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2020-12-25 澎湃新聞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2018-12-06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天津薊縣漁陽古街

漁陽,古代地名和行政區名。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史記•燕世家》:「燕築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東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秦二世發閭左(古代25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於閭右)戍漁陽即此。漢、魏、晉漁陽郡均如秦制。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原屬河北的今天津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併入薊州。現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

唐代詩人張仲素

「漁陽」一詞在古代詩詞中使用率較高,歷代詩人常用為意象,意為徵戍之地。唐代詩人張仲素《春閨思》:「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閨中少婦思念從軍的丈夫,傷心怨望。「昨夜夢漁陽」,寫來不僅更婉曲,且能見晝夜懷思、無時或已之意。「晚明四大家」之一邢侗有詩句「莫道邊庭前路隔,馬蹄行處是漁陽」。

陳勝、吳廣起義

廣為人知的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也涉及到漁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途中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陳勝、吳廣暗中商量,組織群眾,突然發難,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陳勝召集大會,號召大家造反:「我們遇到豪雨攔路,趕到漁陽肯定誤期,按照法律都要被處斬首。即便饒我們不死,死在服役期間的可能性也是十分之六七。壯士要麼不死,要死也要鬧個大名聲。王侯將相,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眾人一齊響應,引爆了轟轟烈烈的全國反秦戰爭。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還有一詞也很有名——漁陽鼙鼓。指唐天寶末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鼙鼓,騎兵用的小鼓。語本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指發生戰事,亦用為外族侵略之典。

責任編輯:共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我們知道,陳勝吳廣因為大雨延誤了皇帝交代的日期,這可是死罪,但是兩人又不想白白死去,就準備造反,但是造反可不是光嘴說說的,人去哪弄?人家有為什麼願意跟你呢?這可是沒難倒兩人,具體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陳勝叫兩個心腹到街上去買魚。
  • 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面對「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勢,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段話就是說,現在逃跑是死,舉行起義是死,同樣都是死,不如揭竿起義為國而死更有意義。當時秦二世驕奢淫逸,腐敗無能。
  • 陳勝吳廣是怎麼死的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點燃了全國人民反抗的怒火,揭開了暴秦滅亡的序幕。陳勝吳廣,一個是僱農,一個是貧農,帶領900個被徵發去漁陽的農民,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被推舉為起義領袖。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中國古代名人傳記,陳勝吳廣
    陳勝也被徵發去成守漁陽,並和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一起,被任命為電長。漁陽就是現在北京市的密雲縣,在遙遠的北方,離陳勝、吳廣的家鄉有幾千裡路。他們和其他的900名壯丁在兩名身佩利劍的惡很狠的將尉的押解下,曉行夜宿,沒日沒夜地拼命向漁陽的方向趕路,生怕誤了規定的日期。
  • 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導讀: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勾起了多少人兒時上學時光的回憶,那會兒語文課本上學的這句話,講的是秦朝末年平民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於是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大家揭竿起義,可惜僅僅過了半年,陳、吳二人建立的張楚政權就迅速被消滅殆盡,而「苟富貴勿相忘」也成了後世茶餘飯後的笑柄。
  • 陳勝吳廣是並列的兩位起義領袖,為何陳勝稱王而吳廣沒能稱王
    確實,陳勝稱王,而吳廣沒稱王,確實感到挺替吳廣不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第一,陳勝是一個有思想的農民。早期的陳勝給人當長工,整日辛苦勞累都不能填飽肚子。當900名貧苦農民因大雨而無法如期趕到漁陽,「按秦法當斬」時,陳勝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睿智。一是陳勝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等極具煽動性的口號。橫豎都是一死,不如拼個魚死網破,或許還有稱王拜侯的機會,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 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界通過對出土的秦簡研究,基本上對秦代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這其實就包括對引發了秦帝國覆滅的陳勝、吳廣身份的新的解讀。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這句話,認為都給人做僱農了,那麼陳勝肯定是平民百姓無疑。
  •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是怎麼死的?
    「陳勝吳廣起義」也稱「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為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像野火迅速燃燒了一大片,取得了大澤鄉和蘄縣等地,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 陳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差點打到秦都鹹陽,卻為什麼會迅速兵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在兩名秦吏的看押下,去漁陽服徭役。結果半島上突發大雨,道路被山洪阻斷。按照秦國律法,無法按期趕到者,一律會被處斬。這種情況下,遲到已經成為必然。陳勝和吳廣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逃,基本上死路一條;反,尚有一線生機。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從有關陳勝的四句名言,來看陳勝的格局以及他為什麼會失敗?
    我們小時候學語文都會背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那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場農民起義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要記住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了,戰爭時期秦國實行的法家策略根本不適用戰爭後的國家,而始皇帝在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休養生息,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了更多壯舉。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
  • 《陳勝吳廣起義》中失期當斬,有可能是陳勝欺負工友讀書少
    《史記 陳涉世家》裡的記載,說陳勝吳廣是因為大雨,耽誤了時間,按照殘酷的秦朝律法,「失期法皆斬」,就是遲到了就得殺頭。原文是: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 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不北上直走,偏要繞道去安徽大澤鄉?
    《史記》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帶著九百人去漁陽戍邊,結果路上遇到大雨,行程給耽誤了。按照秦朝法律,戍邊沒有按時到達,直接殺了。陳勝吳廣認為去了也是死,不如直接起義算了,他倆就開始演戲,上演一場「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大戲。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陳勝吳廣靠的這個理由發動起義,然而卻禁不起推敲
    自古以來,陳勝、吳廣的故事長期以來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囘義而廣為流傳,公元前二零九年,九百個被徵發兵役去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駐守的農民,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遇到連日暴雨,無法前進,估計趕到漁陽肯定要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