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定首都,在11城市中毛主席最中意的是這座城,不是北京

2020-12-06 清史留名處

要問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哪裡?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答案是北京。不管是在學齡前的兒歌裡,還是在畫冊上,小朋友們早早就知道了這個常識。但是雖然我們都是自小就知道北京是首都,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麼新中國要選擇北京這座城市作為首都呢?當時有沒有別的城市作為候選呢?別的城市又為什麼落選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

我們知道,解放戰爭進行到後期,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早就不敵我們這支人民的隊伍了。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看出大勢已去,他早就在心裡盤算著給自己找條退路。而與此同時,在1949年初,已經打開了大好局面的我們黨也在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時黨中央就在猶豫,究竟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哪裡。

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當時心目中的備選有西安、開封、南京、哈爾濱、北京等等十一個城市。這些城市全都有著輝煌的歷史,發展情況也都比較好,那麼為什麼毛主席最後決定,將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呢?

當時在毛主席的心目中,首選是哈爾濱。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就是哈爾濱當時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工業基地,那裡匯集了很多人。當時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十分友好,而且由於地理原因,哈爾濱尤其是以蘇聯人居多。當地的經濟和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是第一個原因。其次就是哈爾濱距離蘇聯很近,同樣因為中共與蘇聯關係友好,中國共產黨當時接收到了很多來自蘇聯的援助。

距離最近的哈爾濱自然有著先天優勢。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相繼解放城市的進程中,哈爾濱又是最先解放的大城市之一,更是中國共產黨當時在東北的政治中心。所以,毛主席甚至考慮將哈爾濱作為「特別市」,這就是為建都哈爾濱做準備了。

只不過,後來國民黨突然向東北增兵,以致於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毛主席不得不放棄了建都哈爾濱的想法,重新考慮。而且哈爾濱氣候也太寒冷了,想來以後也會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

第二個是歷史悠久的西安。從漢唐時,西安就是繁榮的城市。在解放前,西安就已經是個發展不錯的重工業城市。不過,王稼祥否定了這個城市,因為他認為西安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既然是歷史,那就是過去了。過去以農業發展為中心,現在以沿海城市為發展重心。過去長城就是邊境線,而現在長城只是中國的腹地,所以以西安為中心就顯得不那麼合理了,作為首都,顯然並不合適。他的說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因此西安也沒有被當選為首都。

再接著是同樣歷史悠久的南京。國民黨曾以南京為首都,在歷史上,很多人都說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可實際上,縱觀歷史我們就發現,建都南京的政權都不長久,無一例外都是短命王朝。這是有原因的,南京距離東南沿海太近,當時中國的海軍力量並不算很強,所以以南京為首都自然很難保衛。王稼祥將自己的想法陳述出來,毛主席連連點頭表示認同。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還有開封和洛陽。這兩個地方處於中原地區,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自然也是政權的核心。可惜當時的開封與洛陽都比較落後,經濟和工業發展都不太樂觀,而且又距離黃河很近,黃河水患時常發生,這些都使得這兩座城市不適合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最後,毛主席與王稼祥都選擇了北京。那時候,北京的名字還是北平。當時的北平位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又守住了東北與關內的咽喉之地,戰略位置緊要。而且北平距離蒙古也近,這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再加上明清都是以北平為首都,老百姓早已經習慣了,歷史沉澱也足夠了,所以,最終選擇北京作為我們國家的首都。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定在了北京?
    北京,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心嚮往之的首都,而北京這個城市也因為共和國首都的身份而更加熠熠發光。 在1949年建國時,一共有11個城市是首都的候選,分別是北京,哈爾濱、西安、延安、開封、洛陽、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而最後之所以選擇北京,是有全面的考慮的。
  • 1949年,共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西周和東周都曾定都洛陽,秦朝時定都鹹陽,漢朝都城在西安,三國時期魏都洛陽、陪都許昌,吳都建業(今南京),蜀都成都。從元朝到清朝,都城都定在了北京,民國時期動蕩不安,起初在南京,後遷北京,最後又回到南京,抗戰時期陪都重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定都成為了一件首要任務。
  • 1949年選首都時,候選城市有11個,為何最終定在北京?
    近代時,我國首次使用"首都"這一稱呼是在建立民國政府的時候,那時第一座首都城市便是南京,從此以後,我國就一直沿用此叫法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所有國人來說,確定首都是當時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當時共有11個城市進入候選名單,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將首都定為了北京,這其中到底藏下了什麼重要原因呢?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建國必須確定國家的首都,這時候毛主席和國家領導早已在甄選首都城市了。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就是1949年的時候,在選立都城的時候,為什麼確定國家的首都在北京呢?根據相應的了解,在當時除了北京之外,還有11個城市是備選城市,也就意味著如果當時沒有選定北京,那我們國家的首都很有可能就是剩下的這11個城市中的某一個。其實首都的位置選定在哪個地方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
  • 1949年篩選首都之時,總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偏偏就定了北京?
    事實上宋代的商業卻是非常發達,《青玉案》 中描繪的盛世繁華景象讓人心嚮往之,這與都城濃厚的商業氣息不無關係。但汴京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正是因為四通八達,所以一旦遭遇外敵入侵,會陷入無險可守的境地,後來的「靖康之變」就是明證。
  • 新中國選首都時,11座城市候選,為什麼最後選定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而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而選擇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從很多方面去考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等多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最後選定了現在的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但其實,但是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廣州、上海、哈爾濱、西安、延安、成都、洛陽、開封、南京、重慶這十座城市。
  • 1949年確定首都時,全國共有11個城市候選,分別是哪幾個
    自1949年9月21日起,中國各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代表共662人,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各項重要事宜,例如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中國的正式名稱,以五星紅旗為國旗、暫時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並且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六個候選城市中,北京有怎樣的優勢被選定
    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任務就是選都城,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北京、開封和洛陽,這些城市各具特色,各有優勢,1949年9月27日,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但最終選定北京之後,許多人為此感到好奇,為什麼是北京呢?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後選定了北京?
    引言「薊城通漠北,萬裡別吾鄉」。春秋時期,燕國曾薊城(如今的北京)立都;時隔1000多年後,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又先後在這裡建立都城,讓其在中國的地位變得更加穩固。古代,君主所居住的地方或城市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為首都,隋唐之後甚至出現四五個首都的現象,它們就是這一論點的最好佐證;如今,首都不再有君主居住,但依然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涉及到國家的命運和發展。古代對於首都的選擇,考慮到的因素是綜合的,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統治所帶來的輻射影響、安全程度和對國家發展的影響等,如秦孝公遷都和北魏孝武帝遷都等都考慮到這些因素。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候選城市,北京脫穎而出是因為歷史?
    一個朝代或國家建立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首都,古代稱為「國都」,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比如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長安。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一共有11個城市成為首都候選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
  • 1949年毛主席曾考慮這5個城市作為首都,首選不是北京,卻是此地
    1949年初期,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特別是「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的解放,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已定,隨後蔣介石的部隊陸陸續續開始撤退到臺灣,而此時的毛主席心中早已有了建立新中國的想法,只是還有一個問題,心裡一直沒考慮好,那就是新中國定都在哪裡。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它的優勢在哪裡?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基本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解放全中國也是指日可待,新中國籌建工作也提上日程。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不過這三個城市要求的國力不一樣,南京是其中所需實力最低的,接下來是蘭州,最後則是伊犁。而民國時期的都城選擇也正是聽取了孫中山先生的意見,最終確定在了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
  • 為何選北京作為首都?毛澤東和王稼祥曾有過這番對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終於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新的時代。 新中國定都在北京。
  • 為什麼北京是首都?競爭對手不下十個,南京差點成功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擺在領導人面前,選擇哪座城市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定都是一項關乎國本的事情,不可草率,當時紙面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洛陽、西安等等城市都曾成為過候選。
  • 我國第一個被叫做北京的城市,不是現在的首都,而是這座千年古城
    北京位於我國河北省的腹地,是我國現在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等中心,經濟非常發達,面積不大,但這裡聚集了我國許多高校清華、北大等世界知名企業,每年都有無數年輕人來這裡 北京在他的歷史文化和地位上成為了世界大都市,但歷史上中國第一個被稱為北京的城市不是現在的首都北京,而是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是千年古城
  • 1949年選首都時,我國11個城市入選了,為何最後定都北京
    除四大古都外,鄭州、北京、開封、安陽、杭州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許多城市可以成為國家都城。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1個城市,作為首都的備選城市,這11個城市分別是什麼城市,為什麼北京最終會脫穎而出,成為首都?這些城市分別是北平,哈爾濱,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南京,廣州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