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有很多形式,新加坡的民主模式,我用幾個詞來定義和形容,首先是「文明」和「理性」,其次是「真切」和「務實」。
這種文明體現在新加坡的民主活動中,不管是在議會和總統大選,還是國會辯論,或者其他的民主活動中,不能進行無中生有的人身攻擊,不能誣陷自己的對手,更不能用暴力發洩不滿。誰要違反規則,誰就面對法律的後果。參與民主活動者代表民意,為公眾服務,要能夠駕馭自己情感,具備最起碼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
這種文明的特色,是新加坡民主模式的亮點,也為新加坡的民主鋪墊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因為,民主的基礎就是要允許民意的充分表達,文明的環境才可以為每一個民主的參與者提供平等交流、公平較量的機會,才可以避免把民主的平臺變成相互謾罵、譁眾取寵的場所。
相應的,這種文明也要求參與民主者要有完整的人格,正派的作風,不能有品德和作風上的瑕疵,更不能有經濟或者其它問題,讓別人有「柄」可抓,有「目標」可攻。剛剛主動辭職的新加坡國會議長,就是因為作風問題,不得不過早地結束大好的政治前途。這位年僅44歲的議長,長得很帥又是少數族裔,除了婚外情,沒有其他問題,而且被稱是一位勤政愛民,主持公道的人。因此,為他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新加坡民主體制對德行瑕疵的零容忍度。
民主是人們所嚮往的,但又往往會落入非理性的黑洞。這種非理性,或表現為人們對自己手裡的民主權利極其的冷漠,不但不參與民主的活動,甚至有牴觸的情緒;或表現為極度的感性,輕率地對待自己的權利,甚至會因為一個人的長相、談吐、口音等等,就把自己手裡神聖的選票輕易地送出,全然不去考量這個人的過去表現,是否可以真的代表自己的權益,具備為自己服務的能力。一些國家的「民主」體制當中,政客總在想方設法利用這種選民非理性的特點,將「民主」推向形式主義的斜坡,讓其在這個坡上自由的「滑落」。
制度設計避免情緒黑洞
新加坡的民主模式就要理性很多。從制度設計上,儘可能避免陷入這非理性的黑洞。
首先,它要求全民參與國會和總統大選的投票,從制度上避免了民主的冷漠者失去民主的權利,也保證了民意代表得到全民授權。其次,要求全民冷靜。新加坡大選中,從報名參選的提名日起算,到選民投票的投票日截止,時間很短。更加特別的是,在投票日之前,有一個24小時的冷靜日。第三,避免民主被樸素的種族情感所綁架,專門設有集選區,要求每個政黨派出的候選人團隊必須有少數族裔代表。第四,保證專業人士和反對黨在國會的存在,確保國會日常活動有監督。除民選議員外,還有官委議員,即由國會委任的專業人士,其目的是為立法提供專業的意見;同時還有非選區議員,即從落選的反對黨競選代表中,按得票由多到少選出的議員。非選區議員最多可以有9名,而且必須是反對黨代表。
新加坡的這些民主的舉措,不但讓民主真正地體現全民的意志,給所有選民一個冷靜思考,慎重選擇的機會,不壓制、不淹沒少數族裔和反對黨的意見和聲音;更加重要的是,使新加坡的民主更加的真切、務實、親民和節儉,把握住了民主的實質是內容,而不是形式,也讓民主的成本和代價儘可能減少。
由於沒有譁眾取寵的表演時間和平臺,新加坡的民意代表,即議員,必須要靠自己長期的實際行動和工作業績,取信於民,獲得選民的支持和選票。作為一名議員,除了每周都有一個晚上的「接見選民活動」(MPS),每周還需要抽出兩晚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周六、周日除了主持、參加各種居民的活動外,可能還要接受選民的邀請,參加婚禮等等。每半年左右,還需要敲開每個選民的家門,噓寒問暖。因此,任何一個想在新加坡從政當議員的人,除了要有崇高的理想,優良的品德和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外,還必須做好放棄大量個人時間的準備,而且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只有通過這樣辛苦的工作,當每次的大選來臨之時,前去拉票時,選民才可能說:「我認識你,我相信你,我選你」。
對於政治黨派來講,他們也必須把政黨的工作重點放在幫助人民改善生活,發展經濟的實際問題上來。任何清談,任何想要通過描繪一個美妙圖畫和遠景的方式來獲取選票,在新加坡基本是行不通的。甚至於連非選區議員這樣的制度設置,對民主本身起到非常務實的「鯰魚效應」,讓所有的議員不得不努力地去工作和表現,否則就會被淘汰下來。
新加坡在2011年舉行了國會大選和總統選舉。在這次國會大選中,人民行動黨(執政黨)第一次失去重要集選區。在這個集選區中的兩個政府部長,也應聲落馬(註:新加坡只有議員可以當部長)。人們將2011年國會大選稱為新加坡政治史上的「分水嶺」。當時在新加坡的人,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各政治黨派為勝選,使出渾身數解,奮力拉票,從戰略布局,候選人安排,集會組織,宣傳品製作、發放等等進行全方位的動作。
當民主的過程被很好地規範和執行,民主的結果就要被尊重。執政黨不但接受了這一結果,而且在大選之後,以一種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快速效率,對自己的政策徹底檢討,並針對民意進行政策的大幅度整改。
國會大選結束不久,總統大選接踵而至。如同國會大選,四位總統候選人也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在全國人民面前極盡所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未來的方略。競爭的過程扣人心弦。最後,陳慶炎先生以少數票當選。大家在感嘆新加坡新一代選民政治取向多樣性的同時,也深刻地感受新加坡民主的真切。
民主的過程再精彩紛呈、公平公正,但如果不能產生讓民眾可以切身感受的實際效果,其根本的意義也就消失殆盡。新加坡40多年的民主政治,不但基本解決了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公共運輸等重大事項,將新加坡人民從第三世界帶到世界人均財富最多的國家之一,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國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獲得「民主」的關注,得到「民主」的幫助,民意可以被隨時聽取,民情可以被隨時溝通。人民可以感受到民主帶來的實際效果,而且非常真切,就在自己的身邊,或者體現在自己的身上。
新加坡民主的自續能力
新加坡民主模式的建立,很多人說是歷史巧合。回顧過去,新加坡在自治和獨立之初,恰好接手的是一院制的國會民主體制,恰逢出現了以李光耀先生為代表的、願意並且能夠駕馭、改造和完善這一體制的第一代領導人。同時,這一代開國元勳又恰巧是一批忠實於民主精神,身體力行,帶頭實踐和維護民主原則的人。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新加坡缺少了這種種恰巧的因素,它是否還會有今天的模式和成功。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新加坡民主模式的建立,更可能是一種必然,一種趨勢。民主的形式從古希臘開始,就一直是人類所探究和希望的一種政治生態。近兩三百年現代民主政體的實踐,民主的學習曲線已經成長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民主的國際環境已經非常成熟,民主的物質條件,尤其是科技和產業條件,也非常堅固。而人民的民主要求和意識,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變得更加的急迫和明確。因此,新加坡的民主模式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完全是一種歷史的巧合,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放眼未來,新加坡的民主模式是一種趨勢,一種方向。
現代信息技術、媒體和交通工具,已經無法讓任何人獨佔和控制信息,也無法阻止人們看到和聽到這個世界還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和民主模式。科學和技術在史無前例地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史無前例地增強著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個體,對自身權益保護和追求的意識。新加坡民主模式的文明、理性、務實和真切,其重視民主實質,注重民生要求,強調長期行動,堅持節儉作風的特點,特別符合人們心中對民主理想狀態的訴求。
理想狀態,不是完美狀態。新加坡的民主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短板,因為民主本身只是所有政治生態當中,被最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政治形式,它不是最完美的。
但是,新加坡的民主模式有非常強的、能夠根據環境進行自我修正和調整的能力。自新加坡建國以來,新加坡的民主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自己。「非選區議員」制度的設置,實際上是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政治博弈中,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設立的。當前,新加坡國內正在針對新時代的人文特情,舉行自下而上的全國大對話,全國人民共同進行未來的治國方略、發展方向,甚至人們生活方式的大討論、大思考。這樣的民主模式,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顯示出極強的自續能力和敏感度。
世界上民主形式很多,但能夠帶來長遠的民生福祉的不多,能夠自覺修正自己的不足,有遠見、有勇氣,文明、務實、不奢糜,允許最充分的民意表達,並且為最大多數人利益著想的民主模式更不多。與新加坡同一時期獲得主權的國家很多,紅極一時的「民主國家」也比比皆是,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或消聲匿跡,或掉入種種的泥潭,至今深陷其中。新加坡一個彈丸小國,卻在自己獨特的民主模式引領下,堅定、穩健地跨上了建設民生福祉的發展之路,並且越行越健,越行越強。(轉自聯合早報網)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助理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