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夏季的周末,從上海驅車3小時,小遊紹興。
提起紹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魯迅先生,但還有位如今婦孺皆知的人物,1600多年前,在紹興西南部蘭渚山麓居住,他就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住所名為蘭亭。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時任郡守沈啟重建,後幾經興廢,1980年修復。
公元353年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催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由此奠定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和此後中國書法史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近乎痴迷的推崇,確立了近千年貼學的基本道路。
蘭亭雅集到底是什麼呢?
古代民俗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後始固定為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具體是洗漱過後,把酒灑在水中,再用蘭草蘸上帶酒的水灑到身上,藉以驅趕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氣。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等共40餘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
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是東晉文人的一大創舉。流程如下,客人到齊之後,主人便將他們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由書童或仕女將斟上一半酒的觴,用撈兜輕輕放入溪水當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規則,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不動,就由書童或仕女用撈兜輕輕將觴撈起,送到誰的手中,誰就得痛快地將酒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賦出詩來的話,那他就要被罰酒三鬥。
此種形式得到了傳承。從南北朝開始,歷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批文人、書法家相聚蘭亭舉辦活動。
在永和九年的集會上,共得詩37首,集成《蘭亭雅集》。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此作品完全是無意之舉,王羲之只是用鼠須筆、蠶繭紙起草序文,然而,這篇序文手稿的書寫,因藝術造詣空前絕後,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隨著歲月流逝,《蘭亭集序》真跡是否存世已成千古之謎。2019年清明節,在寧波天一閣欣賞到《蘭亭序》碑刻。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後,愛不釋手,最終將其陪葬。但萬幸的是,李世民在世時,請了當時全國最好的書法家對蘭亭序進行了摹寫。這些摹本中有當時的供奉拓書人(即專職臨摹古代作品的職業人)馮承素(617-672)摹出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稱為神龍版《蘭亭序》。馮承素因為是專職人員,所以將原作的筆墨表現得最為真切,原本上帶有「破鋒」、「斷筆」、「賊毫」的字都摹寫得一模一樣,被認為最接近真跡。
到了明朝,當時的著名的收藏家、書法家豐坊得到一本馮承素的神龍版《蘭亭序》摹本,同樣雙鉤臨摹後,請人將作品刻在了石碑上,這就是豐版《蘭亭序》,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神龍版石刻。雖然已經是複製再複製的作品,但依然彌足珍貴。
除了碑刻,如今我們還可以通過唐摹本來領略書聖的風採。2019年11月,有幸在遼博觀賞到唐摹《萬歲通天帖卷》。
《萬歲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門書翰》,在唐代被稱為《寶章集》。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王羲之十世孫、鳳閣侍郎王方慶將王羲之、王獻之及其族人真跡,二十八人十卷,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命弘文館用雙勾廓填法摹之,將原件還於王方慶,如今只存摹本共七人十帖。
雖然也是一個複製品,但此卷最接近王羲之真跡,是迄今流傳下來的王氏早期墨跡珍品。
此作品的第一帖是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是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今天天氣很熱,蘭亭裡面竹影婆娑,綠樹成蔭,池塘點點,雖然沒有風,但也陰涼不少。慢慢走走逛逛,鵝池,蘭亭碑,王右軍祠,流觴亭,曲水流觴,御碑亭,古意滿滿。
鵝池碑
碑上鵝池二字相傳為王羲之父子合寫,稱父子碑。「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所寫。「鵝」字略瘦,「池」字略胖,一碑二字,父子合璧。
鵝池
王羲之一生愛鵝,喜歡看鵝,喜歡寫鵝字,也喜歡養鵝,所以他居住的地方總是有鵝池。
他從鵝的體態、行走、遊泳等姿勢中,體會出書法運筆的奧妙,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他認為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於筆端。
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中寫道:「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說的就是王羲之的一個小典故,山陰縣有個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書的《黃庭經》,他得悉王羲之愛鵝,遂精心調養一批良種白鵝,每日於王羲之與友人郊遊處放養。王羲之終於「偶然」碰見了這群白鵝,十分驚喜,便想要買下白鵝,道士便提出要求,王羲之欣然手寫《黃庭經》,籠鵝而歸。這篇書法世稱右軍正書第二,後人也將《黃庭經》稱作《換鵝帖》。
蘭亭碑亭
亭內有康熙御筆「蘭亭」二字的石碑。
樂池
蘭亭碑亭西側為「樂池」,池面十畝許。臨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
流觴亭
蘭亭碑亭東側為「流觴亭」,是蘭亭的中心。亭前之字溪水潺潺,曲水疊石,綠柳成蔭。《蘭亭序》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坐在溪畔的石頭上,遙想當年王羲之和友人在這裡飲酒、賦詩,「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王右軍祠
流觴亭東側是有安置王羲之像的祠堂「王右軍祠」,祠內清池一方,傳為書聖洗筆之墨池,名為墨華池,池上有一墨華亭。周圍迴廊牆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御碑亭
流觴亭北有八角形「御碑亭」,始建於康熙年間,1956年毀於颱風,1983年重建。亭中立一巨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歷史。
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所以又稱祖孫碑。
御碑亭前是荷花池,接天蓮葉無窮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1600多年前的的風流瀟灑、詩情畫意,那個遠去的時代,仿佛就在眼前。
未完待續,歡迎點讚,別忘了點右下角再看哦。