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它稱做「壺塔」,其實,是一堆沒燒好的陶壺堆在一起。不足三米高,塔的下面是一口大缸,一半截埋在土裡,裡面註上水,水面上飄著幾片蓮葉,算是給這個旺火的地方補了一點水的元素。一進東崖小院就能看到這個堆在一起的「壺塔」,時間久了,上面攀爬了一些綠蘿,在陽光下面綠色植物的綠是透亮的,綠色與壺的沉穩的顏色相互襯託,更顯出生機。
東崖陶坊燒了三十六窯,有的是整窯整窯的沒燒好。其中,以壺最多。有時是器型不理想,有的是出水斷水不利索,也有的落灰不夠。以前,每一窯都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我把這些壺堆在一起,壘成了一個塔,既為塔,便有著記事和記憶兩個層面的意思,每一把壺的背後都有著難以忘記的故事,要記住它們,記住那些有沮喪和希望的日子,記住那些有關的人和相關的事。
一件好的柴燒器,首先要有「器用」的美感,是與人的情感溝通,人因為「器」美而「用」,同時,又因為好「用」而生情。必須保持「陶感」,陶源於泥,泥味、泥色、泥質就是天成的材料之美,而拙樸是陶應用的氣質,不失素雅的本色方為正品。其次才談落灰成釉,表面的玻化是高溫所致,講究的是均勻而有節制。通體的透亮雖然眩目,但必竟失了格調,整體的亞光和局部的高亮玻化會讓器物品味倍增。還有就是色澤,冷暖相宜,色相要正。這些都與柴燒過程中對氣氛的把握有關。東崖的陶器最強調的是樸素的品相,每一窯開窯都以最挑剔的眼光舍取,稍有瑕疵就會不情的淘汰,所以才會有東崖的壺塔。
六月十六,東崖第三十七窯點火。每一窯都會有一些新的嘗試,這一窯裡面有四十幾把壺,有些是用的新配製的泥料。落灰效果應該更有層次,更豐富。二十號,東崖陶坊的十位成員將沿著廣東、福建一帶參觀學習,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做壺的作坊和柴燒的窯口。時間來得及的話,也會去一趟景德鎮。我們稱這次出遊為「尋找匠人、匠心、匠意」。
到處走走、瞧瞧,相信,一定會給東崖陶坊未來的制陶思想、觀念和技術帶來許多新的東西。
地 址:海南,三亞,荔枝溝鎮,南丁村。
聯繫電話:13005078567
特別申明:圖文皆來至「東崖柴燒」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