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正式下發通知,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有助於孩子們理解這個世界運作規律的主題式教學。
大家熟悉的分科教育,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是自19世紀確立下來的,已使用了200年。現在時代變化了,需要的是適合21世紀的教育體制。2013年,芬蘭從赫爾辛基開始了「現象教學法」的實驗,把學生的認知作為教育核心,這不是傳授教學內容,而是幫助學生如何認知和形成自己的主見。3年後,芬蘭教育部對6萬名學生進行了回訪,大部分學生希望能有這類互動式教學,徹底告別傳統的知識灌輸。
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而不是傳統的文學、理論灌輸。這些知識中,能用於實際的理論越來越少。場景主題教學也就是通過一個環境,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小學生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呢?大家一致認為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美國等發達國家之所以重視STEM教育,是因為它注重過程、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而編程作為STEM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計算思維、編程思維,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於發展社會的任何工作崗位。
傲夢青少兒編程創始人袁哲棟提到,在STEM教育的T(技術)的細分領域,我們做得更加專、精、深。我們不是簡單地玩玩具,也不是職業技能,而是實用的思維,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學習更有影響力的思維方法。德、日、美都有自己的STEM教育需求,中國的孩子思維培育也應更加超前,應該根據國內及國際的人才缺口,結合產業結構及教育國情,更注重M(數學)和T(技術)相結合的教育,發揮孩子特長,那中國孩子就理應從小在教育上領跑全球。
這場芬蘭的教育變革,讓每位中國家長深思。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要讓孩子從興趣中學習,通過數學、編程等學些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將是未來教育路上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