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經歷過本輪疫情的我們應該更加能理解古代的「上巳節」的意義。在這一天中,古人們要舉行消災祈福的祓禊(fuxi)儀式:人們相約親朋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去除上一年遺留的風邪與災禍。
這樣正式的祈祀活動,在兩晉時期卻因美酒的催化,逐漸形成了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觴。曲水:彎曲的水渠;觴:盛酒或食物的耳杯。選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翰,作出詩來。
曲水流觴的傳統據說是始於周朝。被魏晉時期王羲之一行人的蘭亭逸事所發揚光大,並供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相守並續。而後世延續和嚮往的不僅是文人的風雅情趣,更是一種如流水一般,自然順勢流動,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態度;跳出塵俗,用豁達的態度去看待一切的世間苦難和浪漫的魏晉風骨。而曲水流觴則承載著這般詩意人生的態度,變換著樣貌和版本,卻從未真正從我們的文化中消失過。
01山野原版
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稱病去官,因喜歡華堂村附近的山水之境,於是攜妻帶子來到剡縣金庭(今天的嵊州市金庭鎮)歸隱。
按照東晉的佔田法,王羲之的世族莊園可佔田四十公頃,包括華堂村在內的金庭,全部是王羲之的莊園。嚮往周朝所流傳下來的曲水流觴聚會,來到華堂村之後,王羲之修建了「九曲圳」:一條總長達800多米,穿村而過的水渠。並邀請宗族的人來舉行曲水流觴的聚會。
△ 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
永和九年的蘭亭會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次機會,參加的除了王羲之還有謝安等一幹名人。那一天,水流花開,酒酣詩成,四十二位得詩三十七首,編為一卷,是為《蘭亭集》。文章通過宴遊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自己對生命本體無常的感嘆,不禁引人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身處魏晉南北朝這個中國文化史第二次大轉型期,連年戰亂、外族交侵皆導致了傳統文化的搖搖欲墜。然而,與這種混亂並行的,卻是另一派思想文化的伊甸園:百家爭鳴中的思想復興,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結合,在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一種清新的仙風道骨之韻。也就是這種浪漫灑脫的生活理念引得後世文人百般豔羨,而曲水流觴則是承載著這種思想的儀式而已。
到了唐朝,流觴儀式繼續。每當新科進士及第,皇帝總要在首都長安曲江賜宴。新科進士在這裡乘興作樂,放杯至盤上,放盤於曲流上,盤隨水轉,輕漂漫泛,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遂成一時盛事。「曲江流飲」由此得名。劉駕就曾有《上巳日》留存,記載唐人上巳節修禊流觴的詩句,稱其「萬花明曲水,車馬動秦川」,可謂是一場優雅的文化盛會。
02園林亭榭抄襲版
△ 沈浮粉彩紫禁城故事之流杯亭賞盤描繪引入園林的「曲水流觴」聚會之景
上巳日的祓禊儀式,逐漸失傳,三月三到水濱洗浴,也被春遊所取代。唯有曲水流觴、臨流賦詩的風雅之舉,被文人騷客們保留下來,不再到野外去找溪流了,而是在專門打造的流杯亭裡舉行。亭內鑿有彎曲迴繞的水槽,客人們依次圍坐,任酒杯在水槽內流動,飲酒賦詩,以此為樂。
在流杯亭裡飲酒吟詩,那是皇帝年代裡王公貴族們附庸風雅的遊戲。據統計,北京地區有過至少七座流杯亭。其中圓明園的兩座已不存;妙高峰上七王別墅只剩下刻有水槽的石座。現存中南海裡的流水音、故宮乾隆花園裡的禊賞亭、恭王府花園的沁秋亭、潭柘寺的猗亭。
流水音為明代所建,為北京現存流杯亭中最古老也最神秘的一座流水亭了。由於流水音位於中南海,鮮有圖片資料。少有的照片中顯示,流水音是建於水中的一座方亭,亭後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水引入亭後,在水道中宛轉回流之後排入湖中。由於水流在蜿蜒的水渠中發出清脆的響聲,被命名為「流水音」。
這座亭子在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心目中都有著特別的位置。康熙皇帝題額「曲澗浮花」,想必是陶醉於春天落花流水的浪漫景象。而乾隆爺則親題「流水音」匾額並題詩,一邊感悟追尋仙人靜心才能真正欣賞美景的境界,另一邊為平定西部叛亂而暗自振奮,並在此處賜宴於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亂有功的將士。
有學者分析流水亭是古人們仙逸和入世兩種矛盾思想的一個折衷:既欲在紅塵中尋求一份仙人般的逍遙自在;也欲建功立業,追求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我想這在乾隆帝身上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為了追求仙逸之境,乾隆還在其他幾處皇家園林中修建了流杯亭。最豪華的一座叫禊賞亭,位於故宮乾隆花園古華軒西側。重簷攢尖頂,平面呈「凸」字形,亭四周繞以漢白玉欄杆,非常氣派。
地面鑿有蜿蜒曲折、如龍似蛇的水槽。亭南有假山,山後有井,井前有缸,缸底有洞。人工從井中汲水注缸,水從洞中流出,經過假山流入亭中水槽。
潭柘寺的猗亭是為皇帝外出度假暫住而建造的,位於皇帝的行宮院內。這裡有古松竹林,環境清幽,應情應景。流水取自山泉,依山而下修築渠道,兩邊修竹。既造了景又遮了醜。
有意思的是其漢白玉地面上蜿蜒曲折的水槽圖樣,一面看是龍,仰著龍角;倒過來看便成了老虎,虎眼上繞著虎紋,被譽為南龍北虎。乾隆帝再次揮筆題詩一首,表示此地風景宜人,來此賞遊,根本不必效仿王羲之等人的修禊和曲水流觴。
除了皇帝有條件享受園林中的曲水流觴外,恭王府花園裡也有一座鑿有水渠的沁秋亭。主客臨流作樂時,令人從亭後假山隱有的一眼老井中汲水注入水渠,井水緩緩流入亭內水槽。水槽從東西看像流水的水字,南北看像長壽的壽字,取「水常流,壽常有」之意,符合宅子主人的身份。
03桌面創意版
明代萬曆年間的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中描繪了園林桌面流觴席場景:方桌上挖了水渠,文人雅士就圍桌子而坐。書童斟水,使得水在槽裡面流,進而帶動酒杯在槽裡醉暈暈的漂浮至客人席前。品一口美酒,放鬆身體的每個毛孔去感受當下這人間仙境,詩意便呼之欲出。
有意思的是,學者李嘯非的研究表明,環翠堂園確實存在過。在安徽休寧的汪村,甚至都能看到殘存的小型曲水流觴石板。
無獨有偶,國產電視連續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也重現了置於桌面的曲水流觴,不過這回是以宴席的形式呈現的。
古代的流水宴是高端宴會,吃的時候規矩也很多。首先是流水宴的桌子,一般是木製的,並用好看的石頭點綴,中間鑿空蓄水變成水渠,尾端留有排水口。吃席的時候,主人是坐在頭部的位置,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奴婢,一個負責上菜,另一個負責加水,保證槽內水充足並流動,這樣菜便能順流往下飄,確保每個客人都能吃到菜。尾端也有奴婢,負責收走漂流到尾沒人吃的菜。
菜放在木製的條盤上,漂在水渠上讓香客就餐。主人並不會吃水渠裡菜,而是有自己的菜品。除了這些之外,流水宴還要配有絲竹曲藝,賓客可以一邊吃美食飲酒,一邊欣賞戲曲。曲水流觴,觥籌交錯,這是達官貴族才能享受的高端宴席。
04現代復古版
曲水流觴畢竟是一種需要大量才華和財力的娛樂活動,精神價值遠遠大於實用價值。在現代,如李白那樣飲酒賦詩的文人少之又少,曲水流觴這等雅事更多的被茶友們所追捧。臺灣早年有間叫「串門子」的茶館(上圖),室內就設計成了流杯的水渠。而大陸則更多的以曲水流觴為概念,搞些臨時性的風雅聚會(下圖)。
有些高檔茶桌被挖了水道,養上三兩金魚,竟能起到推波助瀾,助動茶杯的功能。
日本,韓國鄰國友邦也一直傳承著同樣的習俗。問當地老人溯源,只知道在很早以前就有這樣的傳統了。外來學習的文化,和本土文化經過不斷的融合,早已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