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出地面的黃河變成「懸河」,為什麼我們不將河床挖低一些呢?

2021-01-21 園藝鋪子

高出地面的黃河變成「懸河」,為什麼我們不將河床挖低一些呢?

黃河大概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支河流,她在中原的大地上川流不息了數萬年,見證中華民族的誕生,孕育了我們的先民。但是你是否知道,黃河的部分河段的河面已經高出了地平面將近十米,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這意味著沿岸的部分百姓每天頭頂一條黃河在過日子,想想多麼可怕。既然高出這麼多,為什麼不把河底挖一挖,降低其水面高度呢,本文在下面將會告訴你原委。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黃河河床的海量泥沙沉積不是一天造成的。在春秋戰國,黃土高原還是一片蔥蘢之地,大量人口在此處繁衍生息,也正因為如此,黃土高原的樹木遭到砍伐,經過千百年來人類對其的無節制開發,高原的良好生態一去不回,河床泥沙沉積的體量之巨,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即便把這些泥沙撈出來,都沒有地方可以安置。

其次,開挖泥沙需要龐大的人力和技術設備作為後盾,一旦施行,巨大的工程量是在所難免的。此舉耗費大量資金不說,危險程度也非常之高,一旦不小心破壞到本就脆弱的堤岸,致其出現缺口,那河兩邊的住戶可能就要受到水患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也將遠遠超出挖沙帶來的收效。

再次,如若大量的泥沙被挖掘運走,會使得黃河底部整體下降,騰出大量空間,這也意味著河道的儲水能力增加。而整個河流經過地域的水量是基本恆定的,這就會使下遊的地表水減少。同時,也不能再給下遊的田地帶去肥沃的土壤,黃河中下遊是我們的經濟較發達地帶,若面臨水和土壤這兩大生存要素共同發生巨變的情況,其影響關乎重要且不可估測,弄不好會得不償失。

綜合而言,黃河巨大的含沙量和抬高的河床,確實給兩岸百姓生活帶去了不利的影響,但是如開始所說,這種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會在叫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事實上,在黃河的枯水期,人們已經在清理水位相對較低地段的泥沙,黃河上運營的採砂船也一直在努力的工作,減少泥沙。但究其根源是黃土高坡的水土流失,而生態環境的復原是幾代人的事情,甚至需要更久時間。

相關焦點

  •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
    黃河的河床都比地面高,形成了「地上河」,為什麼不挖低一些呢?黃河的存在,我們中國已經知道多少年了,自從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母親河,從上古文明開始,有了人類的時候,它就存在了。我們國家誕生的第一批先輩,就是在他這一片區域繁衍生息的,所以這一條河絕對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是從歷史記載來,黃河這條河並不平凡,因為它經過了20多次改道不計其數的。送我們建國以來黃河附近的居民,深受黃河的危害。為什麼黃河會屢次的改道或者決堤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來自黃河上遊的泥沙堡,這片區域的河床抬得太高。
  • 黃河懸河段高出地面許多,為什麼不挖低一點呢?答案沒那麼簡單!
    黃河懸河段高出地面許多,為什麼不挖低一點呢?答案沒那麼簡單!黃河自古以來,養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人,作為中國歷史和人類的發源地的黃河,我們都稱她為母親河,因為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就是沒有黃河就沒有華夏民族,黃河創造並哺育了中華民族。
  • 黃河河床都比很多建築高,已成「懸河」,為什麼還不挖地河床呢?
    黃河河床都比很多建築高,已成「懸河」,為什麼還不挖地河床呢?現如今,最令人頭疼的環境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黃河,一直以來黃河兩岸的生態就不太好,尤其是近幾年來泥沙又成了一個重大的隱患,隨著時間的漸近,黃河裡泥沙積累之後導致黃河河床抬高,比很多建築還高,已經成了懸河,那麼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黃河裡的泥沙挖走呢,挖走的話,黃河就會整體的往下移,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 黃河「懸河」段的河床,比兩岸的房屋還高!為何沒人將它挖低呢?
    黃河「懸河」段的河床,比兩岸的房屋還高!為何沒人將它挖低呢?中國的河流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黃河,長江,和珠江了,它們的地位非常的高,而且流經的地區非常的多,給人們帶來了非常多的方便。黃河的地位是所有河流中最高的,有很多歌頌黃河的歌,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黃河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但是黃河在慢慢的發展中,已經慢慢變了樣子,泥沙特別的多,現在的河床高的離譜,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黃河。黃河的地形是呈階梯狀的,上遊河流比較的急,因為地形比較的陡,下遊水流比較的慢,因為地形比較的慢。
  • 黃河河床泥沙堆積,懸河段成「地上河」,為何沒人將河床挖低呢?
    黃河經過黃土高原,帶著泥沙向大海奔跑,許多泥沙堆積在海的入口,形成了沙島,更多的泥沙沉積在河道上,河床太高,流經河岸,黃河決口改道,走出三門峽,黃河路在歷史的左右搖擺,受災者的成長也成為了歷史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黃河的泥沙堆積起來,很多河流變成了懸河,河床也超過了兩岸以外的建築物。
  • 黃河已成懸河,國家為什麼不「搶救」?專家對此很無奈
    文/玉濁清黃河已成懸河,國家為什麼不「搶救」?專家對此很無奈黃河,中國人的母親河,她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五長河。黃河孕育了無數的炎黃子孫,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黃河都有著存在的身影。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地上河。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歷史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衝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
  • 關注黃河 地上懸河是如何形成的?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第二大河,它由西向東,橫貫中國,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而自河南鄭州以北的花園口開始,至山東東營入海口,黃河多為河底高於地面數米的地上河,所謂「人在河底走,抬頭見帆船」,正是對這「地上懸河」的貼切形容。這「地上懸河」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黃河已成懸河,卻不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漲知識了
    為什麼黃河已成懸河,卻不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漲知識了漲知識隨著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問題的加重,黃河在某些流域變成了懸河。那麼,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首先,要考慮到經濟因素。黃河的懸河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大概有七百多公裡長。
  • 黃河已成懸河,為何不把泥沙挖走?網友:問這個問題的沒有常識
    黃河開車是我們國家文明的重要起源之地,而且也被人們稱為是母親河,可以說中華文化的輝煌是靠黃河哺育出來的,無數的炎黃子孫通過黃河的哺育,讓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到現在黃河也是一直為中國人所服務,充當著航道,水力發電等等作用。黃河已成懸河,為何不把泥沙挖走?
  • 用天鯤號將黃河淤泥排到兩岸,肥沃沿岸又解決懸河、航運,可行嗎?
    那麼,可不可以用天鯤號這樣的絞吸挖泥船來疏浚黃河河道呢? 》我們知道黃河由於長期的淤積,形成一條地面上的懸河。 河床高出河背地面3~5米,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河水全靠兩岸的堤防約束。
  • 確保「地上懸河」永不泛濫的奇思妙想
    到明代,黃河下遊兩岸的河堤就基本建設完成。隨著時間延長,黃河河河堤的不斷提高和河床的不斷上升,使得桃花峪到入海口,全程768公裡的黃河,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在河南開封,地上懸河的河床竟高出地面10米。新鄉市地上懸河的河床高出地面30米。新中國成立以後,偉大領袖毛主席非常關注黃河那段「地上懸河」的安全,非常關心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 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為何不清理河裡沉積的泥沙?說了你別不信
    黃河綿延五千多公裡,河道之長在我國僅次於長江,其所攜帶的海量泥沙有一部分被衝入海洋,但仍有很大部分沉積在河床之下。久而久之,黃河的河道便不斷抬高,以至今日下遊的河床高度竟然比兩岸的許多人工建築都高。以開封為例,該處的河床比開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黃河水面最高時更是比開封高出75米左右。
  • 黃河已成「懸河」,為何國家還不出手搶救?專家給出的答案很扎心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河,黃河生著無數中國孩子,但是,由於泥沙不斷堆積,黃河一直有「地上之川」的稱號,現在更是「懸河」了,黃河已經成了「懸河」,為什麼國家還不出手救助呢?專家們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很多人都表示懷疑,黃河的狀況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損失,為什麼國家不出手救助呢?要去處理堆積的沙子嗎?
  • 黃河中上遊出現「地上懸河」河底高比屋頂
    據新華社電 提起黃河,家住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市防汛辦副主任王墨田憂心忡忡:「現在的黃河河床已『懸』在我家的房頂上了,說『黃河之水房上流』一點也不過分。」據沿線水文站監測,黃河內蒙古河段在過去十年中「躥」高了兩米多,已成為繼下遊河南、山東段後又一「地上懸河」。
  • 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 濟南黃河隧道實現單線貫通 成功穿越地上「懸河」
    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30日電 (沙見龍 丁翔)隨著位於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10月30日率先貫通,成功穿越地上「懸河」。圖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過河通道現狀及規劃示意圖。
  • 黃河河床每年升高10釐米 - 東方網
    東方網7月10日報導:黃河東流半是沙,目前泥沙的堆積使黃河河床平均每年升高10釐米,黃河河床最高地段比沿黃城市高出達22米。黃河流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面積為64萬平方公裡的黃河上中遊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45.4萬平方公裡。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據水利部統計,目前平均每立方米黃河水含沙量高達35公斤。
  •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感謝提問!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世世代代地滋潤著大地、哺育著各族兒女,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自秦漢以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據《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使得植被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弱,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不僅造成了本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由於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衝入黃河幹流,隨著黃河下遊(平原地形)地勢的放緩而逐漸在河道堆積使河床抬高,最終使得黃河下遊成為「懸河」、「地上河」,兩岸的河堤則成為了分水嶺而獨流入海
  • 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10月30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