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著名的農民起義,特別在每次新舊朝代更替的時候,農民起義的影響更大,比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新莽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和江淮杜伏威、輔公祏軍)、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和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等。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講講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事,雖然陳勝/吳廣起義最終失敗了,但陳勝給我們留下了兩句著名的勵志名言,流傳了2000多年,至今仍被使用。
第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即陳涉)年輕時家裡很窮,經常跟其他窮苦人一起靠給富裕人家種地維持生計。一次,陳勝停止耕種坐在田埂上休息,因對自己的人生遭遇失望而憤慨嘆息了很久,他對其他小夥伴說:如果有一天我們中的誰富裕了,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其他僱工聽了後笑著回答道:「你是一個被僱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哎!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用來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陳勝生活在秦末社會底層,遭受上層階級剝削,常常感嘆自己命運悲苦,能提出這句名言,可以看出他是不甘心過現在的生活,胸懷遠大抱負。
第二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到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起義時,為了號召農民起義,他說出了第二句名言,同樣記載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原文為:「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況且壯士不死則罷,死就要留下大的名聲,王侯將相難道就是天生的貴種麼?
這句話體現了陳勝反抗和叛逆精神,而且對於激勵農民揭竿起義有著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跟「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209年,陳勝和吳廣本來是被秦朝強迫徵兵派往漁陽(北京密雲)戍守,同去的有900名農民,他們被兩名秦吏押送日夜兼程趕路,結果到了安徽大澤鄉的時候,遇到大雨阻斷了北上的道路,無法繼續前行,按秦律例,不按時到達就會被處斬。
在這緊要關頭,從小就胸有大志的陳勝,便和剛認識不久的吳廣商議,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還不如反了,說不定還能創一番大事業。
於是兩人決定以楚國項燕和秦國扶蘇的名義發動起義。古時人相信迷信,他倆用硃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然後把綢帕塞在漁民捕來的魚肚子裡,士兵們買來魚,發現肚子裡的這個「丹書」,紛紛表示驚奇。與此同時,陳勝還安排吳廣夜晚在士兵駐紮附近的山上扮狐狸叫聲,大呼「大楚興,陳勝王。」士兵們半夜聽到叫聲,大家更是感到恐懼。
後來陳勝藉機向大家宣布了推翻暴秦、建立張楚(即張大楚國)的起義建議,在一頓安利之後,加上之前魚肚裡丹書和狐狸叫聲,士兵們更相信這是老天爺安排,於是大家群情激昂,都同意起義。附近的很多老百姓也「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竿而起成語典故),加入起義隊伍。
很快起義隊伍控制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區,並攻佔了戰略要地陳縣(戰國時期陳國及楚國都城),此時起義隊伍已經有數十萬之眾。陳勝吳廣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陳縣為都城。建立政權後,陳勝吳廣又西徵和北伐,西徵攻到秦朝首都鹹陽附近,北伐打到燕、魏等地。不過因組織渙散,內部分裂,各王割據,加上秦朝名將章邯剿滅,張楚政權很快消滅。最後陳勝被自己的車夫莊賈砍死,吳廣也因與起義軍將領田臧不和而被田臧以陳勝名義殺死。
從陳勝吳廣發起大澤鄉起義到滅亡,前後時間不到一年。但這次起義卻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3年後,劉邦攻入鹹陽,秦滅亡。
陳勝是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名言卻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