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注意到在泰國的公共場所,除了隨處可見的佛教元素之外就是泰國國王的畫像。
泰國是比較特殊的國家,在近現代史上,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阿國家,雖然從拉瑪七世起泰國也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是泰國國王卻並非只是國家的象徵,泰國王室可以說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這兩天冊封皇后以及加冕的新聞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關於泰國王室也再度引起了關注。
拉瑪十世名為瑪哈·哇集拉隆功,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做鄭冕,他的父親拉瑪九世的中文名叫做鄭固,拉瑪八世的中文名叫鄭禧,實際上泰國自從卻克裡王朝(曼谷王朝)的歷任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這還得從泰國「吞武裡大帝」鄭信說起。
鄭信泰名為達信,祖籍為廣東潮州,父輩在雍正年間來到泰國謀生,鄭信幼年因機緣巧合被貴族拍耶節收養為義子,得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並進入泰國政壇。
公元1767年統治泰國200餘年的大城王朝被緬甸攻滅,突圍而出的鄭信率領餘部開始了復國運動,鄭信很有軍事才能,據說東南亞地區騎兵部隊以象兵為主,鄭信首創騎馬作戰,機動性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僅用了七個月的時間,鄭信率眾擊潰緬甸大軍收復國土並定都吞武裡。
鄭信統治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吞武裡王朝,但是由於缺乏統治基礎鄭信的統治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1782年鄭信被迫退位,此後慘遭殺害,昭披耶卻克裡自立為王並遷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皇室。
鄭信在位時曾派使者北上到當時的清朝請求冊封,但是清政府認為鄭信是篡位而拒絕冊封,直到1777年,在鄭信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才承認了鄭信的吞武裡王朝,並允許使者進京朝貢。拉瑪一世推翻鄭信後上書清廷自稱鄭信的兒子鄭華,要求清政府冊封,避免了清政府的問責,從拉瑪一世後歷任泰國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在泰國還聽說過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相傳鄭信退位時已經和繼任者達成協議,自己的兒子被保全下來,並和新王室通婚,這樣曼谷王朝的繼任者就有了鄭信的血脈,所以泰王才會另取鄭姓的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