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大變法,留給了後人一個,無盡傷感的王朝的背影

2020-12-15 百家號

自宋朝建立以來,一轉唐朝開拓疆土的恢弘氣勢而為守內虛外的內卷政策實行中集權的強幹弱枝,本著加強中央權力的中心點來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結果宋朝雖然獲得了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文化上的繁榮。卻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最為突出的「三冗」問題即是其表現。然而宋朝自建立之初,自太祖即形成了一種祖宗之法後,歷朝君王都依照此種成法辦事。所以宋朝自草創之初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弊端,始終未能很好地得到糾正和根除。天長日久,愈演愈烈,各種矛盾不斷顯現。嚴重影響了整個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北宋建國至宋神宗趙項時,已歷經一百零八年。這百年來的積累,使得大宋河山一片錦繡。但是其自立朝以來的弊端也愈積愈深。矛盾日益突出,所以,神宗變法已經是勢在必行之事,因此,熙寧、元豐年間以王安石為宰相,開展了大刀闊斧的大變法。雖然後來變法遭到挫折,以司馬光為首的新宰相斷去新法、重新理舊,但是,這次大變法的影響卻波及整個宋朝歷史,且對後世發生了莫大的影響,整個中國的十一世紀是與這場空前絕後的大變法緊緊糾合在一起的。

同樣這中間整個的歷史,也是與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個似乎站在對立面的歷史人物密不可分的,而隱藏在二人背後的卻仍然是「道統」二字的無盡糾纏。在王安石變法以前,還有一個「慶曆新政」的出現。北宋的矛盾,到仁宗時期已經是尾大不掉了,經濟上開始頗感困窘,吏治腐敗也日甚一日,加之北方政權的相繼建立和騷擾,更加使宋朝開始力有不逮。內外交困之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以天下為己任」的文臣開始呼籲改革,改革的聲浪一潮高過一潮,至宋仁宗慶曆三年,以範仲淹、歐陽修等幾個重要的官員為中心。北宋王朝開始了有史以來的變法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宋仁宗有鑑於大臣們不斷地要求變法的奏請,任命一貫主張改革的歐陽修、蔡襄等人為朝廷諫官,任命範仲淹和富弼為參知政事,在中樞權力機關上完成了主變派佔主要地位的調整,該年十月,宋仁宗頒布新法。令行全國,以革除舊弊,「慶曆新政」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慶曆新政的主要綱領是範仲淹的《上十事硫》。範仲淹於慶曆三年九月上奏了他的這片疏言,其「十事」分別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從範仲淹的改革內容來看,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而其中的中心問題則是在改革官制,即北宋相當浮糜的官員「磨堪」,規定文官三年一遷,武官五年一遷,這導致了官員都坐等升遷、無人辦事、效率低下、官場冗濫、腐敗叢生。因此範仲淹的改革方案便及時地針對這種局面提了出來,欲對症下藥,以解決官場積習。除了他的奏疏外,富弼也上了他的《安邊十三策》,重在軍事。然而「慶曆新政」自宋仁宗慶曆三年十月施行,經過短短的八個月,到次年五月就宣告失敗。「慶曆新政」之所以造到挫敗。主要的問題就是改官制的阻力過大,範仲淹等改革派志在革除積弊,對「磨堪」進行大的整頓這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大批權貴的切身利益。

所以在新政開始不久,從中央到地方的許多官員都起來與改革派為難。不久,範仲淹和富弼先後外放後又到貶謫,「新政」派官員受到了沉重打擊,「慶曆新政」也隨之偃旗息鼓了。然而慶曆新政卻給後來的王安石大變法莫定了基礎,其先鋒影響在末朝歷史上是不可磨滅的。「慶曆新政」失敗了,宋朝的積弊仍然存在且日益惡化,大有已成累卵之勢,尤其是北方邊患的日益加深,這使蘇軾、王安石等一批後起的宋朝官員看到了這種潛在的危險於是繼「慶曆新政」後他們仍然要求改革,無奈當時宋仁宗已屆晚年,也無力再來一場像「慶曆新政」那樣的變法了,所以終仁宗一朝,未再變法。嗣後的英宗雖然有改革之志,卻身體多病。承大統四年便駕崩歸西改革的重任留給了宋神宗。宋神宗初登大統之時是銳志改革的他比較清醒地意識到了宋朝自立國以來所面臨的國弱虛的嚴重困難,認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因此他即位之初開始著手進行改革的準備。然而前已有「慶曆新政」之覆撤教訓,此次變法。不得不慎重行事。

所以宋神宗在選定變法主要人物的問題上顏費腦筋。經過一番挑選對比,宋神宗最終圈定了王安石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之所以用王安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王安石曾經在宋仁宗嘉祐三年上了一道呼呼變法的所謂《萬言書》,針硬時弊、言之鑿鑿。呼籲「法先王之政」變革當前的法度,以求得太平盛世。王安石的《萬言書》雖然沒有引起宋仁宗的第二次變法。但是卻在士大夫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王安石也因此而在朝野內外贏得大名。宋神宗要變法要找到一個敢於任事的、有膽魄的大臣,當時最得聖心的無人能出王安石之右。所以,王安石便被推到了時代的浪尖上來了。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蓄勢已久的大變法正式在全國推行史稱「熙寧變法」。

變法的推行者是以王安石為核心的一批人,他們背後直接以宋神宗為依託,故而才能在北宋當時複雜離亂的政治臺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強勢的變法改集團。公元1078年,宋神宗改元「元豐」依然推行他的新法不輟,然而無論從力度還是實效來看,元豐年間的新法都不如熙寧間的。七年後,即元豐八年,宋神宗帶著他那未盡的變法事業駕崩,新法喪失了根本性的支撐。年僅十歲的趙煦即位,是為宋哲宗。神宗死後,司馬光當即被皇太后高氏迅速召進東京,匆匆之中拜得相位,全權主持廢除新法的事宜。六十七歲的司馬光重新踏上了政治舞臺。並且進入了朝廷權樞中心。當時,廢除新法的浪潮十分高漲,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變法政策,一開始就不贊同,結果。他開始了在全國範圍內停止新法、拋棄新法的變更。由於主要的動作是在次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進行的,所以司馬光的回流政策又被稱為「元祐更化」。

就在這一年的四月,王安石也在無聲無息中齎志而歿。司馬光著手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調整和廢除,以老年之身擔當一國之任,結果一年半後。由於操勞過度而死於任上。至此,中國11世紀大變法的一位君主和兩位大臣先後殞歿,留給後人的,便是無盡的褒貶評說。中國11世紀的大變法就此落下了帷幕,歷史留下了宋神宗和他的兩個臣子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名字。這場變法隨著歷史的演進,其影響愈來愈大,究竟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亦或是「非大壞不更造」,成為擺在改革者面前的兩個選擇。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一動一靜,漸漸成了這場變法的代名詞和對立的兩極,也代表了11世紀的大宋王朝的文人的兩個方向。王安石與司馬光,文」與「道」的無盡糾纏,孰對孰錯,委實難以驟然理清。大變法。留給了後人一個無盡傷感的王朝的背影。

相關焦點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君子之爭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勢同水火的政敵,其實私交甚篤。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兩人年紀相仿,才華相當,又一起在群牧司當判官,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可老師不敢告訴你,北宋始亡於司馬光
    北宋新舊黨爭,蔡京坐大關於司馬光的爭議便是他和王安石的「新舊黨爭」,在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鑑於北宋的一系列弊端比如冗兵、冗官等等一系列弊政啟用王安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我們後來人的角度上來說,王安石變法有其優點,但是也有一部分缺陷,王安石本人有點過於急功近利,比如天他當時推行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等,可是一個成熟的改革家應該要知道,變法一事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循序漸進,就如當年商鞅變法整整用了二十年才有成就。
  • 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一致點讚,豪門公子大有來頭
    京城名士們暢談古今,爭論的終結者常為王安石。王安石參與的爭論,終結者則為呂公著。然而王安石很服氣,曾經對人說:「我的過失每每難以自抑,一見呂公著,就自覺必須改過。想要棄惡揚善,就該親近他。」司馬光晚年生病,仍然以國事為念,因此寫信給呂公著:「我把身體託付給醫生,把家事託付給兒子,而國事尚未有託,現在就託付給您了。」呂公著,是宋朝名門呂氏的第三代宰相。
  • 王安石為王昭君寫了一首詩,司馬光等紛紛附和,歐陽修的最精彩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看了王安石的詩後,都坐不住了,紛紛起來發表觀點。其中最應該站出來的當然是當時的文壇盟主歐陽修和大文豪曾鞏、司馬光、梅堯臣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站出來不是聲討王安石的,反而是力挺王安石的,由此可見當時大家的心情都是一致的。
  • 範仲淹的名句,王安石的名句,司馬光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範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二、王安石,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黨領袖。1、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2、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這位享壽66載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將一生的抱負寫進了那部史學巨作《資治通鑑》中,卻沒想到歷史給自己開了一個玩笑。不過,置身政壇,千古功過任人評說,多少人來了又走,所謂功名也只不過為王侯家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砸缸救友的英雄少年,遍翻青史恐怕也只有司馬光一個。砸缸,這一英勇的行為早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激勵著孩子們的成長,為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責任和擔當。
  • 蘇軾與王安石
    歷史上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前兩次改革,直接促使了魏國和秦國的強大。但是後兩次變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還是整個國家已經日薄西山,只留後人一聲長長的嘆息。年輕的神宗繼位後,決心要改變國家「積貧」的局面,便任用王安石為宰相。
  • 考古專家挖掘王安石父親古墳,王氏後人前來制止
    ——王安石《元日》王安石是一位很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為官期間,做了很多次改革,雖然受到百姓以及其他同僚的反對。但是從朝廷角度來說,這些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力之外,在文學也有很大造詣。此前在南京就發現一座古墓,最後經過考證,這座墓其實是王安石父親的墓。
  • 司馬光是哪朝「重臣」
    司馬光電視劇《清平樂》第70集大結局,在司馬光為徽柔公主與梁懷吉事向宋仁宗不依不饒地進諫收場之後,屏幕上出現一句話:「司馬光後為神宗朝重臣,反對王安石變法,晚年著《資治通鑑》。」算是對他的後半生作了一個交代。對於這句話,我有一個疑問:司馬光是神宗朝的重臣嗎?
  •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三是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官員是崇尚納妾的,他的妻子覺得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納妾。於是,她主動花好多錢給他買來一個女子。一天晚上,那女子被送進他的房間。王安石問明情況後,就讓那女子回到她原來的房間安歇。第二天一早,他就命人將那女子送回家去,並且不要退錢。王安石一生只有一個妻子,無任何緋聞。2.王安石與司馬光、蘇軾之間。
  • 為你讀書|宋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大幕拉開
    王安石實現了他的諾言「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宋神宗見到這樣的結果當然高興極了。02儘管如此,宋神宗還是收到了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上書,其中一個就來自範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宋神宗先後三次收到他的上書,上面寫道:「王安石改變祖宗之法,聚斂剋扣,人心不安。」
  • 【古人有癮】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6日電 題: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作者 宋宇晟  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都聽過一個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裡那個砸缸的少年誕辰整整一千年了。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就是這麼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其膝下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兒女,但卻有好些個兄弟姐妹,因此整個王家算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了。而王家經過一千年的歷史滄桑,到現在還有多少後人呢?
  • 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之墓,剛開始發掘,其36代後人趕來:快停手
    大宋王朝名人輩出,英雄豪傑與名人臣子燦若星辰;後世人探討古代"文人圈"之時,都不可忽視"唐宋八大家",這八位文豪可以毫無懸念地,入選古代的"文人全明星陣容";而且這八位大文豪中,並不是只會讀死書的酸腐之人,他們還大多曾入朝為官,例如王安石;世人都熟知王安石變法,他不僅才高八鬥,而且還官拜宰相
  • 鍾秀夏縣有瑤臺 溫公祠奉司馬光
    本報記者 盧亞    忠清粹德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三朝名臣言行錄》中這樣寫道: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司馬光「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
  • 專訪|李凱:柏楊是當代作家說史,司馬光是古代史家教育帝王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說該書「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其目的是通過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經驗教訓的描述警示後人。我們在這些內容中能理解司馬光仿效前聖之處,也能看到他藉助儒家典籍精神為後世立法作則的良苦用心。
  • 司馬光砸缸救人是真的麼?如果是,被救小孩是誰,為何老師不講?
    司馬光由此成了機智,敢於打破常規的表率人物,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就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後人杜撰的。這麼推斷的理由就是限於工藝原因,北宋時期很難燒制出敞口,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水缸。同時,考古上也沒有出土文物佐證。那時候都沒有缸,怎麼砸呀?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時,痛斥程顥、程頤的復古主義,說他們「俗儒不知變」。
  • 司馬光砸缸救人婦孺皆知,你可知被救小孩是誰?老師為何從不說
    就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這一對老冤家,王安石的貢獻是替北宋收復失土,把北宋的財政搞上去;而司馬光呢,最大的功勞是打擊王安石等變法人士,然後寫了一本資治通鑑。但是大家一定對司馬光比王安石熟悉的多。而且王安石在歷史上一直是作為「奸佞」來對待的,近代才變成一位正面人物;相反,司馬光這樣破壞變法,出賣大宋國土的人卻是人人叫好的「大宋英雄」。
  • 國家圖書館開啟「天才的時代」系列活動 首推「千年回望司馬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記者 成琪)如果有天才,司馬光一定是其中一位。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家喻戶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更有那部皇皇巨著《資治通鑑》。11月17日,恰逢我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國圖公開課特別活動「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本次特別活動將知識與藝術相結合,通過專題演講、兒童劇表演、詩文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讀者了解司馬光的一生及他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