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是一個充滿了故事的地方,我不太喜歡用城市來形容它,因為在某些現代人的眼裡,按照所謂一二三線城市的劃分,它有些不入法眼。但在我看來,它的格局要遠遠大於很多規模比它大的城市,它的歷史沉澱,是那樣的厚重,它的歷史故事,是那樣的傳奇,不經意間走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令人驚豔的名人軼事。
紹興,是一個超出了城市含義的一個「地方」。
我知道蘭亭,完全是因為傳說中的那個《蘭亭序》,雖不是書法圈中人,但一直想去看看,似乎有那麼一點朝聖的意思。
秋天裡的一天,我去了蘭亭,山間水色,映出一片秋意,記得那天,還有些水霧輕漫的感覺。
蘭渚山麓,蘭亭,離紹興市不是很遠,大約只有十幾公裡的樣子。因為漢朝時曾設過驛亭,於是有了蘭亭這個名字。雖然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種過蘭花,但真正讓它出名的卻是王羲之。
去蘭亭,一定要去看「曲水流觴」。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沒有流觴,就沒有王羲之和謝安、孫綽名流們的修禊集會;沒有流觴,就沒有王羲之的「微醉」,而沒有「微醉」,也就沒有了那個讓多少英雄競折腰的《蘭亭序》。
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只要是同一個字重複出現,沒有一個是相同的,且點畫如同舞蹈」,並以此認為王羲之變化不一、字字精妙。我卻認為是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王羲之寫的時候並不是「微醉」,而是酒意酣然了。還記得「李白鬥酒詩百篇」嗎?
"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
「曲水流觴」是東晉時期文人們的一種聚會形式,參加的人沿彎曲緩流的溪水散落而坐。主人家的僕人在小溪的上遊,將黃酒放入觴內,任其緩緩隨水流漂下。當觴碰到某人面前的溪壁時,這個人就要飲酒作詩。蘭亭的"曲水",長約78米,寬約0.8米。
現在的小溪旁,常常會有一位穿著漢服的小女孩站在那裡,為遊客表演曲水流觴的過程。
「風送秋荷滿鼻香,竹聲敲玉近虛廊。夢回故國情方黯,月過疏簾夜正涼。」
秋天的荷塘,雖已花謝,但在詩人的眼裡依然滿池荷香。綠綠的浮萍漂在水面,蓮藕熟了,幾株荷花依然撐傘挺立。
在蘭亭裡,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大字。相傳是王羲之寫的「鵝」,王獻之寫的「池」。傳說王羲之對鵝情有獨鍾,還在家裡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一隻鵝遊了過來,我隨手拍下了它。
有一個"臨池十八缸"的故事。據說,當年王獻之練字,王羲之讓他從池中取十八缸水,說什麼時候將這些水缸的水洗筆後到了黑如墨汁時,才能學有所成。
王獻之練到三缸時,自認已達到王羲之的水平了。有一天,他拿了一些字給王羲之看,當王羲之看到一個"大"字時,覺得字有點上緊下松,於是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王獻之又拿著這些字興衝衝地給母親看,沒想到母親看後,指著那個「太」字說:"我兒練字三缸水,只有一點像羲之"。從此,王獻之便老老實實地勤奮練字了。
「蘭亭碑」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兵砸成四塊,後於80年修復,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殘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稱「君民碑」。
秋入蘭亭,整個蘭渚山麓都泛起了濃濃的秋色。鬥角飛簷處,煌煌探出一樹銀杏,黃燦燦的葉子在陽光的照映下,與逆光處的幽暗亭蓋形成鮮明的反差。
因為霧氣的原因,遠處的蘭渚山掩映在一片朦朧裡,山麓綿亙的峰巔劃出一條淡淡的線條,把天和地分割開來。
這就是秋色裡的蘭渚山,這就是秋色裡蘭渚山下的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