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吳廣?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2020-12-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陳勝指使田臧殺死吳廣」?這一說法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因為吳廣畢竟是陳勝的老戰友,要是沒有吳廣的幫助,陳勝大澤鄉起義根本就不能成功。「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要是沒有吳廣的「好人緣」,陳勝振臂一呼也等於白喊——大家會當成耳旁風。所以後來論功行賞,吳廣當上了「假王」,成為陳勝之下、所有人之上的二把手。

但是吳廣確實沒有死在秦軍手裡,而是被自己的部下刺殺了。罪名比「莫須有」還「莫須有」:「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而事實上「不知兵」的,恰恰是這個田臧,他殺了吳廣之後,帶著精銳部隊去迎戰秦軍,結果直接被秒殺,史料中七個字就結束了戰鬥:「與戰,田臧死,軍破。」 

一個真正「不知兵」的將軍,卻敢於殺死陳勝的二把手,而且還把吳廣的首級送給了陳勝,並因此從普通將軍升任「令尹、上將」,可見陳勝認為田臧殺死吳廣,是立了大功的,也就是說,田臧動刀子,完全是陳勝的授意,而田臧並不是「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實際是完成任務「交差」。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陳勝為什麼要殺死跟自己一起打拼多年的第一助手呢?這一點《史記》種已經給出了答案:陳勝殺吳廣,就是因為吳廣嘴不嚴,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

《史記 陳涉世家》是僅排在《孔子世家》之後的,還在蕭何曹參張良陳平之前,可見在司馬遷心中,陳勝是一個超重量級人物。而一本正經寫出來的《陳涉世家》,卻把陳勝吳廣「篝火狐鳴」、「魚腹丹書」的密謀寫得身臨其境,好像陳勝吳廣商量著怎麼忽悠人的時候,太史公司馬遷就蹲在角落裡瞧著。

司馬遷出生得太晚,連陳勝吳廣的面都沒見著,那麼又是怎麼知道「篝火狐鳴」真相的呢?陳勝自然不會自扇耳光,到處跟人說自己怎麼裝神弄鬼。那麼只有陳勝吳廣兩個人知道的篝火狐鳴魚腹丹書秘密之所以會洩露,就只有一種可能:吳廣跟別人說的。

按照史記的記載,陳勝是很忌諱有人提起他過去的事情的,雖然他曾經跟打工的小夥伴承諾「苟富貴,無相忘。」但是當年的小夥伴找上門來,「言陳王故情」,陳勝二話不說就把他咔嚓了。而且自從陳勝殺死一個小夥伴之後,其他的老夥伴都紛紛拔腳開溜,陳勝一個朋友都沒有了,自然不會「酒後失言」洩露自己當年的密謀,但是傳言越來越多,只有吳廣和自己兩個人才知道的秘密,這時候卻變得盡人皆知,自己「君權神授」的肥皂泡紛紛被戳破,陳勝恨得牙根痒痒,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在「帝王」面前,管住嘴邁開腿是很重要的,誰要是相信了「苟富貴無相忘」而忘了「富易妻,貴易友」,那麼離被殺掉滅口也就不遠了。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學過《紅樓夢》裡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賈雨村手下那個「貧賤之交」的門子,因為可能會對人說出賈雨村當日貧賤時的事來,因此心中大不樂業,後來到底尋了個不是,遠遠的充發了他才罷……

相關焦點

  • 細談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反秦的真相,我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按照我們所了解的記載,陳勝吳廣之所以選擇造反,是因為根據秦律,如果拖延時間,900多人將被斬首。所以,陳昇造反的原因是:「既然我們去是要被殺頭的,逃也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等著被秦朝殺呢?為什麼不站起來反抗?」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說法可以說一直是人們心中定論,毋庸置疑。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涉故臺: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見證
    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面對「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勢,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段話就是說,現在逃跑是死,舉行起義是死,同樣都是死,不如揭竿起義為國而死更有意義。當時秦二世驕奢淫逸,腐敗無能。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對此,人教社回應,刪除此篇的原因是為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複,陳勝、吳廣起義是初中歷史必須講述的內容;並且考慮到《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八年級上冊從《史記》中選擇《周亞夫軍細柳》替換《陳涉世家》。
  • 史上首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為什麼被車夫莊賈謀害?
    陳勝、吳廣率先發難,使在秦國苛政嚴法壓迫之下的窮苦百姓和六國餘孽紛紛揭竿而起,他們攻城拔寨,誅殺地方官員,響應陳勝。 中國歷史基本不為貧民百姓樹碑立傳。而司馬遷卻不吝筆墨為陳勝寫傳記,還將出身黔首的他列入世家,後世之人大都認為司馬遷對陳勝有惺惺相惜之感。
  • 司馬遷的《史記》,抹黑了秦始皇兩千年
    最近一直在追劇「大秦賦」,當看到五十多集的時候,我的疑問也越來越多:那個傳說中的暴君何在?張魯一扮演的嬴駟,除了隱忍堅強、殺伐果斷、大格局大智慧之外,沒有一絲暴虐兇殘的一面。相反,我感覺皇始皇在當時常常示弱,在國家大義之下也儘量關照血脈宗親。難道是司馬遷故意在史記裡抵毀他?
  • 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界通過對出土的秦簡研究,基本上對秦代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這其實就包括對引發了秦帝國覆滅的陳勝、吳廣身份的新的解讀。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這句話,認為都給人做僱農了,那麼陳勝肯定是平民百姓無疑。
  • 《史記》編排的特殊性,項羽並非皇帝,為什麼還要寫本紀?
    《史記》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史家絕唱,是因為司馬遷的特別安排。而在《史記》之中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司馬遷身為西漢人,但是卻為項羽立了本紀,按道理來說項羽不是皇帝,可是司馬遷在一定意義上承認了項羽的地位。
  • 如果秦始皇帝不死,陳勝吳廣還會舉事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
    為什麼會蔓延看來呢?是陳勝、吳廣太厲害了嗎?是後起之秀項羽、劉邦太天才了嗎?不,不是的。陳勝、吳廣的起事之所以能夠蔓延看來,主要原因在於,秦二世治下的秦國的國家機器已經失靈,並不能在陳勝、吳廣初起時將其撲滅。秦國沒能及時地將陳勝、吳廣的起義鎮壓下去,待到秦國想去鎮壓時,陳勝、吳廣的起義之火已經燒遍關東六國,秦國已經很難滅火了。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
  • 說來很痛心,素有鴻鵠之志的陳勝,不過是秦二世一樣的昏君罷了!
    通過這篇名為《陳涉世家》的課文,我了解到,陳勝素有大志,在被老鄉們嘲笑時,不氣不惱,只是一副哀老鄉不幸悲老鄉不爭的無奈,脫口而出一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多年以後,風雲際會,陳勝為陳王,國號張楚。這便是語文課本中的全部了,看起來,陳勝的故事,就是一個少有大志最終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很完美,很讓人羨慕。
  •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史記•燕世家》:「燕築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東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秦二世發閭左(古代25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於閭右)戍漁陽即此。漢、魏、晉漁陽郡均如秦制。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原屬河北的今天津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併入薊州。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宮刑,當時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 《史記》寫陳勝精彩至極,簡直就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勵志故事
    陳勝吳廣是一對失敗的英雄,司馬遷卻詳細的從陳勝的出身,一直到起義前期的準備,再到企業的失敗寫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個現代版的農民企業家的成長故事。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司馬遷老人家寫故事的高超本領。把歷史寫成暢銷讀物,估計司馬遷絕對是第一人。
  •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我們知道,陳勝吳廣因為大雨延誤了皇帝交代的日期,這可是死罪,但是兩人又不想白白死去,就準備造反,但是造反可不是光嘴說說的,人去哪弄?人家有為什麼願意跟你呢?這可是沒難倒兩人,具體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陳勝叫兩個心腹到街上去買魚。
  • 為什麼陳勝會被部下殺掉?
    陳勝農民起義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曾經一度攻入關中,陳勝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張楚政權。但是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僅僅維持了大半年時間,便以失敗而告終。吳廣和陳勝先後被部下殺掉。吳廣死於部將,陳勝則死於車夫。萬事有果必有因,陳勝為什麼會被自己的部下殺掉呢?
  • 河南人陳勝去北京戍邊,為何要繞道安徽大澤鄉?
    所以,「失期,法皆斬」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並非是信口胡謅,而且還有人能從魚肚子中認出「陳勝王」,說明當時這群人裡是有人識字、懂法的,並不是輕易能忽悠的。其實由此也說明陳勝絕對不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最後,二月河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他應該是楚國亡命流徙避禍的家庭裡出來的。」作為文學大家二月河先生提出陳勝的出身屬於貴族後裔的說法,在史學界得到了共鳴。從陳勝知道「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樣的秘聞,百姓還不知道扶蘇已死」,因而詐稱「公子扶蘇」這一系列事情,可知陳勝對秦朝的政局是十分清楚的。
  •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成敗,都因這一句話
    《史記》中這樣記載了他們的準備過程: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 大澤鄉起義為什麼只有陳勝稱王,吳廣去哪裡了?
    秦二世元年,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發動兵變。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 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陳勝 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事情的起因要從秦始皇時代開始,晚年的秦始皇不再是那個立志要統一全國的有為之君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陽城兩位軍官押解民夫900人去往漁網戍守,其中選了兩名出眾者當屯長,陳勝吳廣就這樣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那時候正值雨季,道路受阻,明顯已經是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當時的秦律延誤者是要通通殺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