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為什麼被車夫莊賈謀害?

2020-12-18 騰訊網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率領一幫誤期的戍卒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 起兵發難,掀起了推翻秦朝的暴風驟雨。

這群來自楚地的赤貧農民,以秦公子扶蘇和楚國名將項燕的名義,率先扯旗造反,拉起了暴動的隊伍,號稱大楚。陳勝自稱將軍,任命吳廣為都尉,農軍先攻進大澤鄉,再一舉攻克蘄縣。陳勝揮師乘勢而進,到攻取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聲勢大振,應者雲集,隊伍已經擴充至步卒數萬、戰車6、7百乘、騎兵千餘的規模。魏國名士張耳、陳餘逃亡至陳縣,歸附了陳勝,並建議陳勝立六國遺老遺少為王,以此號召天下,共同對付實力仍強的秦國。

而陳勝素有野心,他乾脆自立為王,國號「張楚」,自稱「陳勝王」。

陳勝、吳廣率先發難,使在秦國苛政嚴法壓迫之下的窮苦百姓和六國餘孽紛紛揭竿而起,他們攻城拔寨,誅殺地方官員,響應陳勝。

中國歷史基本不為貧民百姓樹碑立傳。而司馬遷卻不吝筆墨為陳勝寫傳記,還將出身黔首的他列入世家,後世之人大都認為司馬遷對陳勝有惺惺相惜之感。《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這樣寫道:「秦失其政,而陳涉(陳勝字「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司馬遷既有對陳勝的讚美之詞,同時還感慨行暴政的秦國外強中乾、專制皇權極度脆弱,不堪一擊。在司馬遷的如椽之筆下,陳勝並無雄才大略,也沒有任何天賦異能,但強大的秦國在他的面前,一擊即垮。

攻佔陳縣後,陳勝派吳廣帶領一部分人馬去攻打滎陽(鄭州以西),派大將周文率領另一部人馬西徵秦都鹹陽,還派陳餘等人到各地去接應其他抗秦武裝。

農軍東徵西討,取得了節節勝利,佔領了大片地區,可是戰線越拉越長,且號令無法統一,有很多地方又被六國殘餘勢力給奪佔了。

陳勝起兵不到3個月,齊、趙、韓、魏、燕等六國故地都有人割地稱王,且拒不發兵去支援吳廣和周文的「張楚軍」。後來,吳廣在滎陽被秦將李由攻滅,周文在西攻鹹陽時被秦國名將章邯擊潰,兵敗身死。最後,第一位挺身反抗暴秦的農民領袖、張楚王陳勝在逃亡途中被自己的車夫、叛徒莊賈殺害了。

那麼,率先舉起義旗誅暴秦的陳勝因何被自己人謀殺呢?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史記·陳涉世家》裡尋找答案。

司馬遷在自己這部曠古絕今的史學鴻篇巨製中對陳勝(涉)、吳廣及其部下的殘暴、兇蠻和不擇手段的激烈內訌多有揭露。

例一,葛英在東城擁立襄強為楚王,後來聞聽陳勝已在陳縣自立為王,立刻毫不猶豫地將襄強殺死,事後還主動找陳勝匯報了事情的詳細經過,他坦誠相見,毫無隱瞞。按說不知者不為罪,可陳勝聽了葛英的陳述後立馬下令將其處決。

例二,將軍田臧等人假託陳勝王的命令將驕橫跋扈、有勇無謀的吳廣殺害,還把他的頭獻給了陳勝,陳勝對曾與自己並肩戰鬥的兄弟慘死似乎無動於衷,他非但不治田臧謀殺主將之罪,還將他攫升為上將軍。

例三,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后,率軍圍攻郯城時,任命武平君畔為將軍,督率進攻郯城的各路兵馬。部將秦嘉不服,自立為大司馬,還蠱惑眾人曰:「武平君年輕,不通軍事,大家不要聽他指揮」。不久,他假借陳勝王的命令殘酷地殺害了武平君畔。事後,陳勝並沒有懲治抗命不遵、擅殺主將的秦嘉。

例四,陳勝稱王后,原先在鄉下與他一起傭耕的一個夥伴聽說陳勝稱王發跡,興衝衝地前來投奔他。門房不肯放他入內,反而將他綁起來,後來雖然鬆了綁,但仍不肯通報。恰巧陳王出宮,那人高喊陳涉的名字,陳勝這才召見了他,並攜手同乘一輛車子回宮去。這個窮哥們被富麗堂皇的奢華宮殿驚呆了,說了一些陳勝不愛聽的話,且總是提及以往替人傭耕、挨餓受凍的貧賤日子,惹得陳勝大為掃興。在左右的勸說下,他最終下令把這個昔日的夥伴給殺死了。

可以想像,假如陳勝大功告成取代了秦二世並掃滅群雄,當上了張楚皇帝,那麼不論是在強權專制以及兇殘暴虐方面,都會比秦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並不複雜,他當初鋌而走險、率先起事,動機就是為「取秦而代之」。再加上他沒有文化,目光短淺,因此得勢後只會比秦始皇更殘暴,其治國理政的隨意性也只會在秦皇之上,絕不會在其下。

陳勝的種種作為,讓部下心寒齒冷,使他逐漸失掉了人心,當大軍失利後撤回到汝陰下城父時,早已對主子心懷不滿的車夫莊賈謀殺了陳勝,隨後帶著首級投奔了秦軍。

相關焦點

  • 他是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雖然最終失敗,卻留下兩句勵志名言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著名的農民起義,特別在每次新舊朝代更替的時候,農民起義的影響更大,比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新莽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和江淮杜伏威、輔公祏軍)、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和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等。
  • 「街溜子」出身的陳勝,怎麼成了「農民起義領袖」?
    經常看到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比如國人暴動;而在更多的時候,歷史根本無須打扮,「猶抱琵琶半遮面」即可,就像是包括陳勝、吳廣在內的所謂的「農民起義領袖」的生平。 陳勝的身份極可能是個「街溜子」,而非普通的農夫。
  • 陳勝吳廣是並列的兩位起義領袖,為何陳勝稱王而吳廣沒能稱王
    (陳勝雕像)第二,陳勝是一個有智慧的農民。於是,900人的貧苦農民隊伍在陳勝的號召下,萌生了起義的欲望。二是陳勝順應民意,扯起了扶蘇和項燕的名號。他極善揣摩人的心理,知道「天下苦秦久也」,也明白扯虎皮做大旗的道理,為自己的起義披上合法的外衣,做到師出有名,充分利用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和意志。
  • 他是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雖然最終失敗,卻留下兩句勵志名言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著名的農民起義,特別在每次新舊朝代更替的時候,農民起義的影響更大,比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新莽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和江淮杜伏威、輔公祏軍)、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和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等。
  • 陳勝作為反秦義軍的首領,為何會被部下殺害,原因是八個字
    陳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陳勝在反秦義軍中的威望極高,可以算作反秦義軍的精神領袖,就算是後來的項梁和劉邦,也要視陳勝為首領,項梁之所以起兵反秦,還是召平假借陳勝的詔令發起的,劉邦稱帝後,還追封劉勝為「隱王」,可見陳勝的地位之高。
  • 大澤鄉起義
    爆發了到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是這次農 民起義的領袖。   陳勝又名陳涉,陽城(舊城在今河南省縣封縣東南的告成鎮)人,僱工出 身。秦二世元年七月,秦朝統治者徵發貧苦農民去屯守漁陽進縣(在今北京 密雲縣西南)。陳勝也被徵發去了。
  • 陳勝吳廣是怎麼死的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點燃了全國人民反抗的怒火,揭開了暴秦滅亡的序幕。陳勝吳廣,一個是僱農,一個是貧農,帶領900個被徵發去漁陽的農民,揭竿而起,陳勝吳廣被推舉為起義領袖。
  • 陳勝起義失敗的根源,取信於民眾,卻失信於民眾
    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今河南商水)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年少的陳勝是秦帝國統治下最基層的農民,當時整個社會階級矛盾嚴重,陳勝雖是一介布衣,但他不甘心受人奴役。
  •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是怎麼死的?
    「陳勝吳廣起義」也稱「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為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像野火迅速燃燒了一大片,取得了大澤鄉和蘄縣等地,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 這兩男人,一個被車夫殺害葬於芒碭山一個芒碭山起事做了皇帝
    今天我們淺談一下歷史上這兩個與芒碭山結緣且出身極為相似男人,一個是被車夫莊賈殺害葬於芒碭山的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一個是在芒碭山斬蛇起事做了西漢開國皇帝的漢高祖劉邦。在沒介紹這兩個男人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芒碭山。芒碭山位於河南省最東部的永城市境內,是豫東黃淮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它是由海拔僅156.8米的芒碭山主峰及大小十幾個山丘組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他是古代農民起義第一人!卻因為一件「小事」失敗?
    農民起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導致百姓苦不堪言。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只有奮起一搏才可能有一線生機!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像隋末的瓦岡寨、元末的朱元璋、清朝的天平天國等等。其中只有極少數能夠成功,大多數都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句話在後世廣為流傳的話語,伴隨著陳勝吳廣起義,成了一種魔力,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為後世農民起義開啟了先河。陳勝吳廣從大澤鄉起義開始,帶領著900戍邊農民,短短時間幾萬人跟隨,也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帷幕。
  • 一介農夫陳勝,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立傳,與孔子、勾踐並列
    反正是難逃一死,經過一番謀劃,陳勝乾脆率領900多人在大澤鄉造了反,成為歷史上第一次領導農民起義的先驅。起初,陳勝吳廣等人利用人們對天地鬼神的敬畏,找人佔卜,在綢子上寫下「陳勝王」放在魚的肚子裡混淆視聽,營造義軍領袖氛圍。後來的劉邦斬白蛇起義,號稱赤帝子,也是向陳勝學習,有異曲同工之效。
  • 漢高祖斬蛇起義之地,反秦領袖陳勝亦長眠於此,名勝古蹟眾多
    它因漢高祖劉邦在此斬蛇起義而聞名於世。而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揭竿反暴秦的陳勝亦埋葬於此地。它的名字,就是芒碭山。芒碭山和中國歷史及傳說中的許多名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孔子、秦始皇、陳勝、劉邦暫不講,李白、杜甫這兩位唐朝國寶級的大詩人就曾多次暢遊此地。甚至《水滸傳》裡的一些梁山好漢也曾嘯聚於此。眾多的名人給芒碭山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旅遊資源。 山以人名,人以山顯,其山溢彩盈韻,其人名燦史章。
  • 讀書感悟之十一:惜哉陳勝
    ,於是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並且在歷史上第一個喊出了振聾發聵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接下來,起義也出乎意料地順利,手下很快聚攏了數萬人。而且,各地雲集響應,起義是四面開花。可惜僅不足一年半的時間,次年臘月陳勝被自己的車夫莊賈殺害,起義失敗。這是課本給我們教的,也是大部分人對此事的認知。
  • 陳勝起義深得民心,原本勢頭很好,為何最後卻被車夫給殺了?
    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長廊裡,農民起義很多,黃巢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這裡我們要說一說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教科書上給這次起義也冠上正義之師的名目,可見它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得到了歷史的認可,可是作為領袖的陳勝卻在當初慘遭眾叛親離,一代英雄竟然被一個小車夫殺害,落得一個悲慘下場,我們來看看這事怎麼回事
  • 分兵略地,人地皆失—陳勝的失誤
    陳勝(?一前208年),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一說安徽阜陽)人,是我國軍事史上第一位農民戰爭領袖。他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時刻,與吳廣共同發動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建立了「張楚」政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根基,繼而為劉邦、項羽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陳勝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被人稱作「甕牖繩樞之子」,靠傭耕為生。
  • 陳勝死後,項梁為何沒有擁兵自重,而是擁戴楚懷王成為領袖?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就是著名的大澤鄉起義。這次起義的意義不僅僅是開啟了農民起義的先河那麼簡單,而是在其之後,農民起義猶如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全國,極大動搖了秦朝的統治,為秦朝的滅亡打下基礎。
  • 陳勝吳廣結局悽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倒在了起義軍手上!
    司馬遷的那篇《陳涉世家》曾是語文基礎教育課上的必背篇,但課文上的《陳涉世家》僅僅只是上篇,上篇交代了兩人起義的經過,而起義軍的結局卻在下篇,這也導致了不少人不知道陳勝吳廣最終的結局。歷史上,陳勝吳廣的結局悽慘,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