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一、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是鄭州市委、市政府落實省委、省政府「文化興省」戰略,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大決策,對鄭州市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加強嵩山歷史建築群保護工作,提高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

  2、進一步提高和鞏固我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八大古都的地位和知名度,改善我市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城市形象,促進我市文化、經濟對外交流和對外開放,促進我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3、有利於加快我市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市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有利於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通過申遺,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城市規劃和建設水平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城市面貌將煥然一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共處。

  5、申遺工作將大大提高市民文物保護意識。

  二、嵩山歷史建築群的價值

  自漢朝開始,嵩山歷史建築群經過兩千餘年來的發展,凝聚著具有深遠、廣泛影響的文化傳統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築藝術,綜合體現了我們東方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明,在禮制、宗教、科學、教育及文化藝術上均表現出突出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1、禮制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禮制建築以漢三闕和中嶽廟為代表。中國古代帝王政權為證明皇權的正統,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將單純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轉化為禮制規範,於是產生了與一般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築不同的禮制文化和禮制建築,並影響至東亞地區的文化乃至全世界。

  2、宗教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宗教建築以嵩嶽寺塔、少林寺建築群、會善寺為代表。這些建築本身即是各個歷史階段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如佛教寺院的總體布局之變化,從早期以塔為中心發展到塔處於大殿前後,又發展為以殿堂為核心,塔位於寺院之外。這些寺院的不同時期建築技術的變化、藝術風格的演變也都歷歷在目。

  3、科技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科技建築以觀星臺和嵩陽書院為代表。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體現著天文史上早期最傑出的成就,具有科技史、建築史上獨特的歷史地位。觀星臺建築群中還有唐代豎立的「周公測景臺」的石表,並與周公廟、帝堯祠結合在一起,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古人心目中把嵩山作為文化發祥地的認識,以及作為「天地之中」的觀念和信仰。

  嵩陽書院初名嵩陽寺。建築形式有歇山式灰筒瓦頂和硬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房屋,古樸雅致,大方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風格獨具。

  4、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及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是中國磚石建築發展的實物見證,鑑於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佛塔、墓塔、天文臺、廟闕等磚石建築不但數量多,而且建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建築材料精良,建築技藝高超,代表了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發展的水平,是古代塔、闕、臺(天文臺)等磚石結構建築的傑作範例和彌足珍貴的實物例證。

  三、嵩山歷史建築群的基本概況

  嵩山歷史建築群,分布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周圍,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等8處11項歷史建築。

  1、太室闕和中嶽廟

  太室闕是中嶽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太室闕鑿石砌成,分結構相同的東西兩闕。闕身的畫像內容有車騎出行、馬戲、倒立、鬥雞、舞劍、人捉鴟鴞、鯀、樓閣、羊頭、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藝術風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創作上的輝煌成就。

  中嶽廟位於嵩嶽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始建於秦(前220~前207年)。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劉徹遊嵩山時,令祠官大加修建。現存廟制為明代所定,大部分為清順治至乾隆時按《工部營造則例》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嶽廟院佔地面積約117000餘平方米,是中國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現存殿宇、樓閣、宮亭、臺廊、碑樓等建築400餘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2、少室闕

  少室闕是少室山少姨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前後。其結構與太室闕基本相同,闕身保存較完整的畫像有60餘幅,內容主要包括車騎出行、宴飲、擊劍、狩獵、犬逐兔、馴象、鬥雞、蹴鞠、鴟鴞、羊頭、鹿、虎、鸛鳥哺雛、馬技、月宮、常青樹等。

  3、啟母闕

  啟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闕的結構和太室闕相同,闕身畫像內容主要有幻術、馬技、騎馬出行、雜技、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駝、雙蛇、日輪、龍、虎等。啟母闕在三闕中銘記保存最好,銘文為篆書,堂溪協撰寫,字體俊逸剛勁,具有較高的價值。

  4、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位於嵩山南麓,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年),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塔平面十二邊形,由基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高36.78米。嵩嶽寺塔系用青磚和黃泥漿壘砌而成,且灰縫皆不岔分,歷經1480多年的風雨侵蝕,不酥不鹼,堅韌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光輝典範。

  5、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

  少林寺常住院位於登封市區西北少室山陰五乳峰下,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敕建。東西寬120米,南北寬300餘米,佔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築多座。

  初祖庵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一座龜背形山丘上,是宋代少林寺僧人為紀念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建的紀念建築。庵院中軸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以及大殿後東側的聖公聖母亭、西側的面壁亭等。除大殿為北宋所建外,其餘皆為明、清以後重修。另有宋、金以後碑碣40餘品。

  少林寺塔林位於少林寺院西,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地。這裡座座古塔昂然聳立,千姿百態,形象各異,形似參天巨木,勢如茂密森林。塔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個朝代的古塔228座,有單層單簷塔,單層密簷塔,印度窣堵波塔和各種喇嘛式塔等。

  6、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其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所建離宮,魏亡改作佛寺;隋開皇年間(585~600年)賜名「會善寺」。唐代又建造了殿宇、戒壇和窣堵波,規模宏大,高僧輩出。五代後梁時曾一度廢毀。宋開皇年間(945~975年)再次重修佛殿。元、明、清均有整修。今寺範圍包括常住院、戒壇遺址、古塔及寺內碑碣等。

  7、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陽寺。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書院後,賜額更名為嵩陽書院。書院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現存清代建築25座。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有配房和西院敬義齋等建築。

  8、觀星臺

  觀星臺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北側,同周公測景臺、周公廟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東西寬37米,南北長150米,佔地面積5550平方米。觀星臺建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67~1269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

  嵩山歷史建築群,時間持續長、類型多,展現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藝術作品,連同其中豐富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構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景觀,代表著中國古老的文明傳統和突出科技、藝術成就,反映了其作為東方文明發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當今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巨大財富。其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應當受到全人類的珍惜和保護。

相關焦點

  • 河南嵩山少林寺等歷史建築群打包申遺 明年叩關
    嵩陽書院坐落在中嶽嵩山的懷抱之中。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在中國教育史上產生過獨特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盛唐到清初,書院教育制度一直延續1000餘年,歷史上很多的文化名人都與書院有關。
  • 聚焦: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專題)
    嵩山申遺曾「擱淺」西班牙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申遺曾經歷了一波三折。嵩山申遺很早,2002年,鄭州市啟動了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並於2004年成功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嵩山申遺經歷一波三折      在全國申遺熱中,嵩山申遺動議很早。      2002年,鄭州市啟動了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並於2004年成功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中西合壁 澳門歷史建築群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5年中國將把澳門媽祖廟、大三巴牌坊、鄭家大屋等十餘處古建築組成的「澳門歷史建築群」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建築向世人展示了澳門地區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新華社記者 袁滿 攝
  • 河南省有著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到底是怎樣的呢?
    河南省有著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在河南省中,具有5A旅遊景區的叫做龍門石窟,對此河南省名勝古蹟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河南省名勝古蹟有哪些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分布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周圍,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各類文物珍品6700多件。
  • 中國10大著名歷史古建築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讚嘆古人的智慧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中國已有50多項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中這10處歷史古建築群最為突出。1、明清皇宮明清皇宮也就是故宮,民間稱為紫禁城,是我國明清兩朝的皇宮。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於2005年7月15日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城區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價值概要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
  • 登封嵩山古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璀璨之光
    這組建築群就是在「天地之中」文化背景下而產生的。其建築種類之多、規格之高、歷史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舉世罕見。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 世界遺產及申報相關資料
    世界遺產的定義    1、文化遺產: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築群和遺址等。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獨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此景點無門票,既是世界文化遺產,又是世界級非遺,至今神秘莫測
    而就在這個天地之中的告成,神秘的觀星臺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核心建築。02世界雙文化遺產觀星臺告成觀星臺,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十二古天文臺之一。
  • 華山申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材料最快明年提交
    華山「申遺」力度不斷加大     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陝西省再也沒有景點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呼聲最大的華山「申遺」也起起落落,眼看鄰省一個又一個景點成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而華山卻仍然徘徊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大門之外。     西嶽華山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 外灘建築躋身世界文化遺產?
    也許這就是外灘被提議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撰稿/顧嘉健(記者)  申報的由頭  如果上海沒有外灘建築群,就好像北京沒有故宮一樣。外灘是上海無法缺少的象徵。  但是上海卻沒有像北京那樣,早早地(1987年)把故宮列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外灘建築群作為上海的經典標誌,世界知名,但一直以來,申報一事鮮有人提。
  • 澳門歷史建築群是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的傑作
    如果把建築物比喻為「凝固的音樂」,遊覽澳門的歷史建築群落,就如同在欣賞一場音樂盛會,既有西方交響樂的雄渾氣勢,又蘊涵著中國民樂的纏綿婉轉。「澳門歷史建築群可以被稱為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的傑出代表,」正在蘇州參加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何麗鑽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河南嵩山,中原歷史文化名山:武則天曾封嵩山為神嶽
    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河南古稱中原,黃河流域都是平原,然而你如果沒有去過河南你以為都是平原,但是河南確實大部分是平原,然而在中原大地上聳立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就是嵩山,嵩山是三山五嶽之一的一座名山,因為地處中原腹地、近代人都叫中嶽嵩山。
  • 世遺解惑:世界遺產申報誰說了算?
    原標題:世界遺產申報誰說了算 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7月2日在波蘭開幕。中國青海省可可西裡和福建省鼓浪嶼將分別申請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 最近幾年,時不時會看到某地準備申報世界遺產的新聞。「世界遺產」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生活中。
  • 恩施又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新進展!
    恩施又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新進展!「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29個節點城市正式籤署成立「萬裡茶道」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協力推動中、蒙、俄「萬裡茶道」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 中部地區低調省會,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內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中部地區低調省會,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內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一說到中部地區,人們最先想到的無疑是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六省。每一個省都有自己的省會,而且省會具有唯一性,在省內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享有耀眼的政策光環照耀。
  • 嵩山憑什麼成為世界的遺產?東西方文明在這裡完成了重組與對話 | 豫記
    在中國的五嶽中,中嶽嵩山以其博大的胸懷將儒釋道完美融合,孕育了儒學高光時刻的嵩陽書院、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聖地中嶽廟。嵩山,作為世界的地質公園和世界的文化遺產,完成了古老中華文明的重組,也正在承擔當今世界文明對話的使命。
  •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
    :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武當山古建築群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萬多間、400多處,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構成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 背景資料: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新華社北京7月8日專電(記者閻月凡)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是人類祖先和大自然的傑作,有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分別規定了定義。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城市建設領域有一句話,地方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