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一直是全球教育的「標杆」。
為什麼是芬蘭?是什麼讓芬蘭的教育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全球的關注?
因為芬蘭的教育全球領先了將近20年,而且他們不甘於這個領先,總是在不斷的折騰,不斷的推陳出新。
如果想評價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怎麼樣,有一個人們經常參考的數據——PISA測試。
PISA是由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每三年組織的,針對全球15歲孩子的一項測試,測試過程中會給孩子們設置真實的場景和一系列的挑戰任務,然後考察孩子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和北京十一中讓孩子們自己設計教學樓一樣,通過真實的挑戰來讓孩子們學習是一個邏輯。
從2003年到2012年期間,芬蘭孩子的PISA測試成績一直排名第一,雖然後來被上海反超了,但是一直排在前十。
而且被反超並不是人家弱了,而是覺得這個沒意思了。
況且比起上海的孩子每周57個小時學習時間,芬蘭學生每周也就35個小時用來學習,而且少補課少考試。
為什麼說芬蘭厲害,因為芬蘭的學生簡直就是玩一樣的就拿到了全球頂尖的成績。
不僅僅如此,芬蘭的教育不僅質量高,而且還非常的公平,教育的階層固化在芬蘭被弱化了,家長們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會選擇家門口的學校就讀。
為什麼芬蘭的孩子可以這麼輕鬆,芬蘭的家長也可以這麼隨意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芬蘭的老師,很不容易。
每一個芬蘭的老師,入職前都需要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和培養。在整個芬蘭,只有八所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有資格培養中小學老師。
一般來說,一個高中畢業生想日後成為老師,需要經過面試和筆試兩輪激烈選拔,然後進入五年制的本碩連讀學習。
即便是成為小學老師,也需要獲得教育碩士學位。
這八所大學錄取率極低,堪比咱們的清華北大,2019年申請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碩士的人數高達8500人,但是最後錄取只有700人不到,錄取率不足8%。
而且錄取以後更不簡單,每一個教育學的學生,不僅僅要學習經典教育理論和教學法,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學習目標規劃設計,學習過程設計、領導力、社會性情緒、合作教學,認知科學等等。
而且這些大學還配備有好幾所,像醫院那樣可以進行臨床實習的基地學校,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這些未來的老師,在五年的本碩連讀過程中,每一年都要去基地學校實習——該怎麼教學。
這樣出色的師資隊伍,才能夠創造出全球最優秀的教育體系,才能讓學生們更輕鬆,讓家長們不擔憂。
因為老師們掌握了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生們自然就省事了,可以在最少的時間裡,學到更多的東西。
家長們也不擔心了,老師們都這麼優秀,教學方法全球第一,各個老師們還有自己的創新教育理念,當然不擔心自己孩子不成才。
當教育行業的從業者是全社會最頂尖,最受重視的人才以後,芬蘭的教育怎麼會差呢?
那麼芬蘭的老師們怎麼上課的呢?
他們沒有大綱,也沒有教材,每節課具體講什麼內容,以什麼形式上課都有很大的自主空間,比如主題式教學。
比如這周學習的主題是「時間」,那麼學生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時間。
一二年級的學生需要去了解鐘錶匠的工作,然後用紙板製作鐘錶;三年級的學生則需要在教室裡創建文化日曆;四五年級學生則通過設計藍圖和地圖來預測城市的未來;到六年級結束前,學生們需要前往英國進行一次時間旅行,通過設計8天的視覺路線,去理解時間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而到了九年級,學生們已經可以通過閱讀、實驗、調查等方式去探究學校大型活動的時間軸變化。
這種主題式教學,和北京十一中推行的問題+挑戰式教學如出一轍,都是通過現象,去讓孩子們自己探究本質。
這也許是芬蘭教育探索後,慢慢會成為全球主流的未來素質教育的演化方向。
回想起我們自己,應試教育本質上是標準化的教育,我們初中和高中的老師,他們接受的教育也很普通——標準化的師範大學,遠遠達不到社會精英的地步。
咱們的社會精英不是出國留學,就是進入商業領域打拼去了。
之前芬蘭老師需要學習的那些東西,本質上和創業者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像——一個頂級的老師,需要的能力是帶領學生完成目標,並幫助學生成長的人。
而不是現在學校裡,那些機械化的監督者——一邊填鴨式教學,一邊檢查填的夠不夠。
這樣教育出來的依然是工業化時代流水線上的標準工,而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在複雜問題下,能提出解決方案的複合型人才呀!
當然,話分兩頭,教育的演化和迭代都是很漫長的,咱們國家也有像李希貴校長這樣的踐行者,也有北京十一中這樣的教育創新先鋒學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