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的地理搖籃

2020-12-25 中國經營報

文/劉迎勝

欲了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就要先了解中國以外的其他文明中心。全世界公認人類文明有四大起源中心,即尼羅河下遊地區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遊(位於今巴基斯坦)文明及中國古代文明,其中三個分布於地中海東岸及南亞北部,只有古代中國文明位於東亞。

中國文明以外三個古代文明的生長發展地域,與東亞大陸比較,相似點是均處於水量充沛的河流兩側,適宜原始農業開發,原始人類以較少的投入,便能獲得最低限度賴以為生的生活資料。而其優於東亞大陸之處是氣候炎熱,沒有嚴冬,對於原始人類來說生存成本較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與印度河中遊的周邊,均為大片缺水的荒漠,使得這些文明中心呈現綠洲農業文明的景象,人口與經濟規模均遠小於東亞大陸。

在文明自身發展內在動力以外,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流,是經濟文化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相距較近,自古便有一定的聯繫。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與西亞相距也不遠,古人可循海道往來于波斯灣與印度河口之間,考古發現已證明,古印度河文明與西亞古文明彼此亦有來往。

作為東亞古文明起源地的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從大尺度地理看,遠離其他三個文明起源中心,從中國前往那些地方需要經過漫長的海路或陸路。這就意味著,東亞文明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封閉,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古代中國文明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周邊地區。

打開地圖看一下就可以發現,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雖然面向西太平洋,但中國海岸並非直接連接著西太平洋的浩瀚大海,而是瀕臨大洋的幾個邊緣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與南海。這些邊緣海以東,則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第一島鏈」,它們大致與東亞大陸的海岸線相向平行排列。從北往南數分別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北海道、九州、四國和本州等四個島),下面是琉球即衝繩,再下面是中國臺灣、呂宋列島(菲律賓和巴拉望群島)。

這些島嶼面積與東亞大陸相差懸殊,宜農區域與資源均十分有限。西太平洋島弧以東是浩瀚無際的太平洋,在造船與航海業尚未發達起來的上古時代,各島之間及各島與東亞大陸之間相互交通極為不便,不利於人員往來、物質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播,因而不足以支撐其獨立發展成有世界影響的文明起源中心。

中國古代文明所處的東亞大陸,北部遠離海洋,西太平洋帶來的暖溼氣流東南季風影響不到這裡,自然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因緯度較高,嚴冬漫長,是草原、荒漠與森林相間之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是東北大興安嶺與西北阿勒泰山之間的蒙古高原,即俗稱之大漠南北。由於地理條件不適於發展早期農業文明,這裡的居民們發明了建造流動居所「廬帳」的技術,馴化了牛、羊、駝等食草動物,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為業,兼營漁獵。這種流動的生活不利於從事技藝複雜的手工業。

以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為中心的東亞大陸,四季分明,是降水充沛的宜農自然環境。上古居民能以較少的人力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土地承載能力不但遠高於與之相鄰的北部荒漠草原地區,也因其面積比尼羅河下遊、兩河流域與印度河中遊的總和還要大,人口繁衍的速度遠高於上述三個古代文明起源中心,形成規模巨大的「人口—經濟」複合體。因此,以農耕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古代中國文明,是整個東亞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在東亞歷史、文化成長的長河中,數千年來它都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

中國文明所處的東亞大陸的中西部,是沙漠—綠洲與高原(青藏高原)區,也是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的自然分割區。這裡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自古人煙稀少。東亞大陸的南部,即華南至東南亞的鄰接區,為山嶺眾多的地帶,與黃河、長江下遊地區相比,陸路交通相對不便。東南亞半島以南的海中散布著數以千計的島嶼,即今印尼諸島,在航海業尚未發達的遠古時代,互相往來也不方便。

所以說,雖然東亞大陸從地圖上看,與歐洲、非洲相連,但本身因周圍海洋、荒漠、高原與山嶺的包圍,獨立發展起來的東亞文明,相對於其他三個文明中心而言,有很大的獨特性。

作者為南京大學榮退教授,歷任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史地平臺平臺長、清華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副會長等,曾三次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的海上、草原與遊牧/阿勒泰絲綢之路考察,並獲推舉為考察隊隊長,著有《從西太平洋到北印度洋——古代中國與亞非海域》《絲綢之路》等。

相關焦點

  •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克裡特島是希臘地區的第一大島嶼,它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但行政上卻屬於克裡特大區。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克裡特島被譽為愛琴海最南面的皇冠,這些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克裡特島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島嶼,島上最吸引人的就是風景各異的克裡特山脈,每年冬天,這裡便會被白雪覆蓋十分漂亮。這裡也是古代愛琴文明的發源地,據史書記載,這裡早在公元前2800年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並且隨後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 土耳其,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之一,被稱為「文明的搖籃」!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蘭教國家,全稱土耳其共和國,被稱為"文明的搖籃", 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是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有著6500年悠久歷史和前後十三個不同文明的歷史遺產。
  • 古希臘: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希臘人憑藉不出世的才幹締造了希臘奇蹟,為人類建造了精神家園,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的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搖籃。古希臘文明的分段第一階段:公元前2000-1200年,克裡特與邁錫尼文明時期。特洛伊戰爭就發生在邁錫尼文明時期。
  • 希臘|西方文明的搖籃
    希臘 | 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民主制度的發源地首倡自由與平等載入史冊的地名希臘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歷史可追溯至米諾斯文化時代,先後經歷克裡特文明、邁錫尼文明,特洛伊戰爭之後迎來荷馬時代,在這古老文明的發源時代,鍛造了古希臘人敢於冒險,銳意進取的探索精神,還孕育了西方民主制度,法制精神與法治理念,西方文學哲學與戲劇。理性思考的種子早已埋下,靜待其生根發芽。
  • 中國的地理中心在哪?中原是中心嗎?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 走遍歐洲之--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搖籃
    對於地中海很多學生都知道一些關於它的消息,著名的地中海氣候是所以地理氣候中最獨特的一種,這種氣候也只適用於地中海附近。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那麼這樣的地中海氣候是如何形成的,巨大的地中海附近圍繞著眾多國家,甚至在歷史上曾經是龐大的羅馬帝國的內海。
  • 地理環境這把雙刃劍,孕育了古希臘文明,也埋下了衰亡的禍根
    希臘是一個有著數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小島散布、海陸交錯的巴爾幹半島南端,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優美而又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優秀的古希臘文明,而且著名的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亞里斯多德等傑出人物都出生於此,且有著名的《伊索寓言》《荷馬史詩》等舉世聞名的著作。
  • 西方文明的搖籃:城邦雖小,文明卻非常發達的雅典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雅典成為古希臘眾多的城邦中最璀璨的一顆星球。如果說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泉,那雅典必然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發源地。一、女神之城雅典,美麗而高雅的城市,她名字的由來與"雅典娜女神"有著密切的關係。
  • 陶瓷、鄱陽湖和紅色搖籃,撐起了整個江西省博物館
    博物館由三幢獨立建築組成,從左到右依次是歷史館、革命館、自然館,江西省博物館全館共設十個基本陳列:生態鄱湖、紅色搖籃、古代文明、古代陶瓷、客家風情、名窯名瓷、革命鬥爭、江西地礦、海洋生物、恐龍世界。歷史館中一件件精美的珍貴文物再現了江西古代文明。
  • 克裡特島:文明的搖籃,度假的勝地.
    今天,它仍是希臘人口稠密的第一大島,人們來這裡追尋曾經的克裡特文明的遺蹟。 暢銷書《極簡歐洲史》裡寫到:如果我們去找哲學、藝術、文學、數學、科學、醫學以及政治思想的源頭,所有這些智識,都會把我們帶回到古希臘。
  • 表裡山河隱藏著多少獨特的人文地理秘密,它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搖籃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是發源於黃河流域,其實,更具體一點就是中下遊流域,就是幾字形右部的拐彎那一帶,即陝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還有河南與山西和山西交界的那一塊。我們現在都被稱為華夏兒女,我們現在認可的中華文明第一個朝代夏朝,其創立者大禹就是現在的運城人,他前面的兩個老大堯和舜也分別是臨汾人和運城人,後面的周朝,周的先人也是從運城到關中去的,所以,夏商周最早的三朝,有兩朝都是山西人創立的,只有商朝的成湯是河南人,當然,周人後面在關中生活久了,周朝也創立在陝西。
  • 文化漫步|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特點
    全世界文明的早期發展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其中中國的先秦文明和古希臘文明較為典型,而地理環境在兩大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及影響 古代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山多地少。希臘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悠長,形成了許多優良港灣。在愛琴海上,島嶼散布在各個地區,相隔大都不遠。
  • 王恩湧主講才齋講堂 闡述「文明與地理」
    5月19日晚,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前系主任王恩湧教授與師生共同探究了千百年來文明演化與地理環境差異之間的關係。此次講座是北大研究生院主辦的才齋講堂第十九講,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了此次講座。北向受到法蘭克的阻擋,東向為唐朝所扼,加之版圖上長條狀的地理形狀,阿拉伯帝國難以繼續擴大。於是在希臘、羅馬都已時過境遷之時,阿拉伯文明得以與東方的儒家文明並肩生輝。而中國北方蒙古人則帶來了遊牧民族的第三次衝擊。
  • 韓國慶州普門——韓國古代文明的搖籃!
    慶州是古代新羅王國的首都,也是韓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慶州是一座恬靜的城市。舉凡山地、溪谷,都有王陵、石塔、佛像、寺廟遺址。不赴博物館探古,只遊覽慶州古都,也就等於在探索古代燦爛文化的遺址,所以慶州也有「無圍牆的博物館」之稱。
  • 長春電影節"致敬搖籃"系列活動啟動
    電影節正式開幕後,「致敬搖籃」單元還將召開「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論壇、「長影之夜」等活動,增進業內溝通交流,為中國長春電影節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致敬搖籃」單元奏響「電影音樂季」 老中青三代長影人傾情助陣  28年來,中國長春電影節不斷前行,已發展成為中國電影人心中的一個品牌、一種情結和一份期待,而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長影,也為長春這座城市積累了豐厚的電影人文資源。
  • 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她是此生不可錯過的風景
    希臘地是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的南端的共和制國家,首都為雅典,自古以來,希臘就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與文明,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希臘聖託裡尼更是許多影視的取景之地。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2700多年前就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希臘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中海自然風光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希臘毋庸置疑是歐洲國家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 西藏苯教最大聖湖:古象雄文明的搖籃,常有野熊狐狸浪出沒
    但它的存在卻為世人揭秘了一個非常古老的高度發達的文明。公元五世紀以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存在一個有屬於自已語言和文字,文明高度發達的古象雄王國。今天藏族人的生活習慣也多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遺俗的影子。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自然環境即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制約人類創造文明的活動。
  • 巨大的橢圓星系,不太可能是科技文明的搖籃,而螺旋星系才可能!
    根據阿肯色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巨大的橢圓星系不太可能像之前認為的那樣是科技文明的搖籃。其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與2015年的一項研究相矛盾,該研究認為,理論化的巨型橢圓星系擁有能夠孕育先進科技文明行星的可能性,是銀河系等螺旋盤狀星系的1萬倍左右。
  • 地理環境及古希臘文明
    (1)政治文明:希臘被山巒和海島分割,各地區彼此相對孤立,有助於形成小國寡民的城邦,這種城邦才有條件建立全體公民參與的直接民主制度。伯利克裡(2)經濟文明:平原少,土地貧瘠,只適於種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農業的不發達刺激了古希臘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海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