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的水位落差110米,下面的魚是如何遊到上遊的?

2020-12-11 黑洞先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因此不同地區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進行發展,三峽水電站的建立就是基於巨大的水位落差。在當今世界上,說到水電站一般繞不開三峽水電站,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工程量最大、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同樣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從1994年開始動工,到2006年正式竣工,三峽水電站歷時12年最終建成。

三峽水電站的主要功能是發電,根據統計每年從三峽水電站輸送出來的電量超過1000億度,佔全國每年發電量的3%左右。這些由三峽水電站產生的電能不僅輸送到長江下遊地區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還輸送到了廣東、廣西等10個省市。然而如此惠民的工程也存在問題,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三峽的生態問題。

當三峽大壩建立起來後,就相當於將該生態系統一分為二。而且大壩的蓄水高度為160多米,大壩下遊的水位只有60米左右,那麼下遊的魚如何洄遊到上遊去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魚類要洄遊。在三峽大壩未建立起來之前,那裡的生態是一個整體。大壩建立起之後,生態被一分為二,導致兩個生態系統的生存空間有限,因此有些魚類為了尋找食物鋌而走險去洄遊。

除此之外,也有魚類洄遊是為了產卵,因為下遊水域的含鹽度要比上遊高一些,因此為了讓魚卵的生存率更高一些,一些待產的魚通常選擇逆流而上。還有些魚類對水溫十分敏感,一旦季節變化引起了水溫變化,它們就會往更加合適的上遊遊去,這就是所謂的「越冬洄遊」。由此看來,大壩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生態情況,難道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嗎?

並非如此,設計師正好考慮了魚類洄遊的問題,在大壩的兩邊設計了供它們洄遊的通道,這些通道被稱為「魚梯」。從外形上來看,魚梯和住宅樓的樓梯相似,只不過魚梯的坡度要緩得多,而且每隔一定的距離會出現提供休息的地方。但是在魚梯建立之後,大壩投入使用之後,生態專家發現依然很少有魚類能通過魚梯洄遊到上遊,因此不得不採用人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生態問題。

為了避免長江流域魚類多樣性的減少,該區域已經建立起了自然保護區、馴養救護中心,並有節律地人為製造洪峰以及養殖放流。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壩建成對長江流域造成的生態問題,但至今有些生態問題仍然存在。根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大壩建立之前該流域存在108種魚類,大壩建成之後至少有40種魚的種群數量出現了減少現象。

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一概否定三峽大壩的存在意義,畢竟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遊的魚怎麼洄遊到上遊去呢?
    三峽大壩迄今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設計的正常蓄水位為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年發電量在1億度左右,在發電、調蓄洪水、航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壩的下遊水位60米左右,所以三峽大壩的落差達到了110多米,通過水體的高度差,可以達到利用水的勢能進行發電的目的,不過這種落差對於魚的活動來說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季節性洄遊的魚類,之前可以沿著江水逆流而上,修建了大壩之後,這些魚兒如何遊得上去呢?
  •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遊的魚如何完成洄遊?難道一直分居兩地?
    三峽大壩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也是三峽大壩旅遊區核心景觀。大壩年發電量約為1000億度,佔全國總發電量的3%左右,更是為下遊提供了有效防洪措施,很難想像這是人工工程。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我們大家都知道,很多魚類在一定的時節會選擇逆流而上,一方面,魚類通過洄遊能擴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上遊水質較請含鹽度比較小,適合魚類繁殖,更有利於吸收氧氣。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
  • 這個AAAAA級景區落差100多米,下遊的魚兒是如何遊到上遊產卵的?
    小編記得自己特別小的時候,村裡邊有時還是會停電的,有時要停電好久,而後來停電的次數是越來越少了,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它也成為了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它還可以防洪、蓄水、發電等。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是怎樣通過的?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三峽大壩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它全長三千多米,僅僅是前期投資就達到了近千億元人民幣,完工後的三峽大壩上下水位落差竟然達到了113米,那麼大壩落差這麼大,船隻是如何通過的?其實船隻之所以能夠通過三峽大壩,核心技術就是船閘。
  • 為什麼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還能通過,究竟是怎樣通過的?
    導語:為什麼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還能通過 ,究竟是怎樣通過的?自從三峽大壩建成後,對周邊地區帶來了數不清的利益。現在三峽大壩本身不僅是優秀的水利工程,更對周圍的航運事業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大型船隻在經過三峽大壩的時候,往往需要依賴大壩本身的結構高度的落差。大壩本身具有100多米左右的高度差,那麼這些大型的航運船隻在經過三峽壩的時候又是怎樣通過的呢?一般來說船隻經過這些大壩的時候,需要依賴大壩開關閘口來實現通行的目的。
  • 三峽大壩高185米,過往船隻是如何翻越大壩的?
    三峽大壩是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境內,壩頂高程185米,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其氣勢宏大,真正的做到了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三峽一般指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裡,分為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 三峽大壩迎175米最終水位 專家考證30餘年(圖)
    三峽大壩建成後,隨著水位的不斷上升,到如今,從大壩到重慶的600多公裡江段,變成了1000多平方公裡的巨大湖泊,險灘變通途。  三峽水庫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蓄水後提高到4到5倍,庫區船舶單位馬力拖帶量提高了1倍多,船舶單位平均能耗降低了20%以上。
  • 《中餐廳4》遊長江,千噸遊輪過三峽大壩,是爬樓梯還是坐電梯?
    第一期節目嘉賓就坐船穿越了三峽大壩,從節目的剪輯來看,好像沒用到幾分鐘,但實際上,整個穿越過程長達40分鐘之久,是不是挺好奇的。今天就來講一講輪船是怎麼通過三峽大壩的。《中餐廳4》長江之旅輪船如何通過三峽大壩?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航運非常重要,三峽大壩的修建阻斷了長江河道,抬高了水位,上下遊水位差甚至高達100多米。為了讓輪船可以順利通過大壩,工程師們可謂是煞費苦心。
  • 中國三峽大壩最大水電站位於宜昌上遊。風景也特別的與眾不同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頂高程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洩洪深孔洩洪。
  • 三峽大壩高1983米,大壩裡的魚要怎麼越過去?不得不服設計師!
    三峽水電站是中國著名的基礎建設工程,建成至今已經有14年的時間了,卻依舊無法撼動這個超級工程的影響力和作用。可以說三峽大壩無論是在水力發電方面,還是防洪抗澇方面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可如此宏偉的一個工程卻存在著一個問題。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是怎樣通過三峽的,這回真的開眼了!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是怎樣通過三峽的,這回真的開眼了!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三峽大壩作為我國的水利工程,它的存在是備受矚目的,而我們的三峽還有防洪運用的作用,不少人對此感到好奇的就是三峽大壩落差113米,輪船是如何通過三峽的,這回真的開眼了。我國的工程師在建設之初是已經將其考慮進去了,而確實還提出了好幾個解決方案,首先第一個就是利用這裡的船閘遭災。
  • 大壩建成後,下遊的魚是如何遊上大壩的?今天算長見識了
    大壩建成後,下遊的魚是如何遊上大壩的?今天算長見識了水的問題一直都是我國古代每個朝代都必須要克服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對農業造成嚴重的問題,而古代技術有限,對生態的影響也比較小。而到現代一座座大壩在河道中升起,就阻絕了上下遊的魚類的流動。
  •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意味著什麼?(圖)
    按照工程進展,5月20日,三峽大壩達到海拔185米的設計高程,全線建成。汛後,三峽水庫蓄水至156米,達到初期蓄水水位,防洪調節庫容增至110億立方米,可以攔蓄上遊洪水,減少下洩,幫助荊江河段解危,使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提前二年實現。
  • 三峽總公司稱蓄水讓三峽大壩移位6.69毫米(圖)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特派記者 劉佔良) 從9月20日開始,經過了漫長的37天等待,三峽壩前長江水位終於逼近了「156」這個令人激動的刻度線。昨日上午9時48分,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在三峽總公司工程建設部宣布:三峽水庫成功實現156米蓄水目標!
  • 水電站大壩是如何實現防洪洩洪的
    水電站所有的建築物都有其特有的功能,它們可以用於攔截河流、集中落差、形成水庫,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水電站大壩、水閘擋水等。  下面主要分析拱壩、重力壩。  拱壩是建築在峽谷中的攔水壩,做成水平拱形,凸邊面向上遊,兩端緊貼著峽谷壁,通常壩身還有洩洪孔、導流孔。  世界十大拱壩工程分布在亞洲、歐洲兩大區域。中國在十大拱壩上佔據五個席位,分別為:錦屏一級壩(壩高305米)、小灣壩(壩高292 米)、溪洛渡壩(壩高285.5米)、拉西瓦壩(壩高250米)、二灘壩(壩高240米)。
  • 三峽水庫容積有多大?如果三峽大壩一直洩洪,水放光需要用幾天?
    而且由於汛情嚴峻,受上遊嘉陵江流域和三峽水庫區間強降雨的影響,為了調整水庫水位騰出防洪庫容,發揮三峽水庫攔洪削峰的作用,按長江防總調度,7月22日三峽大壩今年首次開啟兩個洩洪深孔洩洪,使得江水通過洩洪深孔快速下洩
  • 中國造的世界上「最高」大壩,超過三峽大壩,3000米太瘋狂
    最讓外國人佩服的是,除了新的四項發明,那是中國的基礎設施,近幾十年,中國人建設了各種各樣的超市項目,外國人稱中國為基礎設施狂魔, 中國三峽大壩早就震撼了全世界,一山高於一山,中國又在工作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三峽水庫, 因為很有名,大部分人都知道, 那是非常智慧和利民的工程,除了防洪
  • 三峽大壩自駕遊旅遊攻略,帶你玩轉三峽大壩
    經常有很多人去到三峽大壩,不知道怎麼遊玩。那麼今天我們將帶著大家全方位,360度去遊覽三峽大壩。三峽大壩屬於全封閉式管理的景區,所以自己的車是開不進去的,只能乘坐景區的換成車。不過景區的換成車是滾動發班,但是班車很多,除非周末或者節假日需要排隊等候,大部分時間是不需要等待太長時間的。
  • 【三峽大壩旅遊區】
    因為地處大壩的下遊,使得這裡成為與三峽大壩全景留念的絕佳場所,遊客都喜歡在這裡以大壩為背景拍照留念。罈子嶺景區是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也是三峽壩區最早開發的景區,於1997年正式開始接待中外遊人,因其頂端觀景臺形似一個倒扣的罈子而得名,該景區所在地為大壩建設勘測點,海拔262.48米,是觀 賞三峽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不僅僅能欣賞到三峽大壩的雄渾壯偉,還能觀看壁立千仞的"長江第四峽"雙向五級船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