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任務要比手速,太刺激了!」正趕上晚高峰,市民彭先生在西三環主路上打著右轉燈,努力將車併線,拐到輔路上,打著雙閃停在路邊,舉著手機隨時待命。他不是要搶春運火車票,而是要給念幼兒園大班的兒子搶新年活動任務。
「叮」,幾分鐘後,老師將任務清單發到了家長群裡,滿滿一屏幕字。其中有布置展臺、有當小講解員、還有設計服裝、介紹一項冰雪運動並展示等任務,每一項後邊還會附加一小段話說明具體需要家長和孩子完成的內容。彭先生眼疾手快,搶到了當小講解員的任務。幾乎一瞬間,這個項目的5個名額就報滿了。
他解釋說:「這些任務有難易之分,所以家長們都會算準時間盯著群,就希望能搶到一個稍微容易些的。比如這次當小講解員的任務就很搶手,因為PPT是老師已經準備好的,家長只需要讓孩子背下相關的講解詞就可以過關的。」
其他幾條任務,彭先生也分析得頭頭是道:「布置展臺,需要跟單位請半天假,有時候還要搭上休息日;設計服裝,要自己動手不算,有時候收集材料就要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家總動員,甚至辦公室的同事也要發動一下;介紹冰雪運動並展示,聽上去不複雜,但是有可能需要先去彩排,要確定出場順序,還有準備服裝,也是件『苦差事』。」
新年連期末,和彭先生有一樣壓力倍增的家長不在少數。記者採訪了近30位家長,其中孩子最小的剛上幼兒園小班,年紀最大的上高中。超過7成家長表示需要「減負」。一位家長說:「孩子、學校和老師都要減負,可是很多負減掉後都要家長跟在後邊撿。真希望有關部門也可以給家長切實地減減負。」
「為了幼兒園作業,拆了倆枕頭」
最近,市民張先生發愁上哪兒找棉花。前兩天,他去開幼兒園開家長會領了一個「緊急」任務——「元旦前,請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製作一件卡通小動物造型的布偶,當做新年禮物送給貧困山區的小朋友」。
想乾脆從網上買一個小玩具充當「作業」,壓根行不通。「這次是『命題作文』,幼兒園老師說會統一發一塊布,家長要利用這塊布製作玩偶。」不過讓張先生「上頭」的不是做手工,而是找玩偶配件。他說:「我們夫妻倆幾乎就沒動過針線,別說玩偶需要的填充物了,可以當做眼睛的扣子,或者裝飾用的綢帶等等,家裡統統都沒有。」
家長們組織的小群裡也炸開了鍋,大家彼此安慰,互相支招。「我去網站搜了一下,製作一件小玩偶所需的填充物和小零件用量有限,賣家不發貨。有需要的家長們,大家湊份子一起下單吧」「我家姥姥機智,直接拆了兩個枕頭,勉勉強強算是把小玩偶撐滿了」……
張先生說:「幼兒園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作為家長可以理解。但是也希望能考慮一下現在家庭的情況, 很多家長上次動針線恐怕還是自己上學時候上勞技課,讓他們獨立帶領小朋友縫製一件當禮物用的玩偶,確實有點困難。」
市民劉女士的孩子在海澱區上幼兒園,她發了一條微博並配文字,「純手工製作的『炮仗』,感覺手已殘」。她說:「孩子上個幼兒園,真的是把我一生的手藝都用盡了。現在我做得最熟練的一件事兒就是上網搜教程,感覺孩子畢業了,我也算是半個手藝人了。」
【家長建議】
張先生說:「做手工家長舉雙手支持,也願意參與過程。是不是可以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孩子們動手完成一部分,回家後家長幫助完成一些收尾工作。畢竟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一『技』之長。」
「一宿,我哭喪著臉畫了近百個笑臉」
「每個學期期末,比期末考試還麻煩的東西!」小學生家長戴女士沒忍住,在朋友圈裡吐槽,配圖是一本《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實行)》。
和她有同樣煩惱的家長還有挺多。劉女士的孩子今年剛上小學,第一次填《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試行)》。「唉。」回憶填寫過程,她不由得先嘆了口氣,「很多項目都是通過將小旗子塗紅或者給小卡通畫表情的方式來表現完成程度。一晚上,光是小紅旗我就塗了近百面,還畫了近百個笑臉。到最後,我感覺自己都快哭了。」
除了塗顏色,這本手冊裡還有些地方需要填空。「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劉女士舉例,「思想道德」項目有一個「我知道」的內容,手冊裡已經列出來了「關心國家大事」「要尊敬師長」「說話誠實」等8條,但是還有兩欄是空格,一年級的小孩兒哪兒懂,只能靠家長想。
有些家長為了填手冊,乾脆置辦了相片印表機。因為手冊裡有很多地方需要「圖文並茂」,家長要麼選擇貼照片,要麼選擇自己動手或者讓孩子畫出當時的場景。「這項『工程』一幹就是至少六年,一臺設備幾百元,早買早省心。」有高年級家長傳授經驗。「最好是彩色列印,照片會薄一些,如果是黑白列印,最後冊子會變得很厚,老師不願意收。」
【家長建議】
劉女士說,如果將填寫工作分散在一個學期裡,工作量就會小很多。「但是老師攢到期末一起發給家長要求一天或者兩天內就填完,就會覺得壓力山大。」
一位西城區小學家長說,有些學校是老師負責填寫手冊內容,還有些學校的老師會教孩子填寫手冊,但也有學校全部甩給家長填寫。還是希望學校可以規範填寫,老師家長和學生各司其職,真正讓手冊發揮應有的作用。
「老師的心思只能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讓中小學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
消息一發,家長王女士犯了愁。「老師減負,我們支持,但是老師不能為了減負而減負,她們的心思太難猜。」她說,「我兒子的班主任就是嚴格遵守規定的人,在班級家長群裡從來不布置作業,但是孩子偶爾漏了什麼,第二天老師就會找家長,這讓我很頭疼。」
新年臨近,學校布置的事兒多,王女士每天接兒子放學會增加一項新日程,拽住其他同學核實一下當日作業等情況。「孩子剛上學,很多事情不熟悉,家長也犯懵呢。我們幾個家長也建議過,希望老師能否在群裡發布一些作業方面的提醒,可是被拒絕了。老師嚴格遵守規定沒毛病,但是家長感受不是很舒服。」
還有一位小學家長說:「到了年底,很多作業和回執需要家長籤字。有一次孩子忘了,第二天我正開會接到了孩子的求助電話,哭著求我趕緊去學校補籤字,因為老師批評了她。」
【家長建議】
王女士說:「從教師身上卸下來的負擔,不能直接轉嫁到家長身上。家校共育的前提是良好的溝通,和因材施教,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貫徹『規定』,需要相互體諒。」
主動買氣球還要扮「吉祥物」
曹女士的孩子上小學了,她終於鬆了一口氣。「幼兒園三年,我就是班上的志願者,隨時準備衝鋒陷陣。」她說。「每到歲末年初,幼兒園一定會舉辦各種活動,家長們各顯其能,有些手巧的幫助設計服裝,有些有文藝天賦的幫著編排節目。我屬於只能賣力氣的,所以布置會場就被我和幾位媽媽承包了。」
說是「體力活」,遠沒有這麼簡單。「打橫幅,設置氣球拱門,擺放易拉寶這些基本是標配。場面越來越大,弄得跟晚會現場似的。每年,老師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除了明確主題,還會委婉地提示我們布置需要的一些小道具。」曹女士說,「花點錢家長不心疼,關鍵是耽誤時間。」
她算帳,布置會場每次至少需要大半天兒,等到活動結束後,家長還要幫著整理現場,又是一天功夫。「沒辦法,只能跟單位請假,我的幾天輪休基本都攢著到年末突擊使用。」
小學生家長也不輕鬆。一位一年級家長今年領到的任務是當「吉祥物」。她說:「學校組織活動,有的家長負責布置會場,有的家長負責陪『玩』,還有我和幾位家長負責當『吉祥物』,就是穿上類似大街上發傳單時常見的卡通人偶服裝,在會場裡和孩子們互動,比個愛心,或者招招手。」
至於為何要設立「吉祥物」?這位媽媽直言:「老師沒交代,咱也不敢問,咱也沒敢問。」
【家長建議】
曹女士說:「孩子們過節,學校和幼兒園舉辦活動家長支持,也願意配合。但是會場並不需要太講究場面,意思到了就夠了。有些不必要的環節是否可以減掉,既能節約家長和老師的時間,還環保。」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劉冕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