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今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圖說:「南陳北李」雕像「走進」上海大劇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邊演邊磨
此番演出是《晨鐘》入選上海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後的首度亮相,也成為「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收官大戲。《晨鐘》誕生四年多來,上海歌劇院與主創團隊及各方專家一起,針對《晨鐘》的劇本、音樂、舞臺呈現等各個方面聽取意見、展開探討,通過音樂會版、舞臺版、巡演版、講演版等多個版本數十場的演出實踐,不斷總結、修改打磨。
圖說:作曲許舒亞介紹新一輪音樂修改的情況及此劇的音樂特點
今年1月,本劇作曲家許舒亞就交出了一版重新創作後的《晨鐘》,隨後就飛去了巴黎過年。陰差陽錯,許舒亞因疫情在法滯留了6個月,一直到8月才回國。這6個月,他潛心修改打磨,每天一起床就打開《晨鐘》的視頻開始播放,在電腦前一坐就是6小時。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給他打過一次國際長途,「一部歌劇首要的就是音樂,創作中有任何問題我們來協調」,這讓許舒亞更加堅定了認真創作的信心,許舒亞感慨:「過程很艱辛,但《晨鐘》值得我們去付出。」
詩化歷史
《晨鐘》將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喻為以生命喚醒民眾、呼喚黎明的「晨鐘」,通過歷史背景、人物刻畫的有機融合,聚焦其崇高的革命信仰,「鐵肩擔道義,碧血鑄豐碑」的初心使命。
圖說:《晨鐘》劇照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晨鐘》點燃了年輕人心中信仰的火焰,這部戲沒有說教,因而更有說服力。」導演熊源偉認為,藝術創作沒有題材高下,主旋律也可以做出藝術精品,因此,他將寫意與詩化的品位融入了劇中。七一演出時,他特意找到現場的年輕觀眾詢問觀看感受,讓他意外的是,所有的年輕觀眾都覺得這部戲非常好,深受觸動。
此番新上演的《晨鐘》,還特別邀請多媒體設計豐江舟加入主創團隊,對多媒體呈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上海上海」和「相約建黨」等多段的多媒體投影將煥然一新展現在觀眾面前。與此同時,主創亦調整了部分舞美、道具,在兼顧歷史與當代審美的同時,為演員的舞臺調度提供更大的便利。(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