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迎勝
欲了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就要先了解中國以外的其他文明中心。全世界公認人類文明有四大起源中心,即尼羅河下遊地區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遊(位於今巴基斯坦)文明及中國古代文明,其中三個分布於地中海東岸及南亞北部,只有古代中國文明位於東亞。
中國文明以外三個古代文明的生長發展地域,與東亞大陸比較,相似點是均處於水量充沛的河流兩側,適宜原始農業開發,原始人類以較少的投入,便能獲得最低限度賴以為生的生活資料。而其優於東亞大陸之處是氣候炎熱,沒有嚴冬,對於原始人類來說生存成本較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與印度河中遊的周邊,均為大片缺水的荒漠,使得這些文明中心呈現綠洲農業文明的景象,人口與經濟規模均遠小於東亞大陸。
在文明自身發展內在動力以外,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流,是經濟文化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相距較近,自古便有一定的聯繫。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與西亞相距也不遠,古人可循海道往來于波斯灣與印度河口之間,考古發現已證明,古印度河文明與西亞古文明彼此亦有來往。
作為東亞古文明起源地的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從大尺度地理看,遠離其他三個文明起源中心,從中國前往那些地方需要經過漫長的海路或陸路。這就意味著,東亞文明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封閉,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古代中國文明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周邊地區。
打開地圖看一下就可以發現,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雖然面向西太平洋,但中國海岸並非直接連接著西太平洋的浩瀚大海,而是瀕臨大洋的幾個邊緣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與南海。這些邊緣海以東,則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第一島鏈」,它們大致與東亞大陸的海岸線相向平行排列。從北往南數分別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北海道、九州、四國和本州等四個島),下面是琉球即衝繩,再下面是中國臺灣、呂宋列島(菲律賓和巴拉望群島)。
這些島嶼面積與東亞大陸相差懸殊,宜農區域與資源均十分有限。西太平洋島弧以東是浩瀚無際的太平洋,在造船與航海業尚未發達起來的上古時代,各島之間及各島與東亞大陸之間相互交通極為不便,不利於人員往來、物質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播,因而不足以支撐其獨立發展成有世界影響的文明起源中心。
中國古代文明所處的東亞大陸,北部遠離海洋,西太平洋帶來的暖溼氣流東南季風影響不到這裡,自然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因緯度較高,嚴冬漫長,是草原、荒漠與森林相間之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是東北大興安嶺與西北阿勒泰山之間的蒙古高原,即俗稱之大漠南北。由於地理條件不適於發展早期農業文明,這裡的居民們發明了建造流動居所「廬帳」的技術,馴化了牛、羊、駝等食草動物,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為業,兼營漁獵。這種流動的生活不利於從事技藝複雜的手工業。
以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為中心的東亞大陸,四季分明,是降水充沛的宜農自然環境。上古居民能以較少的人力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土地承載能力不但遠高於與之相鄰的北部荒漠草原地區,也因其面積比尼羅河下遊、兩河流域與印度河中遊的總和還要大,人口繁衍的速度遠高於上述三個古代文明起源中心,形成規模巨大的「人口—經濟」複合體。因此,以農耕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古代中國文明,是整個東亞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在東亞歷史、文化成長的長河中,數千年來它都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
中國文明所處的東亞大陸的中西部,是沙漠—綠洲與高原(青藏高原)區,也是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的自然分割區。這裡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自古人煙稀少。東亞大陸的南部,即華南至東南亞的鄰接區,為山嶺眾多的地帶,與黃河、長江下遊地區相比,陸路交通相對不便。東南亞半島以南的海中散布著數以千計的島嶼,即今印尼諸島,在航海業尚未發達的遠古時代,互相往來也不方便。
所以說,雖然東亞大陸從地圖上看,與歐洲、非洲相連,但本身因周圍海洋、荒漠、高原與山嶺的包圍,獨立發展起來的東亞文明,相對於其他三個文明中心而言,有很大的獨特性。
作者為南京大學榮退教授,歷任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史地平臺平臺長、清華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副會長等,曾三次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的海上、草原與遊牧/阿勒泰絲綢之路考察,並獲推舉為考察隊隊長,著有《從西太平洋到北印度洋——古代中國與亞非海域》《絲綢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