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建成後,下遊的魚是如何遊上大壩的?今天算長見識了
水的問題一直都是我國古代每個朝代都必須要克服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對農業造成嚴重的問題,而古代技術有限,對生態的影響也比較小。而到現代一座座大壩在河道中升起,就阻絕了上下遊的魚類的流動。
剛開始時對生態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現在基本上都解決了這一問題,大家知道大壩建成後魚類是怎樣過去的嗎?對於一些小型一些的大壩的話通常都是修建一些比較小型的魚道就可以了。
也就是在大壩的一側修建一條類似水溝的地方。如果坡度陡一些的話饒遠一點增加長度,然後就可以把魚引誘到這條道的口子處,魚就可以順著魚道慢慢的溯遊到上遊地區,而上面的也可以順著這條魚道滑到了下面的這些地區。
而對於一些稍微大一點的大壩,也就是稍高一點的水壩就會使用魚池的這種方式。其實和魚道也差不多,只是前者比較簡單一些,後者在魚道中間有一個個小池類的地方,魚遊到中途可以緩一緩然後又接著下一級。
如果是比較大的或者很高的那種用魚道就不太適合,因此需要用升魚的機器進行提升,和升船的那種差不多,把魚誘到水箱裡面以後就加水使水位提升,提到上遊差不多高度的時候就把開閘把魚全部放出去。
大壩雖然能夠給我們生活提供很多方便,發電養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注意生態系統的保護。
圖片來源網絡,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