的召開。
1948年9月8日到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機關食堂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是準備戰略決戰;二是籌劃新中國建設。
在會議上,毛澤東最早提出了「最好北平不要打」,以備未來定都的設想。
在九月會議期間,毛澤東同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徐向前談論了山西作戰解放太原的問題時,明確透露出了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和定都北平的設想與心願。
當時,在聽完徐向前的匯報後,毛澤東明確表示道:太原不打不行,但最好北平不要打,目的有二:一是保護古都的完整,二則是為了將來定都北平。
此外,毛澤東還表示道:「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應盡力將這個文化古都保全下來,因為槍炮一響,準會把北平打個稀巴爛。」這一點,在《聶榮臻回憶錄》中就有明確記載。
1948年12月,葉劍英被正式任命為北平市市長後,他帶領接收北平的大軍從保定抵達北郊房山良鄉,並在此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集訓,而在此期間,他就經常給接管幹部們說道:
「北平將來是新中國的紅色首都,我們必須要把北平的工作搞好。」
所以,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上早在1949年初,關於將北平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已經達成初步共識了。當然,此時還並未真正決定下來!
1949年2月,時任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前往西柏坡出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與毛澤東交談期間,兩人開始討論起新中國定都的問題。
當時,毛澤東問王稼祥:
「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勝利了,我們的政府定都何處?你有什麼意見?歷史上,歷代皇帝把京城不是選在西安、就是開封,要麼就是南京、北京。你看我們的首都選在哪兒合適呢?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定案,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
王稼祥在說明南京、西安、開封等地不適合作為新中國首都的理由後,便明確回答說:
「我認為,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是北平。北平不僅地理位置好,而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能扼守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同時靠近社會主義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國界長而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 一旦國際有事,不致京都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幾朝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意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的意見,我們政府的首都,應選在北平。」
王稼祥不愧是新中國的傑出政治家,對問題分析得如此全面透徹,著實讓人佩服。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都城選擇,並不是它的經濟是全國最高,也不是它的地理位置是全國最好,更不是它人口多,且位於這個國家幾何位置的中心,這些只是歷史地理上的小格局罷了!
都城的選擇,得從大格局上來看,即必須是這個國家資源、人口、利益版圖的重心。
古代的王朝建造都城,一般只考慮兩種因素:經濟因素和軍事因素。從周到唐,中國的都城不是在長安,就是在洛陽。而通過地圖我們不難看出,長安位於關中地區,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在軍事上佔盡了優勢。
而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遊地區,水利資源非常豐富,且四周土地平坦,經濟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從夏朝到後晉,前後就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這兩座城市,一東一西,一個偏向軍事,一個偏向經濟。而至於王朝本身選擇在哪個地方建都,那就看王朝本身偏向於哪個方面。
當然,除了這兩種因素之外,王朝本身存在的政治矛盾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比如隋唐時期的「關隴貴族」,由於他們的勢力都集中在長安附近,因此隋唐兩朝的都城最初都定在了長安!然而隨著這種政治矛盾的加深,便會出現「遷都」的情況。
到了明清兩朝,其都城基本都是定於北京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以中原為主的王朝,而是演化成了一個多元的文明體系。簡言之,此時的中國格局變得更大,更為寬廣了。
而將北京作為首都,雖然其地理位置不佳,經濟發展也受限,且因身處於長城邊上,還時不時遭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等等,但它卻是這個王朝調配各種資源的「樞紐」。
這就好像英國的首都選在維繫海外利益的出海口倫敦,法國的首都選在北部經濟發達的巴黎一樣。這些,都是他們國家的「樞紐」之地。
所以看到這裡,你就應該明白,我們新中國的首都為什麼會選在北京了吧!實際上,如果你對歷史熟悉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其定都的基本邏輯都是大同小異的。
正因如此,毛澤東在聽完王稼祥的看法之後,便立即表示完全同意。可以說,王稼祥的遠見卓識,使毛澤東最終下定了定都北平的決心。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為「北京」的決議。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就這樣被定下來了。
雖然我們現在都知道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但關於定都的臺前幕後,以及歷史上歷朝歷代定都的方式等等,都值得我們去細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