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聯合抖音,舉辦了一場名為「從再現到在場——直播與社會創新」的論壇。論壇發布了首個聚焦直播與社會創新研究的《直播促進共享共創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直播以即時連接的特質,突破了空間與時間、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通過賦能個體、社會、行業,激發廣泛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共享共創。多位學者圍繞《報告》和直播發展趨勢、對社會創新促進作用進行了研討。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直播是物理空間和身體在線的組合,消解了此在和彼在的距離。這樣的特性,使得直播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通俗化、時尚化、立體化,構建了傳統文化體驗的新場景。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
「直播打破了非遺、傳統文化所存在的距離感、陌生感。」向勇表示,以抖音為代表,直播平臺把非遺、傳統文化在人們情感上、社交上、文化認同上的價值與其經濟價值,做了更好的整合。
抖音為非遺傳承帶來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潘仕學,從2019年起,在抖音拍視頻、做直播,向大眾展示苗族銀飾如何打磨成型。現在,潘仕學通過抖音收到了大量訂單,村裡的年輕人也開始返回家鄉向他拜師求藝。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抖音邀請數位文化名人走進直播間,傳播非遺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聲代表性傳承人姜昆,通過抖音直播為滿族盤醬等非遺傳統技藝製品帶貨。國家一級演員濮存昕、導演兼製片人張紀中等通過抖音直播,講述非遺歷史,解析傳統工藝,在線推廣非遺產品。
未來,基於直播推廣傳統文化,到底有哪些方式?向勇提出,利用直播即時在線、互動參與、線上線下結合的特點,平臺應積極推動UGC內容共創,推動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的創新轉型;提升主播素養,培養具備傳統文化知識的主播;最後,平臺應構建網絡直播傳統文化體驗場景,通過抖音等直播平臺,連接崑曲、民樂、書法等垂直領域的傳統文化藝術,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播邊界。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