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宿州西寺坡鎮改用「大澤鄉」原名

2020-12-16 安徽網

西寺坡鎮更名申請獲批覆。

所在轄區裡不僅是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而且還遺存有大澤鄉起義的遺址「涉故臺」,卻一直叫著一個和當地沒有歷史淵源的名字。近日,記者從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關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申請更名為「大澤鄉」鎮已經獲安徽省民政廳批准,這也意味著大澤鄉起義舊址的地名終於實至名歸。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申請更名

近日,一份由安徽省民政廳下發,名為《關於同意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更名為大澤鄉鎮的批覆》的文件,讓一些老宿州人激動不已。據了解,在這份由省民政廳下發的文件中稱,「經省政府同意,同意將西寺坡鎮更名為大澤鄉鎮。」

「這麼多年了,終於改了過來。」一位家住在西寺坡鎮的居民陳先生稱,在他小的時候,就稱呼家鄉為「大澤」,可官方的名稱卻一直叫「西寺坡」,「完全沒有體現出我們這裡的特點。」

據了解,歷史上著名的大澤鄉起義就是發生在現如今的西寺坡鎮,當年陳勝、吳廣壘土築臺,用作練兵的「涉故臺」目前仍然風骨猶存,還被定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不過,雖然是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該地一直被稱為「西寺坡」。

更名可提高當地知名度加速發展

「『大澤鄉』這名字一直是當地的儲備地名,沒有得到使用,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歷史資源。」埇橋區民政局副局長張民東說,如今西寺坡鎮更名為大澤鄉鎮,「不僅當地政府願意,老百姓也很支持。」

埇橋區西寺坡鎮鎮長陳在輝說,將西寺坡更名為大澤鄉,主要是能夠藉助歷史元素,「提高我們鎮的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同時,更名也可以讓當地的一些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更好的挖掘與開發,「除了『涉故臺』,傳說當年陳勝、吳廣栽種的柘龍樹也在涉故臺旁邊。」同時,雪花公主墓等都在西寺坡境內。

「改名後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們這裡的知名度,同時能夠促進歷史遺蹟的保護。」陳在輝說,即使出去招商引資,「也能讓別人儘快知道我們有哪些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將平穩過渡後正式更名

目前,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西寺坡鎮已經可以叫做大澤鄉鎮,但是目前當地政府仍然使用「西寺坡」的稱呼。「等過渡一段時間之後,就把新的政府牌子掛上去。」

雖然安徽省民政廳是最近才批覆西寺坡鎮更名為大澤鄉鎮,但是在歷史上,該地一直被當地群眾叫做「大澤」或者「大澤鄉」。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後,「大澤鄉」和「西寺坡」這兩個名字還曾交替使用過,一直到1979年才正式命名為「西寺坡公所」,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申請用「大澤鄉」原名獲批准
    原標題: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地申請用「大澤鄉」原名獲批准   所在轄區裡不僅是大澤鄉起義的發生地,而且還遺存有大澤鄉起義的遺址「涉故臺」,卻一直叫著一個和當地沒有歷史淵源的名字。近日,從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關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申請更名為「大澤鄉」鎮已經獲安徽省民政廳批准,這也意味著大澤鄉起義舊址的地名終於實至名歸。
  • 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我們先從這19處省保單位開始來了解宿州吧。涉故臺位於宿州市東南20公裡處的西寺坡境內,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起兵的盟臺。涉故臺於1961年成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在正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兩千餘年,但圍繞著涉故臺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通過典籍和當地百姓的口碑,仍代代相傳。
  • 大澤鄉起義紀念館殘破不堪 已列入修繕計劃
    編者按:「大澤鄉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專政,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作為紀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建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的「鴻鵠苑」紀念館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如今幾乎破落成了大雜院。
  • 張角的黃巾起義,比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差在了哪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其雖然從起事到滅亡僅僅不到半年時間,但是由此而點燃的反秦起義卻席捲了秦朝的大半個版圖,在後世歷史中,也屢屢被各方人物提起和討論。 黃巾起義與大澤鄉起義相比,真的是差了不止一籌。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千百年來歷史一直都記得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是這句話讓平民階層第一次看到了出頭的希望。數年後劉邦登基為帝,封陳勝為「隱王」。大澤鄉雨夜裡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從江淮地區徵發的九百餘名民夫充實北部的戍邊力量。
  • 大澤鄉起義為何半年內迅速消失?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導讀: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勾起了多少人兒時上學時光的回憶,那會兒語文課本上學的這句話,講的是秦朝末年平民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於是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帶領大家揭竿起義,可惜僅僅過了半年,陳、吳二人建立的張楚政權就迅速被消滅殆盡,而「苟富貴勿相忘」也成了後世茶餘飯後的笑柄。
  • 登臨宿州涉故臺,感受兩千年前叱吒風雲的農民起義
    涉故臺,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ー一大澤鄉起義的發端 地,位於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涉故臺村。臺上有古柏數株,臺東沿尚存一口古井,深20餘米,日「龍眼井」,為明代以前建置「樓臺寺」廟宇時的遺存。原明朝萬曆年間鄉人集資修建的鐘樓、寺廟和鑄造的鐵鐘,今已不存。現僅有明、清、民國年間所立石碑四塊。涉故臺的周圍,還有「篝火狐鳴處」、「魚腹丹書灣」、「七十二連營」等景點。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大澤鄉起義後,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結局?
    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獲得階段性成功,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了「張楚」掌權,陳勝後來被稱為「陳王」。稱王后,陳勝多面出擊,加快了攻伐秦國的步伐。那麼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又各自有什麼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簡要匯總介紹下。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和吳廣,身份究竟是不是農民?鮮花為你解析
    關於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和吳廣是不是農民這個問題,確實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說他們並不但不是農民,反而挺富貴的。理由也很簡單,一來,陳勝、吳廣並不是普通的兵,而是屯長,在軍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二來,陳勝不但有一個傳統貴族的姓氏「陳」,還有一個一般貴族才有的尊稱字號「涉」。那麼,這個質疑的聲音靠不靠譜呢?鮮花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探尋宿州涉故臺,2200年前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實地令人感到惋惜
    只有深入到這個城市的腹地,才能夠發現那些依稀尚存的古村,至今還殘留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大澤鄉之於宿州就是這樣的存在。說到大澤鄉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確實這是一個在皖北地區非常普通的小村子。但是要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或許很多人都還能記得一二,畢竟這件事多次出現在我們課本中。
  • 在進行大澤鄉起義以前,陳勝等人做了哪些不可言說的準備?
    陳勝,吳廣這兩個人已經是很多的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了,關於他們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秦二世時期的元年,當時朝廷徵調很多的貧民去防守漁陽,很多人都是在大澤鄉徵調的。而他們兩個人就是大澤鄉徵兵的其中之一,而且因為他們表現良好,所以還當上屯長。當時天下了著大雨,道路不通,所以他們沒有辦法行走。最後耽誤了到達目地的的時間,按照方式的法律這是嚴重的事情。如果耽誤了日期就要被處死,於是他們兩人就在一起商量。按照如今的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去了也要被處死。
  •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二九年.即秦二世元年,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西守 坡公社涉放臺一帶)。爆發了到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是這次農 民起義的領袖。
  • 秦末大澤鄉起義,大楚興、陳勝王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公元前209年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歷史課本上常把這次起義稱作"陳勝吳廣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民怨沸騰,終於有人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起義之初是怎樣拉攏人心的呢?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有一些古代歷史上的事件也被人發現並不是我們所傳頌的那樣,最近一段時間,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史記•燕世家》:「燕築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東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秦二世發閭左(古代25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於閭右)戍漁陽即此。漢、魏、晉漁陽郡均如秦制。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原屬河北的今天津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併入薊州。
  • 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公元前209年,900閭左前往漁陽(今北京密雲)戍邊,途經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南)為連日的大雨所阻,道路不通,而按照秦法:「失期,法皆斬」。在所有人當中,陳勝和吳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