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亭,位於兵諫亭和晚照亭之間,取國共合作日月同輝之意。內簷彩繪驪山各主要景點圖案,讓遊人在休息的同時,感悟驪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捨身崖,在綠閣東側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頂部為6平方米的平臺,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猶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捨身崖」三字。清人周燦《遊驪山東繡嶺記》云:「敬虛和尚易其名曰護生崖。」兩保俱佳,姑妄存之。
翠蔭亭又名翠雲亭,唐華清宮著名景點。宋朝李埏有絕句讚譽「一別驪山歲已深,林花依舊繡嶺岑,歸尋當日新開路,隱約苔痕下翠蔭。」
達摩洞,烽火臺北面約200—300米處,有一深5米,高2米,寬3米的洞穴,這個洞相傳乃是印度佛教達摩的弟子鎮山王在此鑿洞苦修,人稱達摩洞。
雞上架,從石甕水潭處攀援西行,到雞上架。這裡是從東繡嶺通往西繡嶺的一段險道。遊人到此,手足並用,盤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秤錘石,從石翁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塊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狀如秤錘的大石頭,千百年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大洪水,它卻穩穩地站在谷底,巋然不動。傳說此石為「二郎神楊戩」稱驪山的秤錘,故稱之「驪山秤錘石」。
牡丹溝,從飲鹿槽向西,即是一條深溝大壑,當地人叫它牡丹溝。溝中有泉,名曰「美泉」。據說,用這股美泉澆灌的牡丹,花色特別嬌豔。唐玄宗喜歡牡丹,他曾經在牡丹溝開闢牡丹園,由當時精通園藝的花師宋單父培植。據《花經》記載:「種花萬本,色樣各殊。」當年繁盛情景,可想而知。
飲鹿槽,在今朝元閣西一片平地,有一長300釐米,寬92釐米,高56釐米的大石槽,相傳為唐時馴鹿飲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騎是長生鹿,按此說,或為當年老君飲鹿的石槽,或為後人附會傳說所造。《津陽門詩》有「長生鹿瘦銅牌重」句,「飲鹿泉邊春露」句,可知唐時驪山馴鹿是實。
舉火樓,位於石翁寺西側,驪山西繡嶺烽火臺,其結構是磚木建造的兩層古式樓房,與東繡嶺石翁寺隔谷相望,遠眺舉火樓懸於絕壁之處。相傳這是周幽王所建「離宮」,與褒姒避暑之處,也是周幽王發布軍令,以舉火為信號,命令烽火點燃的指揮臺,故得名舉火樓。
三元洞坡下碑林,是1998年為日本已故著名漢學書法家石橋犀水、藤田贊陽、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書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塊石碑,有行、草、隸、篆、楷等字體。碑林的建立為中日兩國書法藝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場所, 而且可以看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源遠流長。
長生殿遺址,也叫集靈臺,在今晚照亭東,是唐華清宮的主要建築之一。本來是王宮、大臣們去朝元閣朝拜前齋戒和沐浴的地方,後來成為唐明皇與楊貴妃休閒避暑之地。它的馳名也在於《長恨歌》中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紀那段天寶愛情軼事。
兵諫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玲來陝,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此期間,張、楊兩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這座兵諫園是2001年為紀念「西安事變」65周年時建造,陳列有當年「西安事變」時的兵器實物。 1936年12月12日,在臨潼和西安響起了一片激烈的槍聲,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將軍聯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稱「雙十二事變」。
金沙洞,是唐玄宗和楊玉環在驪山的一個秘宮,俗稱幽洞,是他們避開眾人獨自秘密會聚的一個山洞。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書生劉瑞五探奇冒險,從而揭開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楊貴妃及眾宮娥的白玉雕像,楊貴紀靦腆羞澀,唐玄宗含情脈脈,無不栩栩如生。金沙洞,是一代封建帝王風流天子的幽宮,亦是一代皇朝歷史的寫照。
石甕寺,石甕寺是唐代名剎。坐落在臨潼驪山石甕谷東側的東繡嶺山腹之中。寺前有綠閣,壁有紅樓,今殘址猶存。相傳,唐代開元年間,因唐玄宗崇道,在驪山西繡嶺建造了長生殿、朝元閣;楊貴妃信佛,亦在東繡嶺修建了石甕寺。寺內佛像全是當年國手製造的。據《津陽門詩》註:「開元中,以造華清宮餘材修繕,佛殿中有玉石像,皆元伽兒之制。能妙纖麗,曠古無儔。
石甕谷,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山勢險峻,溝大谷深。古語云: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衝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谷。谷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
老君殿,在半山腰,系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有詩描寫:「行盡江南樹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揚作雨聲。老君殿始建於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相傳唐玄宗遊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降聖閣」又稱「朝元閣」。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傑作,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像力。後經「安史之亂」,華清宮被焚,這精美的石雕藝術品的正身和蓮花座均被燒裂,雙手被道人盜走,其後,刻木手嵌於腕下,現玉像保存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這裡,還有老君殿門前由楊貴妃與唐玄宗親手種下的並蒂皂角樹,它們是楊貴妃和唐玄宗悽美愛情的永恆見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中的這句名詩一直被後人傳頌。
老母殿,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鍊石補天,勞苦而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
遇仙橋,位於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甕谷中,這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谷感其風景幽美,宿於石甕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歷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三元洞,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裡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窯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宮、地宮、水宮-(玉皇大帝、土地爺、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裡吹,故稱為三元洞。遊客登山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驪山屬於大傾角斷層巖,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於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近年來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採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鳥語林,風景如畫的驪山西繡嶺,這裡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每到季節,花木爭奇鬥豔,自然景色蔚為壯觀。東覽兵馬俑,俯視華清池,攜手明聖宮,背倚烽火臺、天文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明聖宮,位於驪山西繡嶺老母殿南側,始建於1992年,是臺灣道教徒、著名愛國人士顏武雄等人為報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觀,表達了臺灣同胞認祖歸宗、渴望回歸的愛國之情。明聖宮佔地面積60餘畝,共有殿堂房屋300餘間。宮內有三清殿、仙祖殿、靈觀殿等景觀,分別供奉著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宮大帝、謝映登仙祖和護法神王靈宮。
晚照亭,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這座重簷鑽尖頂方亭就是取「驪山晚照」之意,建於1981年,從這裡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據記載,每當雨過天晴,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落日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層迷人的桔紅色,更顯得流光溢彩、嫵媚動人,有緣人才得一見。關於驪山晚照有兩首詩最為著名,一首是明代詩人劉儲秀所寫「由來驪山多奇峰,一望嵐光翠且重。復此斜陽相映處,紅雲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士朱集義所寫「幽王遺沒舊荒臺,翠柏蒼松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
喜歡本文的親們,請在頁尾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