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廈亮起來 鐵樹銀花耀中環

2020-12-13 央廣網

 

 

  央廣網香港5月19日消息(記者周偉琪)今年是中國銀行在港服務一百周年,為迎接百年行慶,中國銀行(香港)(「中銀香港」)對中國銀行大廈進行了亮化工程,為這具標誌性的建築物添上「新裝」。

  中國銀行大廈早於1951年落成,屬典型的裝飾藝術(Art Deco)設計風格的建築物,於2009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式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位處中環核心地段,其經典的建築風格,在中環建築群中顯得穩重而內斂,猶如 「鐵樹」 般生生不息,配上新設的外牆燈光,仿如「鐵樹銀花」般充滿光彩。

  為讓中國銀行大廈「煥然一新」,其亮化工程設計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泛光燈和地燈展示出裙樓和主塔樓的建築輪廓和層次,第二部分是以安裝在窗框和樓頂等不同位置的燈帶及變色燈來襯託出建築的細節,最後是在每塊紅色銅板的兩側以隱閉的燈條來突出銅板上的如意裝飾,並可透過電腦程式展示多款動態符號或圖案。

  經過匠心獨運的設計、策劃,中國銀行大廈於夜幕下悠悠「亮起來」,在中環一眾高聳入雲的新式建築群中,展現典雅的建築形態,並突顯其莊重絢麗,使這滿載歷史的建築以更具活力的形式延續下去,與香港繼續同行。

  與中國銀行大廈同樣座落於中環、位於花園道的中銀大廈,以 「竹」為設計理念,象徵著中國銀行「生機、茁壯、進取」的精神與風骨。自2004年起,明亮通透的中銀大廈外牆亦設有燈飾,以霓虹光管圍繞整幢大廈的三角柱身,線條簡約,突顯中銀大廈秀氣挺拔的輪廓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夜幕降臨,中國銀行大廈與中銀大廈相鄰而立,各自散發耀眼光芒,互相輝映,為「東方之珠」的夜景增添了一抹璀璨光彩。

相關焦點

  • 營造出節奏感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是東方之珠標誌性建築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的中環地帶,俯瞰著秀麗的香港公園和繁華的維多利亞港,總建築面積為12.9萬平方米。據說中國銀行大廈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一句中國的古老諺語:「芝麻開花節節高。」它的外觀是一個富於變化的奇妙的多面體。大廈底部是一個邊長50米的正方形柱體,篤實而又沉穩。
  • 香港中環富麗華酒店舊址將建甲級商業大廈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九日電(記者張淑琴)香港中環幹諾道中一號、富麗華酒店舊址,是中環商業區的心臟地帶黃金地段。美國國際集團(AIG)、嘉德置地有限公司與麗新發展有限公司今日宣布,將於該址興建一幢甲級商業大廈,預期二00五年落成,二00四年開始招租。
  • 中銀大廈中國畫
    香港的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以及前港督府(現稱禮賓府)都位於中環。中環的景觀是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現代高科技大廈的混合體,大型的購物商場內則滿是國際聞名的時裝店。這裡大廈如林,酒樓櫛比,超級市場和攤販市場並存,東、西文化兼蓄,被稱為購物的天堂,旅遊者的樂園。
  • 順風清潔能源租用香港中環中銀大廈一物業作為辦公營運之用
    智通財經APP訊,順風清潔能源(01165)發布公告,於2020年8月11日,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國銀行)作為業主與順風控股(公司的直接全資附屬公司)、天成國際及亞太資源(統稱該等承租人)訂立物業租賃協議。
  • 香港高樓風水之戰:最強的卻是中國銀行
    上世紀80代,正當我大天朝將風水列入迷信文化全力打壓之時,香港中環正拉開了一場商業風水大戰的序幕!但可笑的是,設計這一座座耗資十幾億甚至幾十億建築的風水策劃師,卻都是英國人。  但慶幸的是,這場中環的風水大戰中,最強攪局者卻是我大天朝的——中國銀行!
  • 香港中環風水連環局
    五、一物降一物1982年,據稱當年港英政府將中環位置極小,交通較差的一塊地賣給中國銀行,且當時中行的建築預算也只有1.3億美金!但中國銀行不負眾望,在香港立起了當時的亞洲第一高樓,並且成為近30年來,在香港中環風水之戰中的最強攪局者。中銀大廈樓高317.4米,共70層!上圖可見,中銀的建築外形,猶如一柄三稜鋼刀,直衝雲天。
  • 貝聿銘談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設計:我們不需要屋頂,而需要花園
    1994年至2001年,貝聿銘指導兒子貝建中、貝禮中設計位於北京西單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往返於北京與紐約之間。20年前,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建築工地上,貝聿銘接受了時任新華社記者王軍的採訪,這則訪談後來收入了《中國建築口述史文庫》。貝聿銘在採訪中提到了自己設計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從中國古典建築中吸取的靈感,不戴「帽子」,要有花園——中國式的花園,「石頭是昆明來的,竹頭是杭州來的。
  • 熱點 | 香港中環熱門打卡地標逐個看,中資銀行插旗布局有得比!
    建築特點是將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玻璃幕牆與鋁合金構成立體幾何圖形;大廈的三角柱身,呈多面稜形,而且結構上更加節省了不少建築成本,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和空間感。中銀大廈樓高315米(連避雷針367米),共72層,於1989年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世界第5高建築物。
  • 「攪局者」貝津銘如何「操控」了中環最強風水局?
    雖然在眾多貝聿銘的作品中,香港中銀大廈可能並不會第一個被提及,但對於香港而言意義重大,而他設計的香港中銀大廈也成為香港中環風水最大的攪局者,至今為港人津津樂道!其中,從鳥瞰圖看維港的南北兩岸,尖沙咀是凸出的地形,而中環則是下凹的地形。尖沙咀為環弓,中環是反弓格局。在環弓的一面尖沙咀自然受聚寶盆的財氣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對於處在反弓方面的中環想用住九局來水的財氣是需要在城市風水布局上下一些功夫的。而知名的滙豐大廈、中銀大廈、長江實業大廈全部在反弓格局的中環位置。
  • 拱墅區中環大廈寫字樓出租
    近日,杭州的李女士向本報推薦了一間位於杭州市拱墅區湖墅南路中環大廈的寫字樓。她告訴記者,該寫字樓此前是一家美容醫療機構,在此處已開辦十多年,因一些原因搬到城西去了。如果有美容醫療行業投資者有意向,可優先考慮,還可轉讓美容醫療許可證等證件。如果有讀者感興趣的話,可以致電聯繫李女士13967159531,了解更多詳情。
  • 中環頂級購物商場太子大廈
    太子大廈座落於香港最繁盛的商業區中環,更可遙望中環天星碼頭。雖然商場內店子的數目不多,但勝在名店匯聚,而且都是一級的國際名牌,遊客購物於此除了要對名牌有一定的認識外,當然更不可少的,就是有足夠的彈藥啦!太子大廈樓高29層,其中地面6層是購物商場,都以售賣名牌貨品為主,其餘層數則屬於辦公室。
  • 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建築
    上海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設計:英商公和洋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中國銀行大樓,建成於1937年。原址是上海德國總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中國銀行購後,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6年建新樓,次年建成。
  • 方寸中的銀行 中國郵政發行《中國銀行》特種郵票
    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此舉行成立大會並對外營業,背景畫面為1921年中國銀行成立布告及中國銀行自印發行的第一種鈔票——南京券;第二枚「全球服務」,圖案是位於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號的現在中國銀行總行辦公大樓。背景畫面為中國銀行在香港和澳門地區發行的面值100元的港幣和澳門鈔票圖案。
  • 40年前的香港中環風水大戰,居然這麼有趣!
    >, 即中國銀行設在香港的總部。 「風水第一」的滙豐銀行大廈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環,當今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是第四代滙豐大廈,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由構思到落成歷時6年。1981年7月起重建,並於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
  • 天橋上的中環:香港還會有第二個李嘉誠嗎?
    加上之後打通的歷山大廈和遮打大廈,這三座寫字樓和地標性建築文華東方酒店通過幾道跨街的天橋連接起來,被打造成現在的置地廣場。   除了金融行業,中環還是頂尖律所集中地,港劇裡的外資律所集中在畢打街,而大陸法學生更熟悉的內資紅圈所如方達、君合、中倫等,則選擇民耀街兩側的交易廣場和怡和大廈作為面對海外業務的門面。
  • 包浩斯百年 | 從中國銀行大廈到文遠樓,在上海尋找包浩斯
    外灘滇池路上的中國銀行大廈,由時任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教授陸謙受與公和洋行共同設計、建造。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談及包浩斯在中國建築領域的影響,有兩個人的名字勢必無法跳過:理察·鮑立克和黃作燊。「中行別業」,舊稱中國銀行行員宿舍,由陸受謙、黃作燊設計。上觀新聞 資料圖坐落於滇池路外灘的中國銀行大廈,以及萬航渡路上的中國銀行行員宿舍,是陸受謙、黃作燊在上海留下的代表性建築。
  • 大廈亮「GO」 加油世界盃
    數字版首頁 > 第A14:北京新聞·城事 上一篇 大廈亮「GO」 加油世界盃 工程師編程控制燈光窗簾,望京西門子大廈燈光組巨型圖案助威德國隊
  • 中環附近有什麼好玩的 香港中環景點攻略
    香港的中環一直是不少鋼片的取景點,這裡是香港非常出名的商業中心,購物、美食、美景這裡一應俱全,想來這裡玩玩的朋友趕緊看看小編做的香港中環景點攻略,讓你了解下中環附近有什麼好玩的,來個一日遊就非常合適了。
  • 李嘉誠「中環中心」叫價攀至373億港元
    原標題:李嘉誠「中環中心」叫價攀至373億港元   北京商報訊(記者 彭耀廣)不斷減持手中的物業正在成為李嘉誠的常態。昨日,有市場消息稱,由長實持有75%權益的香港中環中心最新獲星洲基金亞騰資產管理(ARA)洽商中,出價高達373億港元,平均30574港元/平方尺。
  • 香港的這處景點——香港中銀大廈,你有去過嗎
    香港中銀大廈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啟造,由熊谷組總承建,在1989年竣工,8月取得入夥紙,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原址為美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