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關陳勝的四句名言,來看陳勝的格局以及他為什麼會失敗?

2021-01-20 調侃歷史

我們小時候學語文都會背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那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場農民起義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要記住的。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了,戰爭時期秦國實行的法家策略根本不適用戰爭後的國家,而始皇帝在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休養生息,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了更多壯舉。但是這樣的壞處也十分明顯,社會底層的百姓所承受的壓力也幾乎達到了極限。尤其到了秦二世的時候,民心基本上已經開始散了,最終也導致了起義的發生。

陳勝是陽城人,少年的時候曾作為僱農給人種地。據說有一次,他蹲在田間,咬牙憤慨,說出「苟富貴,勿相忘」這樣一句話。旁邊一起種田的人就嘲笑他,說如果一直種田的話,哪裡有富貴呢?陳勝不屑的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朝徵發第四梯隊男子戍守漁陽郡。其中一支隊伍由陳勝吳廣帶領,走到了大澤鄉,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就算趕到漁陽郡也註定會延期。按照當時的秦朝法律,凡是延期的一律問斬。陳勝吳廣自知難逃一死,為了自我救贖,就借著天下人對秦朝的不滿,殺死了將尉,鋌而走險領帶著九百多人造反了。也正是在這次號召大會上,陳勝有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而,我們從這句話也能看出,陳勝的格局也因這句話而受到了限制。這樣的感覺就是讓陳勝覺得,成為一方諸侯就夠了。那陳勝吳廣起義後,攻克了陳縣,城中的父老豪傑都勸陳勝當楚王。一群在當時社會處於底層的人,被逼起義,剛剛攻下幾座城池,只有一萬餘人,就被大家推為楚王。這是一個好聽的稱呼,但也是一個戰略選擇。

那什麼是整體價值和長期價值最大化的選擇呢?這時候有兩個人叫張耳陳餘,他們就建議陳勝不應該要這個稱呼,他們的理由是:現在秦國無道,將軍你們冒著萬死的危險為天下除暴,可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當起楚王來了,這可是向天下人暴露你有私心了。當務之急,您應該立即帶兵向關中挺進,同時尋找六國後人,立他們為王。這樣就給秦國樹立更多的敵人,這樣秦國對抗你的兵力也會減少,這樣你就可以更有效的佔領鹹陽,而各諸侯國都是依靠你才得以復國的,到時候他們一定會聽從您的號令,到那時你就是帝王而不是王侯了。

可陳勝不聽,把自己封為了楚王。陳勝為王后,先後派出了八支起義軍,分別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攻城掠地。一連串的勝利讓陳勝有了輕飄飄的感覺,他覺得秦國也不過如此,因此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努力。他身邊有一個博士這時候就警告他,說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攻打我們,而是要敵人不敢攻擊我們。可是大王您現在的做法正相反,以為敵人不來攻擊我們,這種想法是可怕的。針對這樣的警告,陳勝又說出了一句著名的話」寡人之軍,無累先生「。就是說,這是我的部隊,不需要先生您多多操心。

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看出,陳勝現在是志得意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陳勝稱王以後,當年很多親朋故舊都來依附他,他的嶽父也在這其中,可陳勝見到嶽父就如同見到普通人那樣行禮,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非常尊敬的叩頭。他的嶽父很生氣,就給陳勝做了一個語言:」胡亂建號,而傲長者及能久乎?「就是說你幹的是叛亂的事情,假稱王號還不尊敬長者,你這樣的人還想活得長久嗎?

根據史書記載,陳勝稱王后,信任小人,以苛刻細察為中心。所有在外作戰有功的將領,回來述職後,都被陳勝找藉口給收拾了。陳勝對於那些不喜歡的人,都想辦法除掉了,因此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陳勝最終也因此失敗。

陳勝派出西攻關中的部隊都失敗了,秦朝派出章邯向東進攻。陳勝親自帶兵作戰,但是因為人心不附,沒有人願意出死力幫助他。陳勝大敗,在逃跑的路上被自己的車夫殺了。

我們看到,陳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起義領袖,他在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的勇氣千古傳頌,他雖然失敗身死,但他喚起了劉邦等人的起義,並最終成功。所以,在西漢時期,陳勝一直都享受著高規格的祭祀。

同時,我們就個人來看,陳勝喊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著作一番大事業的激情的,那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他的格局就受到了限制,陳勝眼中的格局並不是劉邦那种放眼天下的格局。當他說」寡人之軍,無累先生「的時候,那種志得意滿的情緒已經展現出來了,失敗就在不遠處,他卻看不到,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大的失敗。當他被自己的嶽父評價的時候,他整個隊伍早已離心離德。最終,陳勝身死,令人唏噓。

他的故事也給後人,研究一個團隊,研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一個什麼樣的素質提供了借鑑。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正是因為陳勝過早稱王,暴露了他起義的私心。陳勝有過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對他起義終極目標的最好詮釋。說明他在走投無路情況下的奮起反抗,目的是追逐名利,求取富貴,封王拜侯。所以,陳勝無視張耳陳餘的勸告,急迫地滿足了自己對權利的渴求。
  • 他是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雖然最終失敗,卻留下兩句勵志名言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講講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事,雖然陳勝/吳廣起義最終失敗了,但陳勝給我們留下了兩句著名的勵志名言,流傳了2000多年,至今仍被使用。
  • 《史記》寫陳勝精彩至極,簡直就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勵志故事
    陳勝吳廣是一對失敗的英雄,司馬遷卻詳細的從陳勝的出身,一直到起義前期的準備,再到企業的失敗寫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個現代版的農民企業家的成長故事。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司馬遷老人家寫故事的高超本領。把歷史寫成暢銷讀物,估計司馬遷絕對是第一人。
  • 說來很痛心,素有鴻鵠之志的陳勝,不過是秦二世一樣的昏君罷了!
    通過這篇名為《陳涉世家》的課文,我了解到,陳勝素有大志,在被老鄉們嘲笑時,不氣不惱,只是一副哀老鄉不幸悲老鄉不爭的無奈,脫口而出一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多年以後,風雲際會,陳勝為陳王,國號張楚。這便是語文課本中的全部了,看起來,陳勝的故事,就是一個少有大志最終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很完美,很讓人羨慕。
  •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我們知道,陳勝吳廣因為大雨延誤了皇帝交代的日期,這可是死罪,但是兩人又不想白白死去,就準備造反,但是造反可不是光嘴說說的,人去哪弄?人家有為什麼願意跟你呢?這可是沒難倒兩人,具體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陳勝叫兩個心腹到街上去買魚。
  • 陳勝死後,項梁為何沒有擁兵自重,而是擁戴楚懷王成為領袖?
    項梁為了成為會稽郡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不惜將信任自己的會稽郡太守殷通殺害,由於殷通是秦朝郡守,因此,項梁的所作所為得到會稽郡農民的普遍支持,他高舉義軍大旗,奉陳勝為王,開始與秦軍進行正面對抗。恰在此時,陳勝遇害,項梁看到一個天賜良機,這個機會對別人來說有些渺茫,但對於楚國出身、而且還是名將項燕後人的項梁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各國都暗暗積蓄反秦力量,但是,楚國卻被視為最有可能推翻秦朝暴政的國家,為什麼?相信大家還記得楚國名將項燕死前的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不但寄託了所有楚國人的心願,也使楚國成為最堅定的反秦勢力。
  • 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陳勝,雖志向遠大,卻遠遠不夠做一個帝王
    陳勝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為了餬口去做長工,但是他骨子裡是一個不甘平凡和奴役的人,休息時就對同伴說:"以後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結果大夥都笑話陳勝異想天開,都是一群賣苦力的人哪有什麼富貴,陳勝長嘆一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勝這話的意思是:目光短淺的人,怎麼能知道有遠大抱負的人的志向呢?
  • 陳勝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吳廣?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陳勝指使田臧殺死吳廣」?這一說法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因為吳廣畢竟是陳勝的老戰友,要是沒有吳廣的幫助,陳勝大澤鄉起義根本就不能成功。「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要是沒有吳廣的「好人緣」,陳勝振臂一呼也等於白喊——大家會當成耳旁風。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志大才疏的陳勝終究不能成功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第一個站出來的是陳勝和吳廣,即使是後來的項羽和劉邦都或多或少受到陳勝的影響。為了彰顯其意義,《史記》專門給陳勝一個「世家」。陳勝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曾經為別人耕田時對邊上的人說,如果我富貴了,絕對不會忘記你。那人一笑,就他這樣幫別人耕田的人怎麼可能富貴了!陳勝微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史上首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為什麼被車夫莊賈謀害?
    陳勝、吳廣率先發難,使在秦國苛政嚴法壓迫之下的窮苦百姓和六國餘孽紛紛揭竿而起,他們攻城拔寨,誅殺地方官員,響應陳勝。 中國歷史基本不為貧民百姓樹碑立傳。而司馬遷卻不吝筆墨為陳勝寫傳記,還將出身黔首的他列入世家,後世之人大都認為司馬遷對陳勝有惺惺相惜之感。
  • 張角的黃巾起義,比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差在了哪裡?
    大澤鄉起義就像是一個導火索,直接點燃了這個炸藥包,雖然點火的陳勝吳廣很快就死了,但是後起之秀項羽和劉邦卻後來居上,一舉推翻了殘暴的秦朝統治。 反觀黃巾起義,彼時的東漢統治者漢靈帝雖然昏庸無能,寵信宦官任用外戚,國勢江河日下,但是卻並未顯露出末世王朝之象,起義時機並不成熟。
  • 陳勝吳廣最先發起反抗秦朝的農民起義,最終他們的結局是什麼?
    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迅速地建立起了政權。但是由於這些人不知道怎麼去管理政權,在起義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內部就存在很嚴重的矛盾。開始的階段陳勝帶著他集結起來的兵眾,足足有十萬人之多,他們很順利的攻打下函谷關。這個時候陳勝就覺得自己很有領導能力,正是因為他的指揮才使得戰爭取得了勝利,也正是因為產生了這種心態陳勝驕傲起來,並不把秦軍放在眼裡。
  • 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陳勝不吃這一套,他帶著一幫人找財主理論,財主看人多勢眾惹不起,就把陳勝以盜樹罪名告到蘄縣縣衙。縣官遂派人把陳勝抓進縣衙大堂。沒等縣官開口,陳勝首先質問:因何罪抓我?縣官厲聲呵斥:你盜人樹木,怎不認罪?陳勝回答:我沒盜樹,打幹棒何罪之有?縣官又問:打幹棒為何用鐵棍?陳勝答:鐵棍比木棍打得幹棒多!縣官無言以對,心裡認為很有道理,不便加罪於陳勝。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
  • 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其實由此也說明陳勝絕對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2006年,文學家二月河先生在遊覽陳勝墓地時曾疑惑:如果陳勝真的是貧農或者是僱農,他怎麼會又有名,而且還有字,還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樣有文化的話,即使這句話有經過後期的文學修飾,但從理念也可以看出他的背景絕對不簡單。
  • 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秦簡證明秦國有「貲」刑,所謂「貲」就是罰的意思,秦律裡經常會出現貲戍、貲甲,貲戍就是懲罰去戍邊,而貲甲則是懲罰繳納物品。 而秦帝國一旦決定進行強制性徵兵「更戍」,往往就會把原本只需要罰款、罰物、罰徭役的人全部徵發去戍邊,也就是貲戍。當然,秦簡裡貲戍並不是永遠,一般是一到兩年。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陳勝說:「如今天下受秦壓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現在的皇帝並不是始皇的長子,原本應該做皇帝的長子扶蘇被他殺害了。現在秦國的百姓都知道扶蘇很賢德,卻並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我們打著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
  • 面對陳勝和西楚的軍隊,章邯絲毫不懼,可胡亥的昏庸讓他心灰意冷
    面對陳勝和西楚的軍隊,章邯絲毫不懼,可胡亥的昏庸讓他心灰意冷我們都知道秦國可是中國史上最大的封建王朝,而秦國的創建者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作為史上第一個稱帝的人,始皇帝剿滅多國,將天下一統,終結了戰國時期長達兩百多年的混亂時代,不僅如此還實行了諸多適合國家發展的政策
  • 陳勝吳廣舉大義反暴秦,獲萬民景仰,為何打敗時卻沒人去幫他們
    (陳勝吳廣起義)但是陳勝吳廣起義卻沒有走多遠就倒下了。其實不光是陳勝吳廣起義,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都是這樣,最先起事,攪亂那潭臭水,引得風起雲湧。但也是最先摔下摔碎的那一片波浪。咱們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同時參考後世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興起很快,消亡也很快呢?第一個原因,槍打出頭鳥。陳勝吳廣,是最先造反的。從最初的900人,發展到幾萬人,還自立為王,建立張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