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這個國家,以前誰也沒有聽說過它。它地處冰天雪地,常年不見天日,缺乏自然資源,人口不足530萬,周圍環繞著強國,它就像一個小可伶,蹲在一個角落裡。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可憐,卻創造出教育奇蹟。2000年開始,每隔三年就開展一次全球幾十個國家的學生測評:國際學生評量計劃。到2006年第三次測評,芬蘭次次都是全世界第一。
芬蘭的學生整體表現太出色,他們不只閱讀力強,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居高不下,數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跟亞洲學生旗鼓相當。
更難得可貴的是,芬蘭學生的受測的失敗率不足5%,真正實現平等教育的理念,成為「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豔,世界聞名。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能獲得這麼高的成就?這個成就並不是偶然得到,芬蘭早在100多年前就認識到自己的劣勢,沒有自然資源,只要森林和湖泊,要強大國家唯有教育,於是他們從100多年前就紮實教改。
1、重視教育,教育均衡發展
芬蘭人重視教育,世界公認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主校區位於首府赫爾辛基市的中心,對應於中國來說,這所大學相當位於位於人民大會堂的位置。教育事業在芬蘭的地位,可見一斑。
那麼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麼?說起來一點也不神奇:教育資源不但眾生平等,還向弱勢群體傾斜。
教育資源平等表現在城鄉差距小,教育資源共享,各地校舍與建築品質優良狀況相同,學校與地方圖書館分布、藏書豐富情形相似,不論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絕對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礎教育。
不論你是在芬蘭的哪個地方,學生都一樣有著熱騰騰的營養午餐可吃、有一樣高水平的教科書可讀、有一樣基本素質優良的教師、有相同的教學理念被完整地執行出來,以及充足的課外讀物鼓舞著學生的心靈。
芬蘭從不強調精英教學,只在乎不要任何一個孩子掉隊,他們認為,有天分的孩子已經比別的孩子佔了優勢了,那麼就多幫助一下有可能落後的孩子吧。
當然他們有這樣的平等的理念,是因為芬蘭是個小國家,人口不足530萬人,學齡的孩子人數就更少。
如果有一個孩子掉隊,必須要花很多的錢去修補這個孩子的過錯,所以他們不允許任何一個孩子掉隊,靠紮實的教育和人才發展到如今的芬蘭,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損。
2、結婚前要認識字,讀育兒聖經,才能給結婚證
我們一直感嘆,父母的教育給予孩子的影響是終生且至關重要,可是父母卻不用持證上崗,真的是太可怕。
芬蘭就要求所有結婚的人,必須認識字,還要會讀育兒聖經,裡面是一些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出生後父母必須給孩子讀書,教會孩子閱讀書籍。
這個結婚限制是世界領先,芬蘭沒有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他們強調要給孩子讀書,只是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體會到書本的樂趣,讓孩子們能把閱讀當做終生的愛好。
都說喜歡閱讀的孩子都不會變壞,芬蘭在整體強調全民閱讀下,整個國家的閱讀氣氛是非常好,他們的圖書館管理也是非常完善,經常開著載滿圖書的巴士,到處轉悠,誰都可以上去看,誰都可以借書。
這樣的流動圖書館在整個國家轉動,在路邊隨處可見到,就算是一天24小時沒有陽光的北極圈深處,在嚴寒的黑夜裡。這樣的巴士載滿了溫暖人心的書冊、影帶、雜誌、CD、DVD等,定時定點來到各個社區,為扶老攜幼的一般民眾,帶來了寒冬的精神糧食。
這樣重視閱讀,讓孩子們耳濡目染,他們從小就種下了喜歡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他們有自己的追求,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能更好的融入學習中。
3、教師是芬蘭學生首選的職業
跟我們中國不同,芬蘭的學生的首選職業是教師。不是說教師的薪水厚實,但教師絕對是最受歡迎和最受尊重的職業。
2007年,芬蘭國家教委會專為日本教育界舉辦的芬蘭教育研討會上說:「教師在芬蘭一直都有著承擔社會心智啟蒙的重要職責,因為自從芬蘭獨立後,芬蘭人知道,唯有教育,才能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並在強國中崛起。」
芬蘭不是口喊口號,從下面幾個表現可以看到了,國家是的的確確賦予了老師課改的權利與信任。
① 所有老師都是好的,不評比老師,也不評比學生
芬蘭人認為教育體制對老師進行評比、考核,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和不信任,所以老師們只需要想怎麼樣對待學生是最好,而不是想著要教學效果爭第一,搶第一。
所以不評比老師,也不評比學生,只要求所有的學生都不掉隊,這個就是芬蘭的教育理念。
老師們不用拼命地改作業,而忽視了學生的情緒,不用因為要參加教學比賽,而看不到學生的衝突。
因為不用評比,老師的時間都用在實處上,跟學生的交流比較密切,更能掌握學生的變化,好做出教學調整。
② 老師上課時間可以自主,經常變動
芬蘭的天氣比較惡劣,所以有時老師會調整一下上課的時間讓學生少受點苦,但是從來沒有因為風雪太大而停課,都是風雨無阻。
③ 上課的地點可以變化,學生也可以去外面實習。
芬蘭一位的老師自稱擁有「自己的王國」,他的教室空無一人,學生都到哪裡去了呢?去比薩店、花店、洗衣店、餐廳、快餐店等實習了。
等幾天後學生回來,他們再來討論實習的經驗,討論生活的各項課題。為什麼這些學生可以隨意出去外面實習呢?
校長解釋說:「這群學生不太一樣,他們在教室坐不住,他們的學習方式要從實務去鼓勵他們,根據學生的興趣安排到不同的地方去實習,從實習中體會到不學習的不方便,再從內心渴望回到學習中。」
其實校長說的這群學生不一樣,就是我們口中說的後進生,他們沒有把這批孩子當做後進生,只把他們當做需要去其他地方體驗生活的一群孩子,等待他們渴望學習的時候再回歸到學校來。
而這位號稱有「自己王國」的老師就是在照料和鼓勵這群學生的老師,他付出時間去關懷學生,從心裡去鼓勵學生,讓學生重燃學習的熱情,這個就是他們「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學理念。
這位老師說他擁有專業的自主權力,和自由的工作環境,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結語:
歸根結底,一個國家教育的良好發展與秩序,是同豐厚的經濟、清明的政治、完善的體制、開放的文化心態所構成的良好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
國家好,則教育好。教育好,則國家的未來更好。教育的本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學識、心態和人生,從而促進社會良性成長,是為了讓大家都好。
如果脫離了好的社會氛圍而一味講求「精英教育」、「從幼兒園開始贏在起跑線」,這樣給孩子的,只是一生無盡去爭去搶的煩惱。天才與精英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孩子,要過的還是平凡充實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