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由「湘南大市」邁向「湘南強市」
常寧市委書記劉達祥(右二),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樂勝(右一)在「千億級園區」調研企業生產。
五礦銅業(湖南)水口山金銅項目車間,工業機器人在作業。
水口山第八冶煉廠
常寧市鳥瞰圖
常寧水口山鉛錠生產車間
常寧市塘灣村油菜種植基地
常寧市西嶺鎮桐江村菸葉生產基地
有機茶產業成為塔山瑤族同胞致富的新途徑
白雲深處有機茶園
常寧市中田古民居等景點深受遊客青睞。 (本版圖片由 成俊峰 崔建華 彭國良 劉楊和常寧市攝影家協會提供)
成俊峰 呂小寶 郭華
常寧位于衡陽市西南部,是衡陽、永州、郴州三市地理幾何中心。唐天寶元年(742年)置縣,1996年設市,現轄18個鄉鎮,3個街道,總面積2046平方公裡,人口101萬。素有「中國油茶第一市」「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杉木南竹之鄉」「中國版畫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之稱。
深冬季節,茶花吐蕊。筆者來到常寧市,只見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公路穿城而過,一個個重大工業項目「扎堆而來」,一件件生態農產品走俏大江南北……天堂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印山」國家3A級文化旅遊景區、廟前石馬省級地質公園、天湖國家溼地公園等景區深受遊客青睞。
然而,隨著礦產資源的野蠻「消長」,2011年,常寧被列為國家資源枯竭城市。常寧市委、市政府以鳳凰涅??的果敢尋求到經濟新生良方,探索出一條以依賴單一資源到多元化經濟支撐、以犧牲生態環境到綠色經濟崛起、以民生被動補缺到適度普惠共享的「綠色轉型」之路,實施從「湘南大市」邁向「湘南強市」的跨越。
強筋壯骨:「千億級園區」補齊工業短板
「哐當、哐當……」伴隨著陣陣轟鳴聲,只見幾臺挖土機「鐵臂」揮舞,數臺裝載汽車來回穿梭……12月24日,在水口山銅鉛鋅基地項目,筆者被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所吸引。建設者們正在搶抓晴好天氣施工,力爭一個月內完成280萬土方的挖方和回填,1300畝地的「三通一平」,再次刷新「常寧速度」。
「鐵路進展如何?預計什麼時候可以通車?」在瓦松鐵路建設現場,到處是熱氣騰騰的施工場面,瓦松鐵路全長17.57公裡,總投資8.17億元,從京廣線瓦園站南端接軌,穿越武廣高鐵接入常寧水口山,是常寧市第一條鐵路專線。建成投運後,不僅將破解水口山地區的運輸瓶頸,還可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使企業進料和出貨進入「快車道」。
「提質升級是補齊工業短板,實施縣域經濟強筋壯骨的有效途徑。」常寧市委書記劉達祥告訴我們,面對「資源枯竭」、傳統工業產能落後的局面,近年來,常寧市按照衡陽市委、市政府「植優補短」戰略部署,著力補齊工業短板,加快推進產業提質升級,出臺《常寧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規劃》、《進一步支持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劃》和《淘汰落後產能培育接替產業獎勵扶持辦法》。針對礦業、冶煉、化工、建材、加工、製造等6大傳統產業,實施淘汰落後產能、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和整合搬遷入園;圍繞將水口山經濟開發區打造成「千億產業園區」的目標,突出產業服務平臺建設,全力壯大工業實體經濟……件件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形成股股「魔力」,吸引眾多工業項目「扎堆而來」,呈現出「窪地效應」。金銅項目、宏興化工、華興冶化入園投產;金翼鉛業、大宇鋅業、珍源回選廠試產見效;銅鉛鋅產業基地項目和香港泛亞綠洲集團銅杆項目開工在即;鴻博高新材料廠房建設進入掃尾階段,計劃2018年初投產;一品新能源將年產40萬噸甲醇燃料轉產為30萬噸石油儲備項目,正在做前期規劃、設計、環評;上海德邦牧業正在辦理相關入園手續,已完成工商註冊、徵地拆遷、土地報批等前期工作……今年1至9月,常寧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家,總數達81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24.5億元,增長31.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6%。
「千億級園區」不但成為常寧「綠色轉型」的「精彩手筆」,而且補齊了「工業短板」,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強了發展後勁,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強筋壯骨」。為將水口山經濟開發區打造成「千億級」園區,確保株冶等項目落戶園區,常寧市啟動調區擴區工作,將規劃面積由原來的499.6公頃調整到1140公頃。將宜陽工業園納入水口山經濟開發區管理,形成「一區兩園」的管理模式,兩園合一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聚焦發展,構成產業招商鏈條。目前,他們借鑑沿海先進經驗,積極籌建產業鏈服務平臺,與世界500強深圳正威集團籤訂了《投資合作協議》,共同設立正威供應鏈(衡陽)有限公司,建設水口山有色金屬產業鏈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及配套服務,切實解決園區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強身健體:「兩油兩葉」做大做優農業品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常寧要強,農業要強;常寧要富,農民要富;常寧要美,農村要美。」常寧市委書記劉達祥說。今年以來,常寧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發展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根本,以品牌帶動為支撐,大力發展「兩油兩葉」特色農業,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全市經濟強身健體的「關鍵一招」。今年來,全市共新造油茶林2.05萬畝;夏收油菜40.5萬畝,總產5.07萬噸;種植菸葉2.8萬畝,預計收購烤菸6.93萬擔;新建有機茶園5130畝。今年1至12月,預計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 89.2億元,同比增長3.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5389.4元,增長9.3%。
常寧油茶美如畫。
冬日,陽光燦爛。筆者乘車在常寧市境內的320省道上行駛,只見公路兩旁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連綿起伏,那一排排油綠的茶樹亭亭玉立,含春吐綠,使人不禁想起「梨花顏色梅花香,生就清容不待妝」的詩句……這就是常寧市的「百裡油茶產業示範帶」。據了解,常寧市林地總面積173萬畝,其中油茶林80萬畝,幾乎佔了整個林地面積的「半壁江山」。近幾年,常寧市圍繞「做響油茶品牌,建設生態強市」目標,大力推進油茶基地建設,創新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初步形成集種苗、基地、加工、科技、旅遊和文化為一體的油茶產業體系,油茶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產油11250噸,產值達16.5億元。全市油茶基地建設以每年新造3萬畝、低改6萬畝的速度穩步推進,一躍成為全國油茶核心產區、國家油茶示範林基地試點縣、首個國家油茶生物產業基地。
「常寧茶油」已獲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產品。
為將油茶產業做大做強,精明的常寧人藉助外商謀發展,把「精肉讓給外商吃」,引進10多家規模油茶開發企業。中聯天地公司進駐水口山鎮、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進軍西嶺鎮、殷裡基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挺進蔭田鎮……均建起超過一萬畝的油茶基地,30多家油茶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他們流轉林地48.7萬畝,帶動近10萬農民參與基地建設。大堡鄉橋頭村小王子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油茶1800畝,以「合作社+農場+公司+電商+連鎖實體店」的經營模式,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開展公眾對農村的體驗經營活動,年產值200萬元。
「哎喲喂,油茶好??梗??磯際潛τ次埂R黃氬燒?筒韞??崖?際牆鷳崢穡??鴆韙杈土饔停?勖強觳獎夾】怠??閉饈淺D?杏筒櫛幕?誑?皇繳媳硌蕕囊皇贅棖??幕?釤ǎ??吵?罰?晌?襉順D?筒璨?檔撓忠環⒄狗較頡
茶油茶葉齊頭並進,書寫出常寧生態農業的五彩畫卷。近年來,常寧市堅持生態有機標準,立足「一帶一園一廊」(即天堂山生態有機茶帶、天湖周邊生態有機茶園、西江沿線生態有機茶廊),實施企業與合作社「龍頭帶動」戰略,新發展標準化有機茶園3萬畝,改造老茶園1.5萬畝。今年產幹茶264噸,產值2.11億元,幫助13217人脫貧,茶區人均因茶葉每年增收3786元。全市現有茶葉專業村26個,專業鄉2個,專業戶3419戶,示範片29個,合作社26個,規模企業9個。在2017年「亞太杯」名優茶大賽中,常寧綠茶獲得金獎,紅茶獲得銀獎;在「瀟湘杯」名優茶評比中,常寧綠茶獲特等獎,紅茶獲一等獎。
油茶油菜流金溢彩,茶葉菸葉爭奇鬥豔,讓綠色田野充滿希望與活力。今年,常寧市落實菸葉種植面積2.86萬畝,分布在13個鄉鎮128個村1073戶,戶均種植26.6畝,超額完成衡陽市分配的6.93萬擔任務,收購量保持衡陽各產煙縣(市)第一,實現菸葉稅2014萬元。
「好酒也得勤吆喝」。今年,常寧市通過中農批投資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不但可以將一產的種植,二產的加工,三產的物流、品牌、銷售、服務融合銜接起來,而且讓一些無公害的生態優質農產品長出「翅膀」,飛往大江南北。
強基固本:「一枝獨秀」展示生態旅遊畫卷
「以前我們砍樹賣錢,現在大家意識到保護好生態才能發展久遠。」常寧市塔山瑤族鄉獅園村村民劉宗任說,要好好保護生態才能立足長遠。據塔山瑤族鄉黨委書記彭小冬介紹,隨著旅遊文化深入人心,近年來,塔山生態不斷好轉,村民收入大幅增加,該鄉大力種植茶樹,復墾高山有機茶近3萬畝,年產值達1.5億元,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全鄉生態旅遊初具規模,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000萬元。
常寧市把全域旅遊作為縣域經濟強基固本的「領銜文化」,揚生態之長,顯森林之優,走旅遊之路,建富民之業,實現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統一,推動資源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形成「全域、全季、全景」的旅遊發展態勢。
打造全域旅遊,舞活龍頭是關鍵。常寧全力打造廟前印山旅遊龍頭,推進印山文化旅遊區景觀提質改造,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打造具有湖湘風情特色的「印章小鎮」,形成石印、銅印、鉛印、鋅印一條街,增強印文化的吸引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我們要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景觀,每一個村莊都成為景區,把全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謀劃經營,讓各項建設與全域景區化建設統籌推進、協調發展,著力把家園變成花園,把小景點連成大景區,從而激發鄉村旅遊活力,帶動全域旅遊發展,實現『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遊』的目標。將常寧建成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省內全域旅遊示範區和湘南地區較大的旅遊集散地,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常寧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樂勝慷慨激昂地說。
「天賜三山屏障護,江聚泗水圖畫中。」這是對常寧山水形象的概括性描繪佳句。常寧有「三山四水」,即大義山、塔山、水口山三座名山;宜、潭、浯、舂四條麗水。目前,全市合理利用天然稟賦自然資源優勢,以文化為旅遊的「助推器」,堅持把發展全域旅遊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結合起來,按照投入100億元的規模,以PPP模式整體打包融資,打造全域旅遊平臺,著力構建以廟前印山景區為龍頭,中田古民居民宿遊、水口山紅色工礦遊、塔山瑤家風情遊、鄉村自然生態遊「四駕馬車」為補充的全域旅遊格局。並與北京東方園林公司籤訂了全域旅遊投資建設運營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大地風景旅遊公司幾經易稿,完成了《常寧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打造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的生態美麗常寧。今年1至11月,全市共計接待遊客507.87萬人,實現綜合收入29.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3%和18.5%。
文化旅遊「一枝獨秀」,正在為常寧經濟「強基固本」。
建設美麗鄉村,讓鄉村旅遊成為推動傳統鄉村經濟轉型升級和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動能。這是常寧市決策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思路,他們將旅遊發展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加快「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培育,推動旅遊產業扶貧,今年在塔山鄉獅園村、西嶺鎮石山村投入20餘萬對鄉村旅遊區標示牌進行了完善,與天堂山國家森林管理處積極申報國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著力將廟前、西嶺、塔山、勝橋打造成鄉村旅遊熱門區和美麗鄉村示範區。
常寧的未來不是夢。
常寧市圍繞「產業主導、工業主打、統籌城鄉、全面發展」的總思路,以爭創全省經濟十強,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常寧為目標,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守底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逐步形成經濟發展由「粗放增長」向「三量齊增」轉變,產業發展由「一枝獨大」向「多點支撐」轉變,項目建設由「差異化」向「百花齊放」轉變,經濟實力由「湘南大市」向「湘南強市」轉變,一路鏗鏘前行,馳而不息,常寧經濟社會發展一定會迎來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