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確定首都時,全國共有11個城市候選,分別是哪幾個

2021-01-09 騰訊網

自1949年9月21日起,中國各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代表共662人,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各項重要事宜,例如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中國的正式名稱,以五星紅旗為國旗、暫時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並且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無論是國旗的樣式還是首都的選址,參與討論的都有若干個候選名單,以首都為例,候選的城市就多達11個,它們分別是哪些呢?

首都在古代被稱為「國都」或者「都城」,在我們這個上下五千年的國度裡,「千年古都」有不少,例如西安和洛陽。從漢至唐,這兩座城市輪流多次成為各個王朝或者北方政權的都城。關於如何在二者之間確立都城,唐玄宗有過一個論斷:「帝業初起,崤函乃金湯之地;天下大定,河雒為會同之府」。換言之,若是要與群雄逐鹿就要定都關中的西安,若是天下太平,就要定都洛陽,便於治理天下。這是自秦漢以來,就多次實踐過的歷史經驗。因此大會討論時,也的確將西安和洛陽納入過考慮範圍。

但時代變遷,千年前的歷史經驗早已經不符合現實的需求了。自唐以降,這兩座城市就再未做過任何一個王朝的都城,曾經遙遙領先的經濟地位也被上海等沿海城市超越。說到上海,它當時也在11個候選城市的名單之上,清末百年以來上海的經濟就長期領跑全國。將上海納入考慮範圍,也全然是因為其經濟發展程度。但上海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沿海城市沒有戰略縱深,並且即將成立的新中國還沒有一支足以威懾西方的海軍力量,因此上海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它不可能成為首都。

在眾多古代都城之中,開封和南京也成為了候選城市。開封雖然地處中原,卻在連年的戰亂中受損嚴重,重建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至於南京,因為坐落於長江以南,對北方的輻射明顯不足,並且當時整條長江還沒有一座溝通南北的大橋。素有「萬裡長江第一橋」之美譽的武漢長江大橋,也是1955年才動工開建的。長江以南的城市除了南京還有廣州,但這座城市在當時還未迎來解放,並且地處版圖的南端,在交通不便的當時對北方的影響力太過薄弱。和廣州一樣,北方的哈爾濱也是同樣的位置短板。

即便當時的哈爾濱經過日本的經營,是全國工業最發達、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這也不足以讓它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在西南地區也有兩座城市入選,那就是重慶和成都。重慶作為抗戰時期的陪都,險峻的地形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戰爭結束之後,重慶的發展也必然要受到地形的影響,所以這裡也有著明顯的短板。至於坐落於平原的成都,雖然城市發展空間巨大,但從外界進入四川盆地也太過困難,以至於李白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方便的交通,也讓成都無緣首都。

除北京外的最後一個候選城市就是延安,這座陝北小城能夠入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革命聖地」。但放下延安的這一身份就會發現,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延安都是非常落後的。和10座城市相比之下,北平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首先從歷史文化上來看,北平也是古都之一,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還是後來的元、明、清三代,都定都於此。北平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中國的一張名片。除了歷史文化的因素,北平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它的戰略優勢上。

北平北接東北重工業區、南控華北平原,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糧食供給,都有足夠的保障。此外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抱渤海灣,雖然北平離海只隔了一個天津,但戰略縱深和國防安全程度遠超上海。而靠北的地理位置使得北平與蘇聯相近,這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而言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坐落於平原地帶且有燕山、太行山拱衛的北平,在地形上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後一點,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城內的歷史古蹟、基礎設施都保留完好。種種優勢匯聚到一起,讓北平從11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中國的北京。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候選城市,北京脫穎而出是因為歷史?
    一個朝代或國家建立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首都,古代稱為「國都」,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比如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長安。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成為首都候選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
  • 1949年,共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商朝時都城在亳(今商丘),後西遷囂(今鄭州)。西周和東周都曾定都洛陽,秦朝時定都鹹陽,漢朝都城在西安,三國時期魏都洛陽、陪都許昌,吳都建業(今南京),蜀都成都。從元朝到清朝,都城都定在了北京,民國時期動蕩不安,起初在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定都成為了一件首要任務。
  • 1949年選首都時,候選城市有11個,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近代時,我國首次使用"首都"這一稱呼是在建立民國政府的時候,那時第一座首都城市便是南京,從此以後,我國就一直沿用此叫法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所有國人來說,確定首都是當時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當時共有11個城市進入候選名單,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將首都定為了北京,這其中到底藏下了什麼重要原因呢?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每一個王朝在新生之後都會建立都城對於我們新中國而言也是一樣的,就在1927年的時候,國民政府所選擇的都城在南京。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
  • 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定在了北京?
    北京,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心嚮往之的首都,而北京這個城市也因為共和國首都的身份而更加熠熠發光。 在1949年建國時,一共有11個城市是首都的候選,分別是北京,哈爾濱、西安、延安、開封、洛陽、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而最後之所以選擇北京,是有全面的考慮的。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而在開國之初,北京尚未成為新中國的首都,與其共同競爭的還有其他10個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實力非凡,極有可能分分鐘就將北京擠掉。當時,上海、南京、延安、哈爾濱、西安、洛陽、重慶、成都、開封、廣州、北平(北京)都是候選城市,最後只有北京勝出。那麼,北京有哪些優勢,才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其他的地方又有哪些優缺點?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民國時候,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對首都應該建立在哪裡有過非常詳細的論述,當時孫中山是這麼說的:「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看好的首都地點有三個,分別是南京、蘭州還有新疆的伊犁。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篩選首都之時,總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偏偏就定了北京?
    02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篩選首都同樣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參選,但是最後卻偏偏就定了北京,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11個候選城市分別是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以及北京,其實這些城市每個都有獨特的魅力,其中很多還是歷朝歷代選定過的都城。那麼,他們究竟都有什麼優勢呢?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六個候選城市中,北京有怎樣的優勢被選定
    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北京、開封和洛陽,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1949年9月27日,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建國時選首都,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唐朝初期著名詩人陳子昂在河北區留下的詩句,沒想到其身處的這片土地在幾千年後成為國家的首都。改朝換代必定首先進行選定都城,首都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關係到一個國家長遠的發展,需要從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考慮。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除四大古都外,鄭州、北京、開封、安陽、杭州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許多城市可以成為國家都城。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1個城市,作為首都的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什麼城市,為什麼北京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首都?這些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
  • 新中國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候選城市,但為何最後選擇了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與門面,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如今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首都在北京,可實際上在1949年選擇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作為候選,比如哈爾濱,南京和洛陽等,北京只是其中之一。那麼,為何領導最終會選擇北京呢?
  • 1949年建國時,我國11個城市競爭首都,為何最後會定都北京
    首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很多城市,都想成為國家的首都。1949年,我國建國時,選擇了11個城市為首都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為何到最後北平能脫穎而出,成為首都?
  • 1949年定首都,在11城市中毛主席最中意的是這座城,不是北京
    要問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哪裡?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答案是北京。不管是在學齡前的兒歌裡,還是在畫冊上,小朋友們早早就知道了這個常識。但是雖然我們都是自小就知道北京是首都,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麼新中國要選擇北京這座城市作為首都呢?當時有沒有別的城市作為候選呢?別的城市又為什麼落選呢?
  • 印尼四省獲邀推薦新首都,總統佐科:已從中確定三處候選地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5月7日說,目前已有三個地區成為印尼新首都的候選地址,印尼政府需要同相關機構磋商後才能決定新首都的最終地點。佐科說,三個候選地區將分別劃撥出8萬公頃、12萬公頃和30萬公頃的土地用於建設新首都。
  • 它曾是世界第一大城市,新中國備選首都,如今卻淪落成四線城市
    首都(National Capital City),又被稱為國都、都城,是一個國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象徵著國家主權,毫無疑問,首都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存在,故而選擇一個城市定都,得經過慎重的考慮。
  • 新中國選首都時,11座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而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從很多方面去考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等多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最後選定了現在的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其實,但是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廣州、上海、哈爾濱、西安、延安、成都、洛陽、開封、南京、重慶這十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