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彩繪玻璃,中國的「景泰藍」,探尋琺瑯的「變色龍」屬性

2020-12-09 探尋歷史的奧秘

琺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陶瓷表面的裝飾品,一直為人們所愛。它的藝術應用極為廣泛,歐洲,北非和亞洲均出現了琺瑯製品的器物和配飾。這種源於古代歐洲的類似玻璃的釉料無疑是人類的一項偉大藝術發明。

尋找釉料源頭,西方文明誕生原始的玻璃釉料

最初在埃及的一些小型陶土物件上,一種叫做「埃及藍」的材料就是通過烘烤石英粉或者石英砂,再加入石灰來進行的,這是玻璃誕生的最原始形態隨著玻璃形態的豐富,更多的玻璃種類開始誕生。玻璃開始呈現粉末狀,並塗於物體表面,再經過燒熔附著於金屬之上。

這種附著於金屬之上的玻璃粉末我們就稱之為琺瑯釉,玻璃自從被人類發現到被獨立使用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根據出土資料顯示,在兩河流域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誕生了玻璃釉料。

由於玻璃的獨特材質,它的工藝最早是依附於某種其他工藝上的,比如金屬,陶瓷之類的製作工藝。這就賦予了它「變色龍」一樣的角色,使得它能夠迅速適應各種製作工藝,並變化出多種造型。

關於玻璃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腓尼基商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只能在海岸暫時躲避。這群水手們又冷又餓,他們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用蘇打來支撐鍋底。卻意外的發現在爐火中有些閃閃發亮的神奇小塊-那就是玻璃。

在中國古代,琉璃器件只出現在皇室和王公貴族的身邊,普通人難能一見。現在隨處可見的玻璃在當時遠比玉石和黃金珍貴,《西遊記》中沙僧就是因為打碎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在《淮南子》中,女媧所用的五彩斑斕的「補天石」就是一種琉璃製品。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一項工藝要得以發展主要依靠於人類對自然的進一步認識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一開始是同一地域和氣候環境下的人類進行交流。隨著人類不斷的探險和擴張領土,不同地域的人類也開始交流,這些人口流動帶來了文明之間的碰撞,促進了工藝的不斷發展。

雖然從根本上說,西方文明誕生了玻璃,東方文明誕生了陶瓷。但隨著文明之間的不斷交流,他們之間的聯繫也變得更為密切,在互相推動中不斷發展。愛琴海和古埃及之間不斷交流,中西方文化也開始相互融合。

公元前16世紀,埃及開始出現單色玻璃珠,公元前15世紀,埃及開始出現彩色玻璃珠。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蜻蜓眼」玻璃珠在埃及開始流行。之後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廣為傳播,公元前9世紀的古羅馬,玻璃已經被鑲嵌到首飾上,此後玻璃更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工藝品出現在大眾視野。

雖然中國早在先秦就出現了早期的琉璃製品,但由於生產技術的局限,只出現在一些小的鑲嵌製品上,如珠,管,環,劍飾上。甚至當時鍊金的道士可能與這種玻璃煉製有著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

尋求玻璃和金屬的巧妙結合,鑲嵌法開創琺瑯工藝

由於玻璃釉料的獨特物理形態,使得它和金屬有著多種「結合」方式,工匠們通過智慧的思考,最終選擇了鑲嵌工藝。鑲嵌工藝最早的表現形式是作為「鑲嵌畫」出現的,首先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其中《烏爾的軍旗》作為其代表作巧妙地使用了平面鑲嵌手法,造型整體富有張力,表現力豐富。

藝術家們採用分割的手法,將幾種不同空間的場面應用於同一平面當中。黑色的瀝青底板上,各種「人物」,「車輛」,「動物」,「器皿」栩栩如生。跳出工藝的範疇,這些藝術品的精湛實際就是尋求色彩和金屬的搭配,以及寶石,釉料和金屬的結合。

在埃及還有更早期的鑲嵌手法,在左塞王的陵寢牆壁上貼有打磨和雕刻的石片,就是為了在其中嵌入小小的藍綠色琺瑯片。這種工藝與之後的馬賽克鑲嵌有很大關聯。

到18王朝,埃及的金屬工藝達到頂峰,鑲嵌工藝作為金屬工藝中被綜合使用的一種工藝,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為琺瑯工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琺瑯工藝一開始是將粉末填充到凹凸圖案中,然後加熱使琺瑯釉料流動形成凹槽。後來由於對工藝的要求越來越精確,他們就將玻璃磨成粉末再填充到金屬中一起燒制。

由於戰亂,在公元前1200年以後,古代埃及的玻璃生產水平逐漸下降。玻璃製造中心也由埃及轉向了地中海區域。地中海文明成為了世界早期文明中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後來出現的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對世界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世紀,由於軍事的混亂和文化的交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此時的琺瑯技術隨著宗教勢力的興起而發展,帶著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影子。

作為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國教,當時的玻璃藝術主要是製作鑲嵌玻璃和教堂彩繪玻璃。一開始在西亞地區作為雕塑或工藝點綴,在羅馬帝國之後被廣泛應用於公共浴室和教堂。這些根據皇家興趣而興建的建築,金碧輝煌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

因而,許多鑲嵌藝術家故意用不平整的鋪設方法利用玻璃製造出閃爍明滅的視覺效果,通過在玻璃上直接作畫,當光線通過玻璃折射之後,這些神聖多彩的光束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由於琺瑯工藝總是服務於宗教藝術,在一些大城市當中,為了滿足宗教的需要,琺瑯工藝作為聖書的封皮裝飾,尤其是教皇和主教專用的聖書和聖經牌。使得書籍本身就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包括一些十字架,聖餐杯等等宗教禮器,都有琺瑯工藝的鑲嵌。

琺瑯工藝向東傳播,東西文明共同締造「景泰藍」

琺瑯工藝的傳播,基本是以線性軌跡進行的。從兩河流域到古埃及,再由地中海沿岸前往西亞,中亞,又經由中國向東到日本等地。這種工藝在傳入後又被當地的文化吸收轉化,發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藝術特徵。

在埃及,琺瑯工藝應用於黃金等貴重金屬上,造成富麗堂皇的感覺。到了羅馬之後,它主要以「裝飾畫」存在,表現了較多的宗教元素。進入中國和陶瓷結合之後,誕生了「景泰藍」的獨特工藝。

十三世紀左右,掐絲琺瑯工藝傳入中國。直到明朝時期,頻繁的海外貿易以及相互的文化交流都促進者中國景泰藍工藝的不斷發展。最終迎來了高峰時刻。在中國古代,這種金色和彩色混合的燦爛效果獲得了統治者的喜愛,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掐絲琺瑯整體造型敦厚,釉料的色澤凝重,以藍色為主。而密集的掐絲勾勒出繁複的花紋圖樣,極為精美。在明萬曆時期,琺瑯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器物的造型日漸多樣,顏色也更加豐富。在色彩搭配上也頗用心思。

如爐銅鍍金雙獸首耳。 掐絲琺瑯三像首做足, 通體飾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底, 失各種花卉, 口沿下各色菊花花頭為一周, 腹部主體紋樣為紅、 黃、 白釉雙線掐絲纏枝蓮花六朵。口內飾各色花頭一周, 內壁飾以葡萄紋, 內地飾四隻翔鶴, 低銅鍍金, 有景泰年間楷書款。

從北方傳入中原地區的恰克圖工藝也屬於景泰藍工藝的一種。使得中國景泰藍呈現出一種大氣,端莊和華麗的視覺效果。特別在今天河北的廊坊地區,恰克圖工藝由於其較強的手工藝感,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

區別於西方琺瑯工藝的輕盈,恰克圖工藝常在銀質或者銅質的地上起絲後填充釉料,整體的感覺金碧輝煌。也區別與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敦厚,恰克圖工藝保留厚重的釉料堆積,和原有的材料形成強烈的起伏對比,有浮雕的質感。

以中國文化為載體的景泰藍工藝還對日本的七寶燒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七寶燒工藝雖然和中國景泰藍工藝屬於相同的工藝種類,但在表現形式上大為不同,追求透亮,無氣泡的特點。圖案也追求主題突出,沒有景泰藍的繁複。

琺瑯藝術,從地中海沿岸一路向東,和當地的文化結合傳承,永不停息。在各地的琺瑯工藝都體現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魅力。

相關焦點

  • 金屬器 | 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之美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作為宮廷藝術的代表,景泰藍(琺瑯)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間一直被譽為國之重器!
  • 有一種寶貝,日本叫七寶燒,歐洲叫琺瑯,中國叫什麼?
    中國習慣把附著在陶、瓷上的琺瑯叫釉,覆蓋於金屬表面的叫琺瑯或景泰藍。 「琺瑯」一詞來源於古德語「冶煉廠」,有「融化」之意。琺瑯工藝起源於埃及,後傳至歐洲,在元朝時傳入中國。
  • 北京琺瑯廠「景泰藍淘寶大集」國慶假期開市
    北京市琺瑯廠景泰藍藝術博物館9月29日舉辦「追憶崢嶸歲月 再現歷史經典」藝術精品紅色主題展,展現新中國成立後不同時期文化和時代特色的近百件景泰藍藝術珍品亮相。國慶節七天假期,「景泰藍老物件淘寶大集」也將在琺瑯廠持續舉辦。
  • 高橋通子:日本七寶燒與中國景泰藍的有何區別
    無獨有偶,一種與景泰藍相似的器物悄然出現,這就是在日本被奉為「無國上品」的七寶燒。  「天下一絕」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又名「琺藍」、「琺瑯」,別名「銅胎掐絲琺瑯」。
  • 七寶燒:日本的「景泰藍」
    江戶期七寶燒文案賞壺  16世紀末(即日本慶長年間),日本工藝美術家及其工匠們,在模仿學習製作中國「景泰藍」(琺瑯器)工藝品(明代萬曆年間創製)中,於不經意間竟然製造出屬於具有自己民族風格並被其命名為「
  • 用琺瑯藝術鐫刻黨的百年榮光,張同祿大師新作景泰藍《中國牛轉乾坤...
    全球服務,互惠共享,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京火熱舉行。9月6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指導,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聯合主辦,北京榮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張同祿琺瑯藝術中心承辦的「『天耀中華·鼎成大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八秩之慶藝術啟幕展暨景泰藍《中國牛轉乾坤》&《千秋偉業》百年大鼎全國首發式」在中國大飯店隆重舉行。
  • 日本七寶燒和我國景泰藍的不同之處
    )七寶燒與景泰藍的異同七寶燒這種器物,確實是日本人創造的,只是七寶燒這一名字,確實是出自中國。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制銅見長,從明代起,中國景泰藍與寶燒器傳入日本後,日本人馬上照樣仿製。只是在當時,缺乏鑑定其原料的科學技術中國製造的景泰藍及寶燒器是用什麼材料、什麼方法,並沒有記載,日本人僅憑傳入的器物進行仿造,結果就造成既像景泰藍,又像寶燒器,但又確實不是景泰藍、寶燒器的一種器物。
  • 啥是琺瑯?
    景泰藍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切的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泰藍的叫法是國內的俗稱,其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就是以紫銅做胎,用銅絲掐出各種紋樣燒焊在胎上,琺瑯也就是上色的釉料。起初由外來傳入,原名琺瑯,歷經文化與工藝的融合,在我國生根發芽並形成具有本土特點的工藝。
  • 曠世之瑰寶——景泰藍的色彩,無法被歲月洪流衝刷
    琺瑯技術可能由國外傳入相關專家認為,很早以前,國外的琺瑯工藝已成熟,後相傳該工藝在蒙古西徵下傳入中國。據史料記載,公元 13 世紀下半葉,蒙古大汗忽必烈命「旭烈兀」統率兵馬分三路遠徵歐亞大陸,每攻陷一座城便進行殘暴的屠殺,唯有其中的工藝人不得屠殺,作為工奴被分配到各營地,為蒙古軍製造在連年徵戰中所消耗的物品。
  • 景泰藍掐絲琺瑯手機殼製作步驟教程,小手工,大創意,趣味休閒
    不是畫的、也不是列印印刷的,而是用「軟鋁絲+彩色的細沙子」,手工製作出來的,這就是借鑑了傳統的景泰藍鑲嵌工藝的「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手機殼」。製作這種手機殼,材料不貴,也不是多複雜,基本上,你只要花些時間,能靜下來,幾個晚上就能做出一幅來的(因為得用膠水,需要時間幹)。
  • 婉轉報時不差池 琺瑯增色火增輝
    康熙皇帝的這一首詠物詩,表明了自鳴鐘從歐洲舶來以後,就成為清代皇室最看重的奇珍異寶之一,也成為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證。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鐘表館中,所藏鐘錶尚有1300多款。當中,源於法國的精美琺瑯藝術鍾是一大項。近日,「仿宮廷琺瑯藝術鐘錶展」在廣州傳統工藝美術中心舉行。
  • 皇家景泰藍辦廟會 敦煌文化元素的景泰藍小插屏將上架
    皇家景泰藍辦廟會 敦煌文化元素的景泰藍小插屏將上架時間:2017-01-30 09:07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皇家景泰藍辦廟會 敦煌文化元素的景泰藍小插屏將上架 千龍網北京訊 備受市民喜愛的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將於1月29日(大年初二)在北京市琺瑯廠開鑼。
  • 古代景泰藍拍賣過億,那麼當代景泰藍作品有收藏價值嗎?
    景泰藍,獨步皇宮數百年,是帝王御製的藝術品,其身份與地位非常尊貴,如今,景泰藍已經不再是只有皇家才能擁有的工藝品,隨著景泰藍收藏市場的火熱,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關注景泰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了。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對《清乾隆御製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以1.29億港元落槌,創下了掐絲琺瑯器的世界拍賣紀錄,從此將景泰藍拉入億元時代!
  • 上新了·故宮 | 宮裡的琺瑯,好想立刻擁有怎麼辦?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跟著節目逛完這些區域有沒有發現它的存在感特強?石青色緞平金彩繡緝米珠八團龍袷褂在古代,海水江崖紋常常繡在龍袍、吉服袍的下擺清道光 大紅色緙絲彩繪八團梅蘭竹菊袷袍霍鐵輝 ◎ 世界級琺瑯大師;◎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非遺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
  • 中國最驚豔的景泰藍,不在北京故宮,不在臺北故宮,竟然在盛京!
    景泰藍,即通常所說的琺瑯器,是中國古代工藝品中形成較晚的一個品種,在明清兩代備受皇室喜愛。明代宣德至景泰年間,琺瑯器的製作工藝達到巔峰,釉色勻潤肥厚,飾紋千變萬化,又因當時的琺瑯器多為藍色,故稱「景泰藍」。
  • 三大知名「假」珠寶:景泰藍、琉璃、施華洛世奇水晶,值不值錢?
    都說珠寶純天然的好,那常常被人們提及的「假珠寶」:景泰藍、琉璃、施華洛世奇到底值不值錢呢?是否有收藏價值呢?1景泰藍景泰藍的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也叫「琺藍」、「嵌琺瑯」,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徵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朝宣德年間中國的景泰藍製作工藝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
  • 景泰藍《中國牛轉乾坤》詳解——張同祿大師巔峰巨作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丑牛年,還是「中國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大師80大壽。為祈願天下太平,祝福祖國安康,張同祿大師凝聚60餘載藝術功力,匠心打造全新裡程碑力作——《中國牛轉乾坤》
  • 畫琺瑯與掐絲琺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工藝是由外國傳入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琺瑯的老物件,琺瑯包括掐絲琺瑯和畫琺瑯,一般凡是在金屬胎上施釉就稱為「琺瑯」工藝,其製品被稱為「琺瑯藝術品」或稱「琺瑯器」。畫琺瑯又分金屬胎與瓷胎,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瓷胎是將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掐絲琺瑯是在金、銅、瓷胎(現在也會在玻璃大理石木質等物品上做掐絲琺瑯藝術)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再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 十三行博物館:非遺課—廣州琺瑯體驗
    非遺課來了——廣州琺瑯體驗  時間:6月24日上午10:00-11:30  地點: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一層多功能廳  名額:10人(12歲以上)  主講傳承人:楊志峰(廣州琺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活動內容:了解廣州琺瑯的起源、特色與發展歷史以及廣州琺瑯的製作流程,賞析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館藏的畫琺瑯文物精品。
  • 福州彩繪玻璃:喚醒閩都百年鄉愁
    重拾老技藝在福州三坊七巷塔巷37號古厝裡,藏著一個網紅「彩繪玻璃博物館」。推門而入,濃濃中國風的彩繪玻璃讓人目不暇接,長16米、高4米的宋代名畫《千裡江山圖》彩繪玻璃長牆替換了古厝大堂左右兩邊土牆,氣勢恢宏。趙獻介紹,其祖上曾經營過這門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