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哪裡?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答案是北京。不管是在學齡前的兒歌裡,還是在畫冊上,小朋友們早早就知道了這個常識。但是雖然我們都是自小就知道北京是首都,那大家又知不知道為什麼新中國要選擇北京這座城市作為首都呢?當時有沒有別的城市作為候選呢?別的城市又為什麼落選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
我們知道,解放戰爭進行到後期,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早就不敵我們這支人民的隊伍了。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看出大勢已去,他早就在心裡盤算著給自己找條退路。而與此同時,在1949年初,已經打開了大好局面的我們黨也在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時黨中央就在猶豫,究竟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哪裡。
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毛主席當時心目中的備選有西安、開封、南京、哈爾濱、北京等等十一個城市。這些城市全都有著輝煌的歷史,發展情況也都比較好,那麼為什麼毛主席最後決定,將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呢?
當時在毛主席的心目中,首選是哈爾濱。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就是哈爾濱當時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工業基地,那裡匯集了很多人。當時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十分友好,而且由於地理原因,哈爾濱尤其是以蘇聯人居多。當地的經濟和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是第一個原因。其次就是哈爾濱距離蘇聯很近,同樣因為中共與蘇聯關係友好,中國共產黨當時接收到了很多來自蘇聯的援助。
距離最近的哈爾濱自然有著先天優勢。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相繼解放城市的進程中,哈爾濱又是最先解放的大城市之一,更是中國共產黨當時在東北的政治中心。所以,毛主席甚至考慮將哈爾濱作為「特別市」,這就是為建都哈爾濱做準備了。
只不過,後來國民黨突然向東北增兵,以致於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毛主席不得不放棄了建都哈爾濱的想法,重新考慮。而且哈爾濱氣候也太寒冷了,想來以後也會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
第二個是歷史悠久的西安。從漢唐時,西安就是繁榮的城市。在解放前,西安就已經是個發展不錯的重工業城市。不過,王稼祥否定了這個城市,因為他認為西安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既然是歷史,那就是過去了。過去以農業發展為中心,現在以沿海城市為發展重心。過去長城就是邊境線,而現在長城只是中國的腹地,所以以西安為中心就顯得不那麼合理了,作為首都,顯然並不合適。他的說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因此西安也沒有被當選為首都。
再接著是同樣歷史悠久的南京。國民黨曾以南京為首都,在歷史上,很多人都說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可實際上,縱觀歷史我們就發現,建都南京的政權都不長久,無一例外都是短命王朝。這是有原因的,南京距離東南沿海太近,當時中國的海軍力量並不算很強,所以以南京為首都自然很難保衛。王稼祥將自己的想法陳述出來,毛主席連連點頭表示認同。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還有開封和洛陽。這兩個地方處於中原地區,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自然也是政權的核心。可惜當時的開封與洛陽都比較落後,經濟和工業發展都不太樂觀,而且又距離黃河很近,黃河水患時常發生,這些都使得這兩座城市不適合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最後,毛主席與王稼祥都選擇了北京。那時候,北京的名字還是北平。當時的北平位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又守住了東北與關內的咽喉之地,戰略位置緊要。而且北平距離蒙古也近,這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再加上明清都是以北平為首都,老百姓早已經習慣了,歷史沉澱也足夠了,所以,最終選擇北京作為我們國家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