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2020-12-16 安青網

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2013-04-10 15:20:15   來源:皖北晨刊    

【摘要】

宿州歷史悠久,為了讓市民系統而全面地了解本土的歷史文化,我們先從宿州歷史上留下的名勝古蹟說起。這些名勝古蹟,用文物管理部門的專業名詞來說...

宿州歷史悠久,為了讓市民系統而全面地了解本土的歷史文化,我們先從宿州歷史上留下的名勝古蹟說起。這些名勝古蹟,用文物管理部門的專業名詞來說,即「不可移動文物」。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統計,我市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一千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我們先從這19處省保單位開始來了解宿州吧。

涉故臺位於宿州市東南20公裡處的西寺坡境內,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起兵的盟臺。涉故臺於1961年成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在正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兩千餘年,但圍繞著涉故臺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通過典籍和當地百姓的口碑,仍代代相傳。

涉故臺的由來

大澤鄉,顧名思義,是一帶沼澤與河溝較多的地方。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面對「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勢,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段話就是說,現在逃跑是死,舉行起義是死,同樣都是死,不如揭竿起義為國而死更有意義。

當時秦二世驕奢淫逸,腐敗無能。本來二世應該是太子扶蘇,但他被奸臣陷害而死。很多人都知道扶蘇賢明而擁戴他,還不知道扶蘇已死。加之大澤鄉方圓百裡都屬於楚國,楚國對秦國懷有強烈的仇恨,傳說楚將項燕並沒有死。於是吳廣故意在帶兵的兩名校尉面前多次說要逃跑,激怒他們。校尉拔劍要殺吳廣,吳廣乘機奪劍把兩名校尉殺死。接著「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以「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這就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他開創了農民革命的先河。因陳勝,字,涉。後人遂把其領導起義的盟臺,稱作涉故臺。

當地傳頌著陳勝的諸多故事

據涉故臺周圍村莊的村民介紹,陳勝吳廣的家鄉並非《史記·陳涉世家》所言的河南陽城和陽夏人氏,而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青年。西漢文學家賈誼在《新書·過秦》一書中說,陳勝出身非常貧困,家裡窮得用只好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栓門軸。相傳,陳勝的童年就住在大澤鄉的陳莊,家裡沒有土地,全家靠出賣勞力做傭耕維持生活。在涉故臺東約200米處有一條小河,叫枝疃溝,溝兩岸有大片樹林。陳勝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與小夥伴們一起到樹林裡打幹棒(就是把樹上的枯枝打來當柴燒)。為了打得更多的幹棒,陳勝請當地的鐵匠做了根鐵棍,打的幹棒遠多於其他的小夥伴。

隨著打幹棒人數的增多,許多樹木被打得枝斷皮破,而這裡的樹都是當地財主的,財主看了很心疼,就派人看護不準再打。陳勝不吃這一套,他帶著一幫人找財主理論,財主看人多勢眾惹不起,就把陳勝以盜樹罪名告到蘄縣縣衙。縣官遂派人把陳勝抓進縣衙大堂。沒等縣官開口,陳勝首先質問:因何罪抓我?縣官厲聲呵斥:你盜人樹木,怎不認罪?陳勝回答:我沒盜樹,打幹棒何罪之有?縣官又問:打幹棒為何用鐵棍?陳勝答:鐵棍比木棍打得幹棒多!縣官無言以對,心裡認為很有道理,不便加罪於陳勝。這時,大澤鄉一帶的農民聽說陳勝因打幹棒被官府所抓,紛紛到縣衙為陳勝喊冤。縣官知道陳勝在當地有一定的威信,只好將其無罪釋放。當地的財主從此也不敢無故欺負百姓了。打幹棒的勝利,更彰顯了陳勝的勇敢和膽略。此後,陳勝的名聲越來越遠,他所住的村莊也因此改叫「鐵棍陳」。直到今天,鐵棍陳村的父老鄉親,仍在口碑傳遞著陳勝的諸多故事。

陳勝吳廣原是好友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根據史料和考查得知,吳廣出生在河南省太康縣城南三十五華裡的小吳村,父親吳國樵,母親楊氏,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全家六口人住在一個破草屋裡,靠著吳國樵租種了鄰村李姓地主家的地,母親楊氏靠給別人做針線活,勉強度日。有一年大旱,地裡顆粒無收,李姓地主又來收租,吳廣一家繳不起租子,他的父親就被毒打一頓並收回了租田。吳廣看在眼裡恨在心裡,跑到地主家裡踢倒了他家的泥神像,火燒了它家的柴禾院。後來由於害怕地主報復,母親就把吳廣送到伏牛山的舅父那裡,他白天跟著舅父打獵,晚上跟著舅父習武,練就一身好武功。周圍四鄰八鄉的青年,聽說吳廣武藝高強,都投奔他習武,並經常到地主周八缸(據傳家裡聚斂有八缸銀子,當地人都叫他周八缸)家騷擾,地主非常憤恨。就以吳廣聚眾造反為名搞到官府,吳廣因此逃到大澤鄉一帶,憑著五大三粗的體力給人傭耕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同為傭耕的陳勝,共同的處境和心智,使兩人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說來也巧,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徵發青年農民戍守漁陽,陳勝、吳廣都在應徵之列,並被推為屯長,為大澤鄉起義埋下了火種。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現在人們常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比喻胸懷遠大的志向。鴻鵠是一種大鳥又稱天鵝,鴻鵠比燕雀飛得高看得遠。關於「鴻鵠之志」的故事,在涉故臺流傳也很廣。

陳勝作為僱農的兒子,為生活所迫,少年時代就為富人做傭耕,飽嘗秦王朝苛政和地主階級的剝削,常常對自己的卑賤地位感到憤憤不平,強烈渴望改變自己的現狀。有一天,他在田裡扶犁叱牛,埋頭耕作日近黃昏,精疲力盡,就停下來走向壟上休息。與另一位傭耕說:「假如我們將來富貴了,彼此不要相忘」。傭耕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我們都是為人做工的貧苦人,怎麼能得到富貴呢。」這時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廣大的貧苦農民處於窮困和無權的地位,一個僱農居然嚮往富貴,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陳勝的同伴聽了以後很難理解,認為這只是夢想而已。然而正是陳勝的這句話,體現了他高於同伴的見識所在。

在如今的涉故臺附近,就有一處小院,名曰「鴻鵠苑」,是今人建的仿古建築,也是為紀念這段故事。

「魚腹丹書」與「篝火狐鳴」

為了在戍卒中樹立威信,陳勝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與吳廣一同策劃了「魚腹丹書」的故事,他們把寫著「陳勝王」三個紅字的白絹塞進漁夫捕的一條大魚肚子裡,第二天,漁夫照例到軍營賣魚,負責軍營膳食的戍卒殺魚時,發現白絹,大家爭相傳閱,都認為是上天的旨意,陳勝天命就該稱王。

在涉故臺西北500米處又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溝,河溝上有一座小橋,叫苗橋。橋的西側土崗上有一座小土地神廟,廟周圍樹木濃密,草木叢生。據《水經注·淮水注》記載「蘄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於此,篝火狐鳴處也。」篝火狐鳴是陳勝、吳廣為起義策劃的又一故事。陳勝長期生活在大澤鄉一帶,對附近情況十分熟悉。他想魚腹丹書是上天的旨意,如果使土地神再顯靈,人們就會更加堅信不疑地跟著他一同誅滅暴秦。於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吳廣悄悄地來到小廟旁邊,舉起火把,學著狐狸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叫聲隨風傳到戍卒的耳朵裡,引得許多人出來向西北看去,但見篝火忽明忽暗,叫聲時弱時強。有人想結伴前去看個究竟,因風大雨急,又距離較遠,終究沒有去成。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起來又聚在一起談論昨夜篝火狐鳴的事來。有的說土地神顯靈,讓成仙的狐狸來報告:大楚將興,陳勝為王!暴秦的末日該到了,咱們好好跟著陳勝造反誅滅暴秦。陳勝吳廣巧妙地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來鼓舞戍卒打消顧慮,勇敢地投身於反秦大義之中。

歷經兩千餘年遺址保護完好

涉故臺櫛風沐雨,歷經2200餘年,迭遭兵燹之禍,風雨剝蝕之患,仍能保護完好,這說明,從古至今的宿州人民都具有愛護文物的光榮傳統。

據《宿州志》和碑文記載,從明萬曆至民國的三百年間,進行了四次重修,並有碑碣傳世。而歷次重修都是民眾自發的,出錢出物出力,各盡其能,與官府無涉,碑記也為大澤鄉鄉儒所撰所書。

鑑於此起義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其遺址涉故臺的歷史文物價值實為寶貴。為此,早在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就將其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標誌。1992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上世紀60年代初,郭沫若同志曾致函宿縣黨政領導,對涉故臺的保護極為關注。上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賈平凹來到涉故臺,並寫下了《宿州涉故臺龍柘樹記》。數十年來,宿州各級政府對涉故臺不斷進行維修,本地乃至全國舉辦了不少與此相關的活動,以期涉故臺得到較好的保護,恢復歷史原貌。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記者一行來到西寺坡鎮,涉故臺周邊是綠油油的麥苗和金黃的油菜花,風景優美,不少市民來這裡踏青尋古,據看門的老人介紹,他每天都會向遊人講述陳勝吳廣的故事。進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的雕像,道路立了不少名人的題字碑文。在通往涉故臺的臺階中間,有一棵古樹,名曰「柘龍」,已經開始冒出新芽。涉故臺上有幾塊石碑,清代的、明代的、民國的和上世紀60年代的,都是人們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立的。臺上還有一古井,名曰「龍眼井」,在南朝梁武帝時期,這裡有一樓臺寺,古井就是那時建的。歷經風雨,樓臺寺已不復存在,但古井依然保存了下來,裡面還有少量存水。

如今的涉故臺,已經成為外地人來宿州必看的景點之一,是當地人了解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本版攝影王雲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申請用「大澤鄉」原名獲批准
    原標題: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申請用「大澤鄉」原名獲批准   所在轄區裡不僅是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而且還遺存有大澤鄉起義的遺址「涉故臺」,卻一直叫著一個和當地沒有歷史淵源的名字。近日,從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關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申請更名為「大澤鄉」鎮已經獲安徽省民政廳批准,這也意味著大澤鄉起義舊址的地名終於實至名歸。
  •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宿州西寺坡鎮改用「大澤鄉」原名
    所在轄區裡不僅是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而且還遺存有大澤鄉起義的遺址「涉故臺」,卻一直叫著一個和當地沒有歷史淵源的名字。近日,記者從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關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申請更名為「大澤鄉」鎮已經獲安徽省民政廳批准,這也意味著大澤鄉起義舊址的地名終於實至名歸。
  • 登臨宿州涉故臺,感受兩千年前叱吒風雲的農民起義
    作為存留下來的歷史見證,便是那一座歷經兩千餘年風雨剝蝕的涉故臺了!涉故臺,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ー一大澤鄉起義的發端 地,位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涉故臺村。臺上有古柏數株,臺東沿尚存一口古井,深20餘米,日「龍眼井」,為明代以前建置「樓臺寺」廟宇時的遺存。原明朝萬曆年間鄉人集資修建的鐘樓、寺廟和鑄造的鐵鐘,今已不存。現僅有明、清、民國年間所立石碑四塊。
  • 探尋宿州涉故臺,2200年前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實地令人感到惋惜
    只有深入到這個城市的腹地,才能夠發現那些依稀尚存的古村,至今還殘留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大澤鄉之於宿州就是這樣的存在。說到大澤鄉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確實這是一個在皖北地區非常普通的小村子。但是要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或許很多人都還能記得一二,畢竟這件事多次出現在我們課本中。
  • 張角的黃巾起義,比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差在了哪裡?
    在三國歷史上,黃巾起義可算是一個亂世源頭,攪亂了天下風雲,而後各路英雄紛紛出場,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都是在黃巾起義爆發後的混亂中崛起,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唯獨作為黃巾起義領導者的張氏三兄弟,卻匆匆進場又匆匆離場,曇花一現,了無蹤跡。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宿州「涉故臺」在寂寞地等待
    原標題:「涉故臺」在寂寞地等待日前,筆者來到位於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的「涉故臺」,附近院內只有一個老人,與老人攀談半小時後,總算來了幾人,車號是河南的。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安徽宿州大澤鄉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大澤鄉起義紀念館殘破不堪 已列入修繕計劃
    編者按:「大澤鄉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專政,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作為紀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建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的「鴻鵠苑」紀念館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如今幾乎破落成了大雜院。
  • 陳勝吳廣是並列的兩位起義領袖,為何陳勝稱王而吳廣沒能稱王
    於是,900人的貧苦農民隊伍在陳勝的號召下,萌生了起義的欲望。二是陳勝順應民意,扯起了扶蘇和項燕的名號。他極善揣摩人的心理,知道「天下苦秦久也」,也明白扯虎皮做大旗的道理,為自己的起義披上合法的外衣,做到師出有名,充分利用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和意志。
  • 陳勝吳廣最先發起反抗秦朝的農民起義,最終他們的結局是什麼?
    小時候學歷史的時候大家一定對陳勝和吳廣不陌生,這兩個人是最先發起反抗秦朝暴政起義的,雖然最後秦朝是滅亡了,但是卻不是他倆的這場起義結束的秦朝。只能說他倆起到了帶頭的作用,也給發動起義的人勇氣,他倆的最終結局是什麼呢?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戰爭史,小則傷筋動骨,大則改朝換代。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陳勝吳廣在號召人們起義反秦的時候,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作為口號,這句話其中的「種」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天生的貴種,另一種說法是祖傳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皇帝們大多自譽為受命於天,至於為什麼天選擇了他們而不是別人,就是因為他們的「種」比別人高貴。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一些古代歷史上的事件也被人發現並不是我們所傳頌的那樣,最近一段時間,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是怎麼死的?
    「陳勝吳廣起義」也稱「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為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像野火迅速燃燒了一大片,取得了大澤鄉和蘄縣等地,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大澤鄉起義為何半年內迅速消失?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導讀: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勾起了多少人兒時上學時光的回憶,那會兒語文課本上學的這句話,講的是秦朝末年平民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於是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大家揭竿起義,可惜僅僅過了半年,陳、吳二人建立的張楚政權就迅速被消滅殆盡,而「苟富貴勿相忘」也成了後世茶餘飯後的笑柄。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
    曾幾何時,語文課本中一篇《陳涉世家》,讓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學子的青蔥校園生活。那「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氣概,「苟富貴,無相忘」的情誼,無不在一次次背誦與考試中,成了莘莘學子們最難忘的回憶。然而,課本中的陳勝吳廣起義雖然豪情萬丈,可歷史上陳勝吳廣的下場並沒有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