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珠海市鬥門區聯合富山工業園,依法對赤鼻島及其周邊海域非法漁業設施進行集中清理整治,經初步核定,蠔類養殖海域面積6020畝,其中蠔樁約1842畝,浮排約4178畝。清理行動順利有序開展,整體將於近期清理完畢。
鬥門區高度重視此次清理行動。區委副書記、區長、區近海水域亂象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馬洪勝,富山工業園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家平等來到現場,督促指導清理行動。經勘察核查統計,鬥門區近海水域蠔類養殖分為浮動蠔排養殖和蠔樁養殖,其中蠔樁約1842畝(共108個排,分別由10940根蠔樁組成),浮排約4178畝(約300組),主要設施類型有定蠔排、木質蠔樁以及部分定置網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清理行動共出動300多名執法人員,12臺勾機、4臺吊車和4臺拖船,在確保作業區域安全可控的情況下,依法對非法漁業設施進行清理,同時對清理全過程進行錄像取證。
此外,由水務、漁政、海警、港口海事、城市管理等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對陸域周邊、近海水域劃定警戒區域,對清理現場進行清場,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按照計劃安排,此次清理行動選取蠔排為首批集中清理養殖設施,其後清理定置網,最後清理固定蠔樁,預計需要數天清理完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海域屬於國家所有,佔用使用沿岸海域灘涂,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進行水產養殖,辦理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未經批准或超過使用權期的,屬非法佔用海域行為。
在鬥門區赤鼻島及其周邊海域,不少養殖戶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權或辦理有效的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情況下,擅自非法佔用全民所有水域,設置漁業設施從事養殖生產。為此,廣東省漁政總隊珠海支隊今年4月14日發出通告,責令相關養殖戶自行拆除相關海域非法養殖設施和蠔樁、蠔排、漁排等水上構築物,告知其逾期不自行清理拆除的,鬥門區人民政府、富山工業園將聯合相關執法部門依法清理,並保留追究相關當事人法律責任的權利。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