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9月21日起,中國各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代表共662人,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各項重要事宜,例如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中國的正式名稱,以五星紅旗為國旗、暫時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並且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無論是國旗的樣式還是首都的選址,參與討論的都有若干個候選名單,以首都為例,候選的城市就多達11個,它們分別是哪些呢?
首都在古代被稱為「國都」或者「都城」,在我們這個上下五千年的國度裡,「千年古都」有不少,例如西安和洛陽。從漢至唐,這兩座城市輪流多次成為各個王朝或者北方政權的都城。關於如何在二者之間確立都城,唐玄宗有過一個論斷:「帝業初起,崤函乃金湯之地;天下大定,河雒為會同之府」。換言之,若是要與群雄逐鹿就要定都關中的西安,若是天下太平,就要定都洛陽,便於治理天下。這是自秦漢以來,就多次實踐過的歷史經驗。因此大會討論時,也的確將西安和洛陽納入過考慮範圍。
但時代變遷,千年前的歷史經驗早已經不符合現實的需求了。自唐以降,這兩座城市就再未做過任何一個王朝的都城,曾經遙遙領先的經濟地位也被上海等沿海城市超越。說到上海,它當時也在11個候選城市的名單之上,清末百年以來上海的經濟就長期領跑全國。將上海納入考慮範圍,也全然是因為其經濟發展程度。但上海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沿海城市沒有戰略縱深,並且即將成立的新中國還沒有一支足以威懾西方的海軍力量,因此上海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它不可能成為首都。
在眾多古代都城之中,開封和南京也成為了候選城市。開封雖然地處中原,卻在連年的戰亂中受損嚴重,重建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至於南京,因為坐落於長江以南,對北方的輻射明顯不足,並且當時整條長江還沒有一座溝通南北的大橋。素有「萬裡長江第一橋」之美譽的武漢長江大橋,也是1955年才動工開建的。長江以南的城市除了南京還有廣州,但這座城市在當時還未迎來解放,並且地處版圖的南端,在交通不便的當時對北方的影響力太過薄弱。和廣州一樣,北方的哈爾濱也是同樣的位置短板。
即便當時的哈爾濱經過日本的經營,是全國工業最發達、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這也不足以讓它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在西南地區也有兩座城市入選,那就是重慶和成都。重慶作為抗戰時期的陪都,險峻的地形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戰爭結束之後,重慶的發展也必然要受到地形的影響,所以這裡也有著明顯的短板。至於坐落於平原的成都,雖然城市發展空間巨大,但從外界進入四川盆地也太過困難,以至於李白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方便的交通,也讓成都無緣首都。
除北京外的最後一個候選城市就是延安,這座陝北小城能夠入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革命聖地」。但放下延安的這一身份就會發現,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延安都是非常落後的。和10座城市相比之下,北平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首先從歷史文化上來看,北平也是古都之一,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還是後來的元、明、清三代,都定都於此。北平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中國的一張名片。除了歷史文化的因素,北平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它的戰略優勢上。
北平北接東北重工業區、南控華北平原,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糧食供給,都有足夠的保障。此外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抱渤海灣,雖然北平離海只隔了一個天津,但戰略縱深和國防安全程度遠超上海。而靠北的地理位置使得北平與蘇聯相近,這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而言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坐落於平原地帶且有燕山、太行山拱衛的北平,在地形上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後一點,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城內的歷史古蹟、基礎設施都保留完好。種種優勢匯聚到一起,讓北平從11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中國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