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2021-01-09 雷劍鋒說歷史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許多城市都建立過國都,比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建都;洛陽是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和後唐在洛陽建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

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民國時期,南京都是國都。除四大古都外,鄭州、北京、開封、安陽、杭州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許多城市可以成為國家都城。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1個城市,作為首都的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什麼城市,為什麼北京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首都?

這些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

哈爾濱

建國前,由於日俄等國的投資和建設,哈爾濱是一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即地處東北,氣候寒冷,而且位置太靠北,不利於管理國家。與此同時,由於戰略上的考慮,哈爾濱離俄國、日本較近,也不適合在哈爾濱建都。

延安,西安

延安,西安都位於陝西,兩座城市相距不遠,因此在這兩座城市建都後,所面臨的環境等大致相同。延安是革命老區,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都可建為國都,但這兩座城市都偏僻在內陸,自然環境一般,此時對外交往加強,人民更依賴海上,所以內城西安和延安並不佔優勢。

洛陽與開封

是河南境內兩大城池,原為九朝古都,七朝古城,在古代都很繁榮,但洛陽和開封都處於平原地區,防禦力量太弱,不宜建城。與此同時,由於常年戰亂,洛陽的經濟條件較差,使得洛陽、開封等地都處於劣勢。

成都,重慶

蔣介石等人乘飛機逃離重慶,隨後解放軍進城解放重慶。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賀龍元帥在成都舉行和談。選擇都城時,成都、重慶尚未完全解放,但我軍對成都、重慶的解放充滿信心,因此選擇國都時,也將其列為選擇都城。四川、重慶兩大盆地山區,易守難攻,防禦方面有其自然優勢,但內部人員也難出,優勢與劣勢並存。

廣州

位於沿海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但和哈爾濱一樣,地理位置並不優越,廣東的位置太靠南,不利於全國的治理。與此同時,廣州在沿海地區,沿海防禦力量薄弱,近代史上我國遭受的入侵,多為海上入侵,因此,以廣州為首都,其首都安全沒有保障,因而不適合作為首都。

南京

南京地處江南地區,經濟發達,又是六朝古都,明政府也曾在此設都,因此,南京的各項設施十分完備,不需要大量的建設,但是,古代南京設都的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朝代都很短。與此同時,南京還是國民政府的首都,所以大家也不願意在南京建首都。

上海

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地處長江口和沿海,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但是上海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海防能力很弱,如果敵人從海上進攻,上海就沒有危險了,所以也不適合建都城。

總體來說比較好,是解放的,受戰爭傷害較小,許多建築、設施都保持完好。北平與俄、朝鮮等國的位置,既沒有哈爾濱那麼近,也沒有哈爾濱那麼遠,位置適中,北平不靠北,也不靠南,所以適合治理國家。與此同時,北平雖不靠海,但離海較近,不影響沿海經濟的發展,周邊山區多,便於地區防禦,因此,北平是一個適宜建設都城的地方,最後也成了我國的首都。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建國時,我國11個城市競爭首都,為何最後會定都北京
    首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很多城市,都想成為國家的首都。1949年,我國建國時,選擇了11個城市為首都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為何到最後北平能脫穎而出,成為首都?
  • 1949年選首都時,候選城市有11個,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近代時,我國首次使用"首都"這一稱呼是在建立民國政府的時候,那時第一座首都城市便是南京,從此以後,我國就一直沿用此叫法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所有國人來說,確定首都是當時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當時共有11個城市進入候選名單,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將首都定為了北京,這其中到底藏下了什麼重要原因呢?
  • 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定在了北京?
    北京,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心嚮往之的首都,而北京這個城市也因為共和國首都的身份而更加熠熠發光。 在1949年建國時,一共有11個城市是首都的候選,分別是北京,哈爾濱、西安、延安、開封、洛陽、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而最後之所以選擇北京,是有全面的考慮的。
  • 新中國成立,6個首都備選城市,為什麼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的任務就是選首都。1949年9月27日確定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1949年初期,當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北京當成首都,甚至還考慮過另外五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時六個備選城市。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每一個王朝在新生之後都會建立都城對於我們新中國而言也是一樣的,就在1927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所選擇的都城在南京。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
  • 1949年,共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在中國歷史上,作為首都的城市並非一個,夏都在陽翟(今許昌禹州),後遷陽城(今鄭州登封)。商朝時都城在亳(今商丘),後西遷囂(今鄭州)。西周和東周都曾定都洛陽,秦朝時定都鹹陽,漢朝都城在西安,三國時期魏都洛陽、陪都許昌,吳都建業(今南京),蜀都成都。從元朝到清朝,都城都定在了北京,民國時期動蕩不安,起初在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定都成為了一件首要任務。
  • 新中國成立,6個首都備選城市,為什麼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的任務就是選首都。1949年9月27日確定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1949年初期,當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北京當成首都,甚至還考慮過另外五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時六個備選城市。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共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商朝時都城在亳(今商丘),後西遷囂(今鄭州)。西周和東周都曾定都洛陽,秦朝時定都鹹陽,漢朝都城在西安,三國時期魏都洛陽、陪都許昌,吳都建業(今南京),蜀都成都。從元朝到清朝,都城都定在了北京,民國時期動蕩不安,起初在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定都成為了一件首要任務。
  • 1949年確定首都時,全國共有11個城市候選,分別是哪幾個
    自1949年9月21日起,中國各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代表共662人,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各項重要事宜,例如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中國的正式名稱,以五星紅旗為國旗、暫時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並且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 新中國的首都原本選在哈爾濱,為何後來變成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 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
  • 1949年選定首都時,共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這句裡的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這首詩誕生在南宋滅亡之際,可是北京卻恰恰成為了後來王朝的龍氣之地。不僅如此,北京還是新中國的首都。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選址的過程還是十分坎坷艱難的,北京最後成為首都也實在是耗費了一番周折。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候選城市,北京脫穎而出是因為歷史?
    一個朝代或國家建立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首都,古代稱為「國都」,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比如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長安。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成為首都候選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不過這三個城市要求的國力不一樣,南京是其中所需實力最低的,接下來是蘭州,最後則是伊犁。而民國時期的都城選擇也正是聽取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在了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新中國的首都原本選在哈爾濱,為何後來變成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 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如今,北京繼續扮演著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的角色,承擔著國家向前發展的重任,是許多國人魂牽夢繞都想要到的地方。而在開國之初,北京尚未成為新中國的首都,與其共同競爭的還有其他10個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實力非凡,極有可能分分鐘就將北京擠掉。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它的優勢在哪裡?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